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問題下的經濟學的基本問題

2020-12-12 傅強觀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由此劃分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儘管哲學的流派眾多,大家對哲學的理解千差萬別,但目前已經很少有專業人士質疑這個基本問題。哲學的其他問題會因其對待哲學基本問題認識的不同,即使按照相同或類似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也會得出明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來。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是以哲學為基礎的,唯物和唯心的差別,自然而然地會從各個學科及其流派的理論演化和研究路徑中顯現出些許端倪。

對於經濟學而言,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劃分經濟學主要流派的基本依據,但我們也許無法完全套用哲學的框架,稱之為經濟學的基本問題。這是因為,至少還有供給與需求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儘管目前不被學術界所廣泛關注,但卻屬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問題的上位問題,搞不清供給與需求的關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就無法真正說清楚。

從人們的直覺來看,唯心是第一感覺,唯物反而有種守財奴的感覺。但如果將我們的視角再延長和拓展一下,就會發現存在決定思維是客觀真理,而思維的能動性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才能成為現實,人類社會的一切複雜的問題都可以用唯物主義來解釋清楚。但由於人們所處位置的局限,許多人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社會發展真正的規律。

同時,由於人類壽命的限制,即使處於所謂的無所不知的「上帝」視角,我們往往也無法親身經歷某個歷史事件的整個過程,見得到開始,不知道結局;見識過結局,沒見過開始;更多的時候,兩者都見不到,我們看到的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瞬間。

如何能夠認識清楚?只有靠集體的智慧,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洞察一切的天才,只有可以將眾人智慧集於一身,實現邏輯自洽的思想者。故弄玄虛的把戲可以蒙蔽某些人一時,低劣的故弄玄虛者只能欺騙自己,高明一點的也許會欺騙一代甚至幾代人,但終究會被後來的思想者所識破,這是無法改變的客觀規律,這也是存在決定思維的一個重要證據。

回到經濟學的範疇,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供給是第一位的,需求是第二位的,這點毋庸置疑。當然,供給是唯物主義理論框架下的供給,如果按照唯心主義的理解,就大錯特錯了,可惜的是,現在認識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太多。再深入一步,我們認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再精確一點,也許要說,認識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關係,按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框架完全不是一回事,即使得到的結論大同小異,也絕對不能忽視其華麗外表下的本質差異,否則就與學術風馬牛毫不相干,成為特定利益集團追名逐利的世俗工具了。

相關焦點

  • 哲學的基本問題與懷疑論的存在
    摘要: 哲學基本問題的經典意義從思維與存在關係問題的兩個方面把哲學家及其哲學分別劃分為唯物論與唯心論、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從而試圖完成對全部哲學的說明,但懷疑論獨立存在的事實表明哲學基本問題的經典意義錯誤理解了懷疑論本身,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把懷疑論看成不可知論,從而並不能圖示哲學的全部圖景,這就要求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必須進行新認識
  • 每日一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哲學的基本問題
    隨著人類思維的不斷發展,人們也開始不斷的思考關於「哲理」的問題來為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一些較為統一的、普遍的方案。因此,哲學就誕生了。那麼哲學誕生以後,大家考慮最多的是什麼問題呢?還是那個問題,就是哲學是人產生以後才產生的,屬於人思維的產物,而這種思維是從哪裡來的呢?是我們腦子中自發產生的?還是上帝的啟示?亦或是我們看到了一些事物而產生的想法呢?因此,哲學問題中,哲學家們思考的所有問題的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思維和物質的問題。
  • 思想史基本問題
    他的教學與研究領域廣涉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著作包括《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新政治經濟學講義》《行為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等。 張五常在《經濟學解釋》裡提到過三位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楊小凱、汪丁丁、周其仁。
  • 哲學的基本問題之:唯物與唯心
    【正確答案】A【解題思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大基本派別,劃分這兩大派別的標準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選項C,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整體和永恆發展的過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內部矛盾推動而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形上學的觀點把世界的各種現象看作是孤立、靜止、片面的東西,認為世界是沒有矛盾的,變化只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純外力的結果,區分辯證法和形上學的標準是「是否用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C項與題意無關,故不選。
  • 馬克思主義哲學回答了哪些基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者都有兩把刷子,一是徹底的唯物論,二是徹底的辯證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叫做辯證唯物主義主義哲學。作為哲學的一個重要流派,馬克思同諸多哲學家面臨著一系列基礎問題需要解答,一切的哲學原理,運用法則都是建立在對基本問題的認知之上的。一、哲學是什麼?
  • 其實,當代經濟學只有就業與市場兩個基本問題
    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啥? 過去的人認為是: 一、生產什麼 二、如何生產 三、為誰生產。——這是過去認為,或是過時的認為。——怎麼把經濟學的基本問題說成了像生產學的問題? 言歸正題。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應該是啥?這就是就業與市場,簡述如下: 1,就業 就業率——這是就業勞動力的量與社會勞動力的總量之比。 就業收入形狀——比如:金字塔形狀、橄欖形狀,等。
  • 哲學及其基本問題: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昨天我們學習了哲學的第一個基本問題,即什麼是世界的本源的問題,今天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基本問題: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即「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考點回顧】根據對上述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認識或不能被完全認識的,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我們可以通過一道題,來把握這一知識點。
  • 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經濟哲學的理論定位問題 經濟哲學的理論定位問題,是有關經濟哲學的定性問題,即經濟哲學究竟是部門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學科?這個問題,不僅涉及經濟哲學的發展方向,而且關係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發展方向,是不可不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提出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現狀有關。
  • 思享 | 錢一棟:當代英美法哲學基本問題的演進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在《浙江社會科學》等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哲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學研究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特點,即部門法學效法德日,理論法學宗師英美。梳理當代英美法哲學的演變脈絡,提煉其基本問題,是擺在我國理論法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 Vol. 321 諾依曼:法哲學視野中的刑法基本問題 | 刑法哲學反思
    法思按:本文轉自諾伊曼教授題為「法哲學視野下的刑法基本問題2018年4月10日晚,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於昌平校區逸夫樓劉皇發學術報告廳,舉辦了題為「法哲學視野中的刑法基本問題」的學術講座。應中歐法學院之邀,國際法哲學與社會哲學協會(IVR)前主席、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諾伊曼教授攜夫人出席並擔任主講。中歐法學院鄭永流教授主持了此次講座,清華大學法學院張明楷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徐久生教授任評議。
  • 經濟學的3個基本問題,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它的人卻不多!
    經濟學的3個基本問題,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它的人卻不多!那麼到底是哪3個問題?為什麼有這3個問題呢?要回答上面幾個問題,首先要知道經濟學的本質是什麼?經濟學的本質歸根結底是由於資源的稀缺性而產生的;經濟學要解決如何用有限的資源滿足人們無限的需要。如果資源不稀缺,什麼東西都可以免費獲得,那麼也就不需要經濟學了。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既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要更好地滿足欲望,就要解決稀缺性的問題。而同一組資源可以生產多種產品,該選擇用哪一種資源,生產出何種產品,滿足什麼樣的欲望?
  • 試論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倫理學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有沒有基本問題?如果有,是什麼?對此我國倫理學界一直存在分歧。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觀點認為,道德與利益的關係問題是倫理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是,道德意識與物質利益誰決定誰的問題。這個問題決定著對道德本質、規律、作用等問題的回答。
  • 無窮多中的基本數學哲學問題
    無窮多中的基本數學哲學問題
  • 現象學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 參見舍勒,2011:852) 可見這裡的問題不僅在於現象學難以定義,而且也在於、甚至更在於倫理學難以定義。事實上對於邏輯學、哲學等等而言,情況都是如此。 但與這些學科一樣,現象學的倫理學也還是有一個基本的輪廓可以把捉。它應當是怎樣的一種倫理學? 筆者在 《心的秩序》一書中已經談到了它的可能性。
  • 考研政治馬哲基本問題考點分析
    2.哲學是對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1)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區別:二者對像不同:哲學的對像是作為整體的世界(自然、社會、思維)的普遍規律。具體科學的對像是世界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兩者的關係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關係。(2)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知識的聯繫: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具體科學以哲學為指導。
  • 20考研政治之唯物論之哲學的基本問題和不同流派
    哲學其實就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這裡面包含兩個方面:思維和存在(也可以表述為意識和物質)何為第一性,即誰是世界的本原。這是區分唯物和唯心的標準。第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這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 西方哲學中的29個基本問題丨收藏
    ——伊壁鳩魯西方哲學中的29個基本問題 人的本質問題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獅身人面的怪獸,名叫斯芬克司「認識你自己」,古希臘德爾斐神廟的這句千年箴言就成了西方哲學歷史上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幽靈。靈魂和肉體的關係問題通過本體問題,西方哲學最終切入了靈魂和肉體的關係問題。這個問題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正如我們上面所提到的,人是靈魂和肉體的矛盾結合體,正是二者無休止的衝突,正是人對這一問題的強烈意識,才產生了一切哲學問題。
  • 殷傑:哲學視野中的經濟學方法論
    第一種是知識論或科學哲學的研究路徑,它長期影響著經濟學方法論的發展。修辭學的經濟學方法論對規範性的經濟學方法論持否定態度,質疑經濟學方法論的科學哲學傳統,認為科學哲學的「教義」不能合理解釋實踐經濟學家所進行的研究。在經濟學批判實在論看來,要確保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解釋模型適合研究對象,研究者有必要了解研究對象的本質。
  • 語言哲學的基本問題:結構還是生成?——卡西爾與海德格爾對洪堡思想的不同解讀
    在威廉·洪堡《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這部被海德格爾稱作「基本概念模糊得令人炫目、但又處處令人激動」[1]的著作中,差不多各種傾向的語言哲學家——無論是結構主義者,還是生成主義者——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說,理解自己已理解了的問題
  • 弄懂這29個基本問題,才算入門西方哲學
    到了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無法克服的問題,轉而興起了反「形上學」、反「本質主義」的浪潮,其實質就是要取消哲學中的「本體」概念。在個人與法律的關係問題上,自然派認為,法律不過是弱者聯合起來對付強者的工具,法律是「弱者,即大多數人」約定而成的。但按照人的本性,強者應該擁有比弱者更多的東西。 約定說認為,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不在於人的自然本性,而在於其社會屬性。在國家起源這個問題上,約定說認為,人類是為了獲得在自然條件下得不到的利益而組建國家,國家是集體的人工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