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周觀中國:中國的政治制度比美國更優越

2020-12-15 中國臺灣網

  美媒:中國的政治制度比美國更優越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月16日文章】題:為什麼中國的政治模式是優越的

  許多人都把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競爭說成是民主和專制之間的衝突。但這是錯誤的。美國和中國以根本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政治制度:美國認為民主政府本身就是目的,而中國則認為,其目前的政府形式,或任何與此有關的政治制度,僅僅是一種實現更大的國家目標的手段而已。

  在跨越幾千年由人類治理的歷史上,有過兩次民主的重要試驗。首先是雅典,歷時一個半世紀;第二是現代西方。若把民主定義為每個公民一票,則美國的民主只有92歲。在實踐中,如果從1965年通過的投票權法案算起的話它只有47歲,與中國的大多數朝代相比,要短暫得多。

  那麼,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大膽地宣稱,他們已經為全人類發現了理想的政治制度,它的成功永遠得到了保障?

  答案就在當前的民主試驗的源頭。它以歐洲的啟蒙運動為開端。處於其核心的是兩個基本的理念:個人是理性的,以及個人被賦予不可剝奪的權利。這兩個信念為現代世俗信仰奠定了基礎。而這種信仰的最終政治表現是民主。

  在其初期,政治治理的民主思想促進了工業革命,迎來了西方世界空前的經濟繁榮和軍事強大時期。然而,就在開始的時候,正是這場運動領導者中的一些人意識到了在這個試驗中嵌入的致命缺陷,並試圖加以遏制。

  美國聯邦制擁護者闡明,他們要建立的是一個共和國,而不是一個民主國家,並設計了種種手段來限制民意。但是,就像在任何宗教中一樣,信仰被證明超越了規則。

  公民權範圍的擴大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越來越多的決策。正如美國人所說:「加州就是未來。」而這種未來就意味著無盡的公投、癱瘓和破產。

  在古希臘雅典,不斷提高的民眾參政程度導致憑藉煽動進行統治。在今天的美國,錢是蠱惑人心的偉大推動者。正如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麥可·斯彭斯所說,美國已經從「每個有產者一票、每個男人一票、每人一票向一美元一票發展」。用任何標準來衡量,美國都是一個名存實亡的憲法共和國。選出的代表沒有自己的思想,在尋求當選連任時,他們表現出響應輿論的心血來潮。在特殊利益集團的操縱下,人們投票支持不斷降低稅收和不斷增加政府開支,有時甚至是支持帶來自我毀滅的戰爭。

  因此,西方與中國目前的競爭並不是民主和專制的對峙,而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政治觀的衝突。現代西方把民主和人權視為人類發展的頂峰。這種信念以一種絕對信仰為前提。 >>點擊詳細

相關焦點

  • 外媒周觀中國:中共十八大必將是歷史性大會
    澳大利亞《時代報》網站1 0月2 6日文章,原題:中國崛起可能正是美國政治需要的發表對中國強硬的言論已經成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一個主題。
  • 李世默:中國的政治體制比美國更靈活
    在最近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以及其他相關著作中,福山提出儘管一黨執政的中國目前十分成功,但在制度上卻無法解決「壞皇帝」的問題。更具體地說,就是一旦皇帝變「壞」,大家都將束手無策。另有一位評論家更是進一步推演了此擔憂。他認為,雖然當前的民意調查說明中國共產黨享有高度支持,但在這個制度下,即使中國共產黨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卻無法「促使」其放棄權力,這才是最致命的問題。但這是個偽推論。
  • 《中國政治制度史》:一部重要的中國制度通史
    書名:中國政治制度史作者: 白鋼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07-5作者簡介: 白鋼,男,1940年1月生於江蘇,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著有《中國皇帝》《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選舉與治理》等。內容簡介:《中國政治制度史》一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0卷本《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的第一階段研究成果。
  • 張維為:政治制度優勢是中國成功的關鍵
    原標題:張維為:政治制度優勢是中國成功的關鍵   作者: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 張維為   「中國的崛起是一個只有經濟改革,沒有政治改革的模式嗎?」「中國的政治體制是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嗎?」「面對多樣化的經濟與日趨壯大的社會,中國的一黨執政能夠應對嗎?」
  • 舉國抗疫彰顯中國政治制度優勢
    中國政治制度具有「令出一門」的高質量決策效率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重大政治決策、重要政策出臺都是基於中國社會的整體利益,因而可以做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形成「令出一門」的效應。在疫情防控中,這一制度優勢得到充分體現。
  • 張維為:中華文化視角下的中國政治制度
    這是一個很厲害的選賢任能制度。如習近平,他治理過的地區,人口,經濟總量,相當於印度規模的經濟體。在有了政績之後,他才進入政治局常委,經過五年時間,熟悉了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方方面面的運作,然後才出任黨和國家的一把手。」我還專門加了一句,美國的選賢標準遠遠低於中國的標準,差遠了。   英國首相邱吉爾講過一句名言,民主制度很不好,但別的制度更不好。
  • 堅定中國政治制度自信
    原標題:堅定中國政治制度自信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成功開闢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建立起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為人民的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 美國務卿攻擊抹黑中國政治制度,外交部:挑釁全體中國人民
    澎湃新聞記者提問,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訪問德國期間稱,考慮到中國共產黨帶來的挑戰,德國的電信網絡建設問題變得很複雜。此前,蓬佩奧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我們應該確保世界各國了解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風險,以及我們長期以來對此容忍造成的後果。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中國政治制度的變遷
    合作今天閱讀了人民出版社的《中國政治制度史新論》(焦培民 著)一書。該書借鑑近代各家對中國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依據,把中國政治制度史分為遊群、部落、封建、郡縣、共和五個時代,其中後三個時代進入了國家階段,也是三種國家形態。提出了社會分工和國家的出現不只是某一階級的需要,更是全社會的共同需要,政治不僅具有階級性,更有公共性,國家政治制度的演變是階級性逐漸減少,公共性逐漸擴大的觀點。
  • 第一位的是政治制度選擇
    有人強調是經濟,有人強調是文化,有人強調是教育科技,而秋石客強調最重要的是政治制度選擇,新中國之所以有飛躍式發展,首先歸功於新中國選擇的是最優越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為更好理解這個道理,我們可從中國及世界的政治模式的演變中看出這個政治制度選擇是第一位的。    研究政治學必須放眼全球,你不能單獨地研究西方,也不能單獨地研究東方。
  • 中國外交部:奉勸蓬佩奧摒棄意識形態偏見 停止誣衊中國政治制度
    中新社北京2月11日電 (黃鈺欽)針對美國務卿蓬佩奧近日要求美地方政府慎重開展對華合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1日在網上例行記者會上指出,奉勸蓬佩奧摒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尊重中美關係歷史和基本事實,停止誣衊中國政治制度。
  • 走進課堂 | 課堂實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進展
    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閻步克老師開設的「中國傳統官僚政治制度」課程是本學期的通識核心課程之一。博雅哥今天帶來的是閻步克老師本學期的課堂實錄。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創設時間較早,官僚體制的組織化程度較高,規模龐大,幾為世界之最。根據閻步克老師的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結構的演進趨勢,可以從品位—職位的曲線變換中得以窺見,而且,其他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的演生都與此有著密切的關聯。
  • 外媒:美國宣布制裁14位中國人大官員
    參考快訊【外媒:美國宣布制裁14位中國人大官員】據法新社華盛頓消息,美國當地時間7日宣布對14名全國人大官員實施金融制裁和旅行禁令,原因是他們「涉及取消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一事」。 在此之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無權說三道四、橫加幹涉。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務,停止幹涉中國內政,停止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概述:假如中國實行美國制度,後果將是什麼
    因為現在中國和俄羅斯的實力使美國不能隨意染指其國內事務的,並且形成多種行業競爭態勢,這樣美國就認為中俄成為了它們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美國在亞洲的兩個支點,日本和韓國在美國心中的地位更加突顯,所以讓出一些經濟利益給它們也是美國社會所能夠承受的。
  • 美國「中國學家」的中國政治研究(上)
    美國的中國學家,主要指在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從事中國研究(Chinese studies)的教授或研究員。中國政治研究,在美國政治科學中儘管算不上「顯學」,但在政治外交領域發揮著重要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一大批中國學家從事中國政治研究,其中的佼佼者還受邀擔任政府公職。
  • 備戰小論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創立
    (10分)材料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於成熟,在當時必有種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又必有種種用意,來創設此制度。這些,當時也未必盡為人所知,到後世,則更少人知道。但任何一制度之創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內在的用意,則是斷無可疑的。縱然事過境遷,後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當時,也不能盡人了解得,但到底這不是一秘密。
  • 科舉制度——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大貢獻
    用制度限制徇私舞弊,對考官實行迴避制度、監考資格認定製度;對有舞弊行為的主考官、同考官處以嚴刑,對已錄取者進行甄別,甚至全場作廢,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 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解決了政治制度對社會開放的問題,在向社會開放的過程中,滲透著追求公平與平民參政的合理成分,進而促進了合理的社會流動。
  • 政治制度與創新績效:中國科技躍進的多重成因
    民主體制比集權體制更有利於包括科技創新在內的經濟發展,這一命題也一再被後來的西方學者強調。然而,近年來中國的科技發展,無論就規模還是速度而言,都對這一命題構成了挑戰。 儘管學術界對中國現行政治制度特徵尚存爭議,一般都強調其權力集中的主導性結構,以及產生國家領導人的非直選制度。
  • 制度創新: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本質與核心
    當前深化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本質與核心是制度創新,因為在政治文明建設中,制度創新是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2]的問題。中國當代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制度創新入手,在政治文明建設中進行理性的探索,不斷為政制發展提供動力和資源,促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能夠充分彰顯。制度創新既是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實現政治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新時代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