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的人名和稱呼方式

2020-12-19 中國日報網

藏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名的取法及內涵也有複雜、曲折的演變過程,一般歸納起來有二十種不同的取名方式。

一、使用姓氏

藏族人曾在歷史上使用姓,據《西藏王統記》記載西藏歷史上曾有四大姓氏。另外,史書記載,直貢地區有「瓊熱」姓氏,達隆地區有「斯」姓氏,薩迦地區有 「昆」姓氏,還有法王姓氏,光明神姓氏,王族姓氏等六大姓氏。敦煌古籍裡記載吐蕃時期各大臣等達官顯貴也有姓氏。總之,藏民族的姓氏大致由六大或四大姓氏演變而來的。歷史上,尤其是一些大學者都樂於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姓氏。如:努·桑吉耶西、索·霞甲瓊乃等,努、索都是其姓氏。現在藏族人很少用姓氏,對此說法不少,可很難定論。但是,現今很多地方有不少藏族人在自己的名字前或父母給孩子的名字前加漢族姓氏的習慣,如;張達瓦、王益西等。

二、借用前輩名字的一部分

這種取名方式起源於吐蕃時期,吐蕃王朝的第一代贊普為聶赤贊普,其名中有「赤」字,隨後的六位贊普都用「赤」字,這六位依次為:木赤贊普、延赤贊普、蘇赤贊普、美赤贊普、達赤贊普和斯赤贊普等,再加上第一代聶赤贊普,史稱「天尊七赤」。

三、以頌揚、讚美的詞語取名

這主要是後人、下屬或臣民對偉大開明的君主、大德高僧、曠世奇才和英雄人物的稱呼。如:吐蕃王朝的開明君主松贊幹布,在位期間,吐蕃王朝進入空前的鼎盛時期,加強了與唐朝的關係,迎娶文成公主,吸收唐朝的先進文化,廣受藏族人民的愛戴。被藏族人民尊為「松贊幹布」。大意是:一位具有超凡的指揮,大公無私,是非分明,能公正地對待臣民,法紀嚴明,使天下安寧,創造吐蕃盛事的明主。

四、教名

青藏高原上藏民族大篤信藏傳佛教,出家為僧尼,必須取教名。不還俗,尼姑和和尚一輩子用教名,一旦還俗,則重新使用父母取的名字。

五、借用寺廟的名稱

人們稱呼一些高僧或造諧很深的佛學大師,習慣上把母寺的名稱放於其名字之前,以示敬意。如:薩迦寺的高僧索朗傑參,就稱為薩迦·索朗傑參。

六、與家族的名字連起來

這種取名方式,過去一般在貴族顯赫家族較為普遍。西藏歷史上的大貴族都使用這種取名方式。如:霞扎·甘旦白居,霞扎是西藏歷史上的一個貴族家族的名稱。甘旦白居是其家庭成員之一,實際上甘丹白居才是此人的名字,但是,稱呼他時,一般就用霞扎·甘旦白居,以顯示其特殊的地位、來歷等更深的含意。

七、與家鄉或出生地的名字連用

這種取名方式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師,他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即黃教)的創始人,格魯派是藏傳佛教最大的西藏歷史上很具有影響的教派。「宗喀」是大師出生地的名稱。「巴」的藏語助詞,洛桑扎巴是大師的名字,藏民族敬稱大師為:「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師。」意為來自宗喀地方的洛桑扎巴大師。

八、字前加官職名稱

如:噶倫·旺堆,噶倫是舊西藏地方政府的一官職,旺堆是人名。現在也有這種稱呼習慣,如:格桑主任等。

九、只限於男性的名字

就象其他民族一樣,藏族男人的名字也顯得剛強堅韌、雄壯英武。如:「多金」,藏語是強壯無敵的意思。

十、只限女性的名字

同樣,女性取名特別注意美麗、賢惠、慈愛之類的意韻。如:「美多」是鮮花的意思,給女兒取名「美多」,表達了父母對女兒象花兒一樣美麗的願望。還有,象「拉姆」,是仙女的意思。

十一、男女均可用的名字

這種中性的取名方式也比較普遍,如:「格桑」這一名字有美好時光、美滿幸福的含意。男女皆可使用。還有「瓊達」這一名字,是最小的意思,不管男女,兒女中最小的往往取名「瓊達」。

十二、按出生日的星期取名

西藏很多地方,人們以出生日的星期給兒女取名,簡單有趣,這在民間、在廣大的牧民區非常流行。但也出現了很多同名人,以致於找一個人時同時找到不少同名卻彼此素不相識的人。如:尼瑪,即星期天,以此為名,一般都是在星期天出生的人。巴桑即星期五,是星期五出生的人。一周七天都可用於人名,而且男女不分。如果直譯,那更有趣了。某某家的妹子米瑪,就是某某家的妹子星期二。藏語中的一周七天依次為:尼瑪(星期日)、達瓦(星期一)、米瑪(星期二)、拉巴(星期三)、普布(星期四)、巴桑(星期五)和邊巴(星期六)。

十三、以星期名稱專給男性取名

一周七天男女都可以使用。但是星期名稱後加上男性助名,則只能是那性的名字。如:尼瑪次仁等。

十四、以星期名稱專給女性取名

星期名稱後加上女性助名,如:達娃卓瑪,只能是女性的名字。

十五、依據外形、長相取名

在西藏民間,有的父母依照自己兒女的外形、長相取名,如:給身強力壯的孩子取名「多金」,這個名字的藏語意思為強壯的人。

十六、取外號

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按其外表,對長得很瘦的人,叫「支霧」,意為猴子。二是按其品行、為人取外號。據說一位村長,對老百姓的意見總是點頭示意關心,可老不見行動,老百姓就給他取了個「點頭村長」的外號。還有,對老是缺斤少兩的「菜販」叫「八兩」大姐等。

十七、表達父母期待的取名方式

有的家庭有一大群兒女,可就缺個男孩,雙親渴望有個兒子。他們就給最小的女兒取名「普赤」,意為能帶來小弟弟的女兒。

十八、按出生日子取名

有的地方給孩子取名非常簡單,就按其出生的日子。某月一號生的孩子,乾脆叫「慈吉」,即一號的意思。表現出藏民族純樸、爽朗和自由自在的性格。

十九、以暱稱代名字

父母對剛出生的男孩叫「普瓊」,意為小男寶寶,女孩叫「阿多」,意為小女寶寶,藏語是,父母說出的「普瓊」、「阿多」有種特殊的深切的愛意。久而久之,家人和周圍的人也習慣性地都叫他們「普瓊」、「阿多」了。

二十、筆名

這點大家卻非常熟悉,對古樸的藏族人也不是什麼新奇的事件。文人墨客都喜好用筆名,西藏歷史上的名著《米拉日巴傳》等的作者,當今西藏文壇上的不少作家、都使用過筆名,可謂數不勝數。

相關焦點

  • 西藏年底前有望出臺藏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規範-人名漢字 東姓 西藏...
    如果在一百藏族人中間叫一聲「扎西」或者「卓瑪」,會得到多少人的回應呢?西藏自治區藏語文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科研處處長拉瓊告訴記者:「據調查,藏族人名重名率至少達到了20%。」這就意味著,在這一百個人裡面,至少有二十個人名字可能相同。  藏族人名同名、重名、多名現象,在西藏是普遍而長期存在的。
  • 西藏年底前有望出臺藏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規範
    如果在一百藏族人中間叫一聲「扎西」或者「卓瑪」,會得到多少人的回應呢?西藏自治區藏語文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科研處處長拉瓊告訴記者:「據調查,藏族人名重名率至少達到了20%。」這就意味著,在這一百個人裡面,至少有二十個人名字可能相同。  藏族人名同名、重名、多名現象,在西藏是普遍而長期存在的。
  • ...東姓 西藏教育 姓氏 手冊 卓瑪 藏族人名漢字音譯轉寫規範手冊...
    如果在一百藏族人中間叫一聲「扎西」或者「卓瑪」,會得到多少人的回應呢?西藏自治區藏語文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科研處處長拉瓊告訴記者:「據調查,藏族人名重名率至少達到了20%。」這就意味著,在這一百個人裡面,至少有二十個人名字可能相同。  藏族人名同名、重名、多名現象,在西藏是普遍而長期存在的。
  • 中國人名和地名的英語表達方式
    歡迎關注廖老師講英語↑↑~我們每天都會稱呼不同的人 ,
  • 專家介紹我區少數民族人名使用不規範問題 姓名中的「·」為何會...
    一些群眾人名字數較多,在相互交流時為了顯得親切只稱呼本人的名字,不叫全名。有的在書寫時圖方便,往往只寫本人的名字,省略了父親的名字。五是音譯人名時加字減字。比如,將「阿里木·馬那甫」寫成「阿里木江·馬那甫」。另外,對「阿里木」、「買買提」等人名,一些群眾在口語表達時習慣稱為「阿里木江」、「買買提江」,這個「江」的發音是生命的意思,體現了對被稱呼人的美好祝福。
  • ...英漢語 人名 拼寫方式 武俠人物 漢語拼音字母 人名漢語拼音...
    無獨有偶,教育部組織的「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課題,已經通過了專家鑑定。但對於如何為文學人物譯名,至今尚未有明確定論。  儘管這樣的雷人武俠人物譯名很抓人眼球,也很搞笑,但還是被批評為「有無聊和低俗之嫌」。有專家表示,從學術上來說,因為沒有遵循有關英語語法和規範,肯定是不可取的,如果只是為了娛樂自己或大眾,博人一笑,倒也無可厚非。
  • 日本人稱呼妻子的六種方式
    說到妻子,日語裡有「妻」、「嫁」、「奧さん」、「女房」、「家內」、「かみさん」等多種表達方式,其中丈夫對自己的配偶最常用的稱呼就是「妻」(つま)。 「嫁」(よめ,妻子;兒媳)一般表示的是兒子的配偶,是丈夫的父母對嫁進門的女性的稱呼,也就是兒媳。 不過,也可以對剛結婚不久的女性、或者丈夫對新婚妻子稱呼「嫁」,只是並不常用。需要注意的是,「夫」的反義詞是「妻」,「嫁」的反義詞是「婿」。 「奧さん(おくさん、太太)」是對他人妻子的尊敬表達,更尊敬的表達方式是「奧様」(おくさま)。
  • 人名翻譯,究竟怎麼處理才不出錯?
    為此,本文總結了人名翻譯必須注意的幾條建議,如果譯者能注意到這幾點,大多數錯誤都可以避免。然而不是所有單詞都是「規範的」,尤其是直接從其他語言中「照抄」過來的單詞和用英文「模擬發音」的單詞,往往都不能直接按照英文拼讀規則來發音。「拿破崙·波拿巴」的「波拿巴」寫作Bonaparte,不能望文生音讀作「波拿巴特」;「戴高樂」寫作de Gaulle,不能望文生音讀作「德蓋勒」。
  • 「牛糞」麵包,賦予青稞新的表達方式,講述藏族人對於牛糞的情懷
    藏族,生活在海拔高原地帶,藏族同胞的飲食也相對非常獨特。酥油茶、茶葉、餈粑、牛肉羊肉,皆被譽為西藏飲食的「四寶」。當然還有那每餐必備主食青稞以及酒類各式各樣的奶製品。青稞不但為藏族所栽培,而且還有剩餘產品用於釀酒,可見青稞裁培技術在古時已有發展,同時,青稞栽培技術的發展又促進了藏族酒文化的起源和宗教文化的發育。青稞作為藏族人民主食之一,其營養豐富,口感香甜,被製成各式各樣的麵食點心,在西藏就有一種獨特的麵包,被稱為「牛糞」麵包,大家別多想,其實就是外形酷似牛糞的樣子,它是用青稞麵粉製成的。
  • 西班牙語人名淺析
    本人名如果超過一節,教名後的名字往往是其他天主教人物名或家族中長輩的名字。舉幾個著名西班牙人物的名字作為例子進行分析。西班牙隊超級前鋒比利亞的全名為:戴維·比利亞·桑切斯,戴維是他的教名(即《聖經》人物大衛的另一譯法),比利亞是父姓,桑切斯是母姓。
  • 美國人的姓氏的結構與稱呼
    姓氏的稱呼,是一個名族的歷史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姓氏結構和含義稱呼也必然會發生新的變化。一般來說,人名稱呼的結構形式,是根據語言系統的不同而區別的。就美國人而言,(英語國家的人亦如此)名字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教名+中間名+姓。
  • 藏族的宗教和巫術被作者描寫得栩栩如生,帶領讀者領略一番藏族
    《塵埃落定》自出版以來,也一直受到評論界的關注,可以說,《塵埃落定》是一部兼具藝術性和通俗性,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獲得了成功的作品,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芭。那麼,《塵埃落定》為什麼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它在藝術上的特點又是什麼呢?值得我們加以探討。
  • 為什麼吐舌頭 ▎藏族人的肢體語言
    我們將重點介紹藏族人在交流中使用的姿勢和手勢動作。溝通在人類生活中起著關鍵作用。通過我們的溝通能力,我們學習、認識世界、與他人交往,確保我們的生存,並利用它來實現自我完善和精神發展。如果不了解這個標誌性動作的含義,不知道它的歷史,很容易被誤導,誤認為是一種嘲諷甚至是嘲笑的表達方式,很難猜到這其實是古代的一種問候和敬畏方式。想像一下,你在路上遇到一個藏族人,他在你身邊停下,整個身體向你的方向傾斜,右手舉起帽子,左手撓頭。
  • 三江源藏族青年:希望讓更多人品嘗到藏族美食_涉藏動態_中國西藏網
    受訪者供圖  近日,隨著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藏族小夥丁真的爆火,當地文旅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扶貧效益顯著增強。  而在三江源頭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玉樹州」),當地藏族青年們也紛紛加入返鄉創業隊伍,成為當地減貧新力量。  「90後」藏族小夥拉東才索南的家鄉玉樹州囊謙縣是1984年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貧困縣。
  • 《紅樓夢》人名的翻譯
    中國人讀《紅樓夢》尚且如此,要翻譯《紅樓夢》給外國人看,如何處理這些人名無疑更是對譯者的考驗。 說來有趣,我第一次有始有終看完《紅樓夢》讀的是英譯本,是由霍克斯(David Hawkes)與閔福德(John Minford)翁婿翻譯的那個版本,覺得他們在翻譯人名上下了不少功夫,極大地方便了讀者,連我這個中國讀者也感到受益匪淺。
  • 在英語中人名的翻譯技巧
    翻譯在我們從小到大的英語考試中是經常出現的,也許有的人都覺得這個題型沒什麼,或者非常有自信。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在英語中人名的翻譯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來欣賞一下吧。「美國人買布依克轎車是愛國的表現」,又是為什麼呢?名字翻譯的第三條建議是,人名不宜多變。與中文人名不同,外國人名經常分好幾部分,而且不必姓名一起念,經常是分開來念的。比如葉爾欽的全名就是「鮑裡斯·尼古拉耶維奇·葉爾欽」,馬克思的全名就是「卡爾·馬克思」。
  • 維吾爾族親屬稱呼及其起名習俗真的讓人大開眼界,你絕對想不到!
    維吾爾族和回族生活方面的有些相似的地方,這是因為他們所信的宗教一樣,但這兩個民族的區別確實很大的,首先,兩個民族的長相一點都不一樣,維吾爾人像歐洲人,回族人則像漢族人。其次,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在諸多方面也不盡相同。
  • 藏族人千裡磕長頭,要朝拜的到底是哪座寺廟?帶你了解藏族朝聖者
    每個開車到西藏的人,在路上同行的,除了各種野生動物、雪山、草原,就是虔誠的朝拜者——磕長頭的人們。和慕名而來到西藏旅遊的遊客們不一樣,他們選擇進入拉薩的時候,往往不是溫暖的春天到秋天,而是秋收之後,漸漸變得越來越寒冷和嚴酷的冬季,這讓他們進藏的旅途,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艱辛得多,每年拉薩最冷的冬天,駐足在大昭寺最多的人群,不是遊客,而是四面八方趕來的朝聖者。
  • 藏族喪葬習俗
    1、火葬 從藏族傳統意義上說,火葬也是一種較為高貴的葬儀方式。其具體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後將屍體火化,斂起骨灰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樓下或山頂、淨地。墓似塔形。也有揀起骨灰帶至高山之巔,順風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後。骨灰盛入金質或銀質的小塔內。有的將骨灰置入塔內時,還同時盛入一些經典書籍、佛像、法器、金銀財寶。
  • 從三位法國巨星的譯名 淺談翻外國人名三大原則
    亨利和溫格兩位法國足球傳奇,中文譯名究竟該如何稱呼,在當年曾經是中國媒體人和球迷討論良久的話題。這對法國師徒在世紀之交的阿森納互相成就,國內一開始為二人起中譯名的時候,則按照英文發音,給了他們亨利和溫格的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