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高光時刻,國家統一,物阜民豐,人丁興旺,經濟發達,文化活躍,這也是我國詩詞藝術的巔峰時期。
相比於唐朝的社會氛圍,很多人並不喜歡宋朝,因為他們覺得宋朝太過於重文輕武,導致軍隊紀律渙散、軍備鬆弛落後,也埋下了宋朝滅亡的禍根。
然而在宋朝卻有這樣一位放浪形骸、自命不凡的詞人存在,或許他的詩詞作品能夠給文弱的宋朝注入些不一樣的元素。
或許此刻您的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的模樣,然而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卻是一位婉約派詞人目空一切的作品,他就是自稱為「奉旨填詞柳三變」的柳永。
為什麼是柳永呢?這個用畢生精力去寫詞的婉約派詞人也有不可一世的時候?
大家千萬不要將豪放派和婉約派作為劃分詞人作品風格的硬性標準,要知道婉約派的李清照也曾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種豪情萬丈的詩句,而豪放派的大文豪蘇軾也曾留下「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無奈感嘆。
柳永曾經官至屯田員外郎,所以又被世人稱為柳屯田。雖然他的詞作多是對城市風光和煙花柳巷的描寫,然而他早期的人生並不順利,年少輕狂,其實也留下了一些頗具豪情的詞作,比如這首《鶴沖天》。
鶴沖天·黃金榜上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永雖然出身官宦世家,然而他年輕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卻屢屢落榜,這激起了一個熱血青年心底的不滿與憤慨。因此,在他第一次落榜的時候就滿腹牢騷,寫下了這首《鶴沖天》。
這首詞雖然是他抒發感慨之作,卻很鮮明地表現了柳永的性格特徵和思想狀態,與他後來的《雨霖鈴》、《八聲甘州》等作品形成了鮮明對比,也成為了一首千古絕唱。
要知道,「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他的詞作千百年來人人傳唱,而這首《鶴沖天》也為無數人提供了自我安慰和心靈放逐的港灣。
詞的第一句柳永就開門見山,說自己雖然落榜了但還是與眾不同,因為他參加科舉考試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高中狀元,而這次進士榜上竟然都沒有他的名字,原因在於他只是偶然失利而已,由此可見他年輕時候的熱血與志氣。
這位狂妄自負的年輕人接下來又開始為自己辯解,認為在一個開明的朝代竟然還有他這樣的賢才不能夠被發現和重用,實在是一種遺憾和損失。其實詞人也是在諷刺宋仁宗的統治,現在自己落榜了,原來號稱的清明盛世也只是虛有其表。
那麼落榜了該怎麼辦呢?既然自己時運不濟,運氣不好,那大不了就不步入仕途了。儘管「學而優則仕」是封建士子統一的認識和追求,然而詞人卻與之背道而馳,公開宣稱自己要去過無拘無束的生活,在青樓酒館好好的體驗人生。你覺得這是詞人的真實想法還是一時牢騷呢?
其實這種生活是為當時的大多數人所不齒的,所以儘管詞人恃才傲物,但是他的自負卻是有自律有度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詞人為歌姬譜曲填詞,就算是自己一身素衣,可是他自認為也不亞於那些王公貴族。
詞人在勇敢地追尋自己生命的方向,而這也贏得了古往今來很多人的讚賞,那些真正能夠做自己的人才是生活的勇士。在歌姬們居住的地方,詞人能夠找到心靈的歸宿,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與才思,或許這對他而言也就足夠了。
詞人想要和自己的意中人日日夜夜的在一起,風流快活,浪漫灑脫。儘管這樣的行為招來了士大夫階層的不滿和鄙夷,但是他勇敢追求自我生活和人生意義的行為卻贏得了廣大平民百姓的喜愛,所以「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最後,詞人仿佛已經看透了人生,青春短暫,時光易逝,為什麼非要求取功名呢?雖然他後來還是步入了仕途,但是當下的詞人卻只鍾情於歌舞酒樓,就算將來考取功名了也依然放蕩不羈。
或許很多人會說這首詞是柳永消極避世的作品,再狂妄都不值得提倡,但是我們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或許能夠發現一些新的東西,這首詞的精神價值和人生意義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自稱為「白衣卿相」的柳永用詩詞作為自己抗爭的一種方式,將煙花柳巷作為自己發洩鬱悶情緒的地方,也許正是時勢的不公平才造就了他的逆反心理,他想要在這種極端放縱、驚世駭俗的行為當中尋求到一絲心靈的慰藉。
也正是因為柳永將自己內心的矛盾直白地表達了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心的痛苦和困擾,也才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文人的思想狀態和精神風貌。雖然不能用柳永來評價一個時代,然而他卻是一大部分壯志未酬的文人的形象縮影。
不可否認,這是柳永自命清高的一紙「牢騷言」,然而這首詞卻從思想層面發出了傳統文人與正統權力分離的呼號,更加接近底層人民的生活,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境界的潔身自好與思想進步呢?
或許宋仁宗怎麼也想不到,當年那個被他貶斥為「此人好去『淺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吧」的人竟然名流千古,而這個人的詞作也堪稱曠古未聞,千百年來給無數人帶來了美的享受與思想的啟發。
劉禹錫在人生遭遇重大挫折之時寫下了這首詩,獨樹一幟,百讀不厭
李清照一生約留下八十首詩詞,這首詞雖然不著名,卻感動了千萬人
宋詞約有兩萬首,而這首西江月卻獨樹一幟,其曠達千年來無人能比
詩人寇準七歲寫下一首二十個字的詩,卻成為了人人會背的千古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