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家長,都曾用「買不起」的這個藉口來拒絕孩子的不正當要求,在小時候,想要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家長也是這樣對待我們的。
好像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你還記得當父母說了」我們買不起「後,你有多麼沮喪嗎?聽得多了,從此,你會懂事得不再憧憬自己喜愛的玩具,自己想吃的零食,你會認為自己很窮而自我低頭,也許那時的你還不知道」自卑「這個詞, 但它將伴隨你很多年,甚至影響你的下一代,因為,你也會對他說」我們買不起「。
有時候,並不是真的買不起,而是我們自以為這樣說,可以讓孩子早點知道節約,早點讓孩子懂事。
《錢不是長在樹上的》一書的作者尼爾·古德弗雷說,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在金錢問題上說謊。比如,你不想給孩子買他們想要的東西時,可以說「這個月我沒為這樣東西做預算」,或者直接告訴他「我不準備買這東西」,而不要用「我們買不起」作為搪塞的理由。因為你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你在控制金錢,以幫助他樹立起對金錢的健康態度。
一句」買不起「說出來容易,你可能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傷害到底有多大:
因為自卑,孩子會壓抑正常的需求
如果你總是和孩子說家裡沒錢,貴的東西買不起,那麼多次之後,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認為,家裡真的沒有錢,買不起東西。即使孩子遇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敢和父母說,因為家裡買不起。
在這樣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要麼會始終壓抑自己,一輩子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就像老一輩父母,完全無法享受生活的快樂,要麼形成報復性消費心理,只要喜歡,都要買買買,不僅會買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甚至會產生虛榮心,直至走上岐路。
因為自卑,孩子不易產生安全感
當父母輕鬆地說著」買不起「,會讓孩子覺得無能為力。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天是地,是支撐所有的強大,一句」買不起「,孩子會覺得沒有了安全感,是不是父母養不起自己了,自然會尋求縮小自己而適應父母能帶來的小小的庇護。對於外界,就有了疏離和畏懼。
很多人會用瘋狂購物來減壓,其實,也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體現。只有購物,才能感受自己對金錢的把控,才能體會自己在那一刻的主人意識,連自己喜歡的東西都買不起,如何更好地存在於這個社會呢?
因為自卑,孩子人際關係會變差
一個自卑的孩子,一個對外界疏離畏懼的孩子,自然會受到同伴的排擠。就算是關係剛開始比較好,但看到同伴有自己沒有,即使同伴給自己什麼,自己都不敢接受,因為害怕自己還不起,欠人情,造成和同伴的關係變得愈發疏離,社交關係自然變得越來越差。
生活中就有那麼一種同事,從來不參加同事間的宴請,從來不參加同事間的紅白喜事,就是怕還情,怕包紅包,而這樣的人,即使能力再強,平時多麼無害,都是同事們有意無意遠離的一個。而一個缺乏正常社交的人,註定是走不遠的。
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對孩子說」買不起「,其實,很多時候,看似無理的需求,表達的真正意思,可能只是你的關注,你的陪伴。孩子的需求真的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多。我們不能簡單地用」買不起「搪塞,更不能粗暴地打斷,而是學會聆聽他的心裡話,再輕輕告訴他,我們不買是因為有更好地原因,比如沒有帶夠錢,比如本月沒有購買這個玩具的預算等,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愛他。
」不給買「和」買不起「帶給孩子的心理感受可是大不一樣的。做為家長,你是怎麼做的呢?面對孩子看似無理的購物需求,你會滿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