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克難 科技支撐
「測繪是一個艱苦的行業,西部測圖更是在極端艱苦環境中開展的一項工作。」正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測繪局黨組書記劉戈青所說,青藏高原、南疆沙漠、橫斷山脈等地區環境極為惡劣,羅布泊、可可西裡、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等大片無人區分布其間,在這裡開展測繪工作是對生命極限的挑戰。
馳騁雪域高原、跨越巍峨群山、趟過冰河沼澤、穿越大漠狂沙……在西部測圖過程中,測繪隊員們經歷了種種生死考驗:在「死亡之海」羅布泊,地表灼熱難忍,測繪隊員走上10分鐘,鞋就開了膠;在新疆鯨魚湖,一人多高的大黑熊站在車前,與測繪隊員對峙十幾分鐘;在橫斷山脈,汶川震後部分山體崩裂,測繪車輛行駛中不時躲避空中的飛石;在青藏高原,測繪隊員呼吸著稀薄的氧氣,還要完成觀測、記錄、調繪、計算等工作,狂風、暴雪、饑渴、陷車等意想不到的考驗更是家常便飯……
就是這樣,測繪隊員在佔我國國土面積約五分之一土地上開展曠日持久的測圖生產,並最終實現了「零傷亡」的目標。
「在西部測圖工程中,我們利用海事衛星電話、先進的網絡技術以及計算機系統組成了西部測圖安全監控系統,可以實時追蹤每一名作業隊員的位置,準確定位每一臺作業車輛和作業組的位置,為西部測圖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工程項目部主任助理馬鈺說。
西部測圖工程區域地理環境特殊,用常規測繪技術和手段難以完成測圖任務。為此,工程實施中充分採用現代測繪新技術,通過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安全創新、產品創新和質量創優,構建起高新測繪技術體系。
「針對西部艱苦的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我們依託當代航空航天與空間信息技術,在衛星影像測圖、機載雷達影像測圖以及空間數據管理、地圖製作等方面開展自主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構建直接應用於西部測圖工程的系列技術,保證安全、高質量、按期完成任務。」工程項目部主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繼賢說。
張繼賢介紹,西部測圖工程在我國基礎測繪中實現了「四個首創」,即首次採用衛星遙感立體影像實現大規模國家地形圖數位化測圖;首次採用大範圍稀少控制點衛星影像整體區域網平差技術,大幅度減少野外控制點數量;首次採用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技術,實現多雲霧高山區地形圖測圖;首次藉助海事衛星建立測繪外業生產安全監控系統,保障困難地區安全作業,實現零傷亡。
通過自主創新,西部測圖工程形成了9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測圖生產作業系統平臺,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撐,並以此為契機,推動了我國數位化測繪向信息化測繪轉變,促進測繪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產業進步與升級。
服務發展 前景廣闊
隨著西部測圖工程建設成果的陸續形成,按照「邊建設、邊應用」的原則,西部測圖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發生,抗震救災急需地理信息支持。涉及災區的385幅西部測圖工程1∶5萬地形圖成果被緊急送往相關部門。同時,基於工程開發建設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地理信息平臺和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及預警地理信息平臺,快速計算出了地震烈度影響範圍,並提供了震區及不同烈度區有關圖形數據,為救災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一大批西部地區正在實施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設計規劃建設已經開始使用西部測圖工程的成果數據。在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國家援藏援疆建設中,西部測圖工程的成果保障了國家重大戰略的順利實施。」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說。
西部測圖工程實施5年來,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大力推動下,新疆、西藏、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先後建立起了應急地理信息平臺或政務信息平臺,直接服務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2010年初,新疆阿勒泰地區突降暴雪,多名群眾被困野外,通過新疆應急平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相關部門接收當地政府報送的事發地地名信息,在應急平臺中定位,指揮人員對直升機進行導航,使救援行動更加快速有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未來,西部測圖工程在城鄉規劃、資源開發、交通運輸等領域,有著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將有力支撐西部大開發建設,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李維森說。
1 2 首頁 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