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是無數學子的夢想,是各地高考成就的衡量標尺。每年高考後,各地都會湧現關於高考牛人的事跡,只要考上了清華北大,一定會被廣為流傳,成為人人口中的學習榜樣。
然而,凡事有例外——
他叫張非,來自四川廣安。他是一名考試天才,先後考入復旦一次、北大一次和清華兩次,妥妥的學霸一名,本該接受人們的「崇拜」,但卻被很多人質疑。
張非來自四川廣安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名教師。在14歲考上高中後因為太過貪玩而被學校退學,他的家人為了不讓其完整的人生有所殘缺,無奈只能將他轉入一個小縣城的高中。
在這裡,張非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高考,以619分的高分被復旦大學錄取。但張非沒有前往就讀,而是作出了令人震驚的決定:回到學校復讀,攻考北大。人們紛紛討論復旦大學好歹也是國內一流大學,也是無數學子求而不得的學府,怎麼就輕易放棄?怕不是瘋了。
張非頂著壓力參加了第二次高考,然而這一次的分數卻沒有第一次高,不過似乎是上天眷顧,這一年北大的錄取分數有所降低,所以張非順利被北大錄取。這可酸了一眾當初不看好張非的人。
按照一般的套路:第一次考試不理想,第二次奮發圖強終於如願,應該好好努力在北大求學,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但事與願違。到了北大後,「貪玩」的本性爆發,迷上了網絡,無心學業,最後因無法達到北大的學業要求被「殘忍」退學。
昔日的天才少年淪落如此境地,自然會引來一陣非議,並且比第一次還要更強烈,或許是受到刺激,或許是認識到人生的意義,張非再次選擇復讀——參加第三次高考。
第三次高考的成績以703分——南充市理科狀元的身份被清華大學數理基礎科學專業錄取。
這次的無限榮光仿佛要將之前被退學的恥辱一洗而淨,或許是本性難改,考入清華大學的張非依舊改不了沉迷網絡的陋習。又因為不喜歡所學專業,加上一年下來多門學科不及格,他申請從清華退學。
這一次的「失敗」,似乎暗示張非人生的下坡路提前到來,也讓之前一波酸他的人內心欣喜不已。
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張非痛定思痛決定參加第四次高考。
這次高考,張非改名為張空谷,意在自己能擺脫過去,從頭開始。不得不說學霸就是學霸,在經過一年的沉澱後,面對考試依然遊刃有餘,再次考得677分,以南充「高考亞軍」的身份被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錄取。
這一次,經歷四次高考的張非終於沉澱了、成熟了,他中規中矩地度過了自己的大學生活,像每一個平凡人一樣經歷著升學和就業。
一次一次參加高考,被質疑是為了賺取高額獎金
張非的老師張正川不止一次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說道:「張非太純粹,從不知世俗人際交往的規矩,他離人群太遠」。
張非曾經在採訪中也表示,自己沉迷網絡是因為想要尋找複雜現實外的一個簡單世界,而對於自己來說,網絡就是那個天堂。
僅就這方面而言,很多大學生在大學也是因為太過自我封閉,最終只好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尋求歸屬感和自我認同。
有人質疑張非一次又一次地參加高考是在譁眾取寵的同時賺取高額的獎金,他們批判他,說他是令人不齒的「職業考生」,一次又一次地拿自己天才天賦當噱頭以實現「名利雙收」。
面對這樣的質疑,張非表示自己三次退學,無論是多麼高昂的獎金也無法彌補這期間荒廢的時間和付出的精力。的確,誰有底氣退學三次?誰有勇氣考四次?
張非的人生,一半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另一半還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
對於張非的奇異履歷,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只有一句——祝福張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