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由此劃分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儘管哲學的流派眾多,大家對哲學的理解千差萬別,但目前已經很少有專業人士質疑這個基本問題。哲學的其他問題會因其對待哲學基本問題認識的不同,即使按照相同或類似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也會得出明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來。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是以哲學為基礎的,唯物和唯心的差別,自然而然地會從各個學科及其流派的理論演化和研究路徑中顯現出些許端倪。
對於經濟學而言,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劃分經濟學主要流派的基本依據,但我們也許無法完全套用哲學的框架,稱之為經濟學的基本問題。這是因為,至少還有供給與需求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儘管目前不被學術界所廣泛關注,但卻屬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問題的上位問題,搞不清供給與需求的關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就無法真正說清楚。
從人們的直覺來看,唯心是第一感覺,唯物反而有種守財奴的感覺。但如果將我們的視角再延長和拓展一下,就會發現存在決定思維是客觀真理,而思維的能動性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才能成為現實,人類社會的一切複雜的問題都可以用唯物主義來解釋清楚。但由於人們所處位置的局限,許多人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社會發展真正的規律。
同時,由於人類壽命的限制,即使處於所謂的無所不知的「上帝」視角,我們往往也無法親身經歷某個歷史事件的整個過程,見得到開始,不知道結局;見識過結局,沒見過開始;更多的時候,兩者都見不到,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
如何能夠認識清楚?只有靠集體的智慧,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洞察一切的天才,只有可以將眾人智慧集於一身,實現邏輯自洽的思想者。故弄玄虛的把戲可以蒙蔽某些人一時,低劣的故弄玄虛者只能欺騙自己,高明一點的也許會欺騙一代甚至幾代人,但終究會被後來的思想者所識破,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規律,這也是存在決定思維的一個重要證據。
回到經濟學的範疇,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供給是第一位的,需求是第二位的,這點毋庸置疑。當然,供給是唯物主義理論框架下的供給,如果按照唯心主義的理解,就大錯特錯了,可惜的是,現在認識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太多。再深入一步,我們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再精確一點,也許要說,認識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關係,按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框架完全不是一回事,即使得到的結論大同小異,也絕對不能忽視其華麗外表下的本質差異,否則就與學術風馬牛毫不相干,成為特定利益集團追名逐利的世俗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