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分制和考試方式,填報志願的規定也進行了一些改動,使其能夠更有利於選拔和培養人才。多年來呼籲中高考進行改革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雖然直到今天才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和進展,但還不算太晚。
今天下午,北京教育考試院網站公布《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徵求意見稿)與《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徵求意見稿),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公開徵求意見。在這兩份方案中,北京的中高考招考和命題均有大幅改變。
中考和高考作為中國學生十幾年初、中等教育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兩個考試,其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升高中和升大學的質量與前途,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考與高考早已經成為學生與家長不得不一起面對的「坎」。對個人及家庭而言,中、高考的成敗關乎人生道路;於社會、國家而言,中、高考的政策制定與實施則深刻地反映著國家對於人才培養、選拔的目標,影響著中、高考的定位,對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育發揮著極強的指揮與引領作用。
對中高考改革的呼籲、關注和討論也一直是熱點話題。不論是「3+X」的改革、分制的變化、語文作文命題方向的變化、各科目考察知識點及側重點的微小調整等都能夠引起學生、家長、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密切關注及相應學習側重點、學習方式及氛圍的改變。今天出臺的「徵求意見稿」相比於前幾年的微小調整可以說有了比較大幅度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其實正是相關教育主管部門為了使中高考適應時代變化發展、滿足和回應社會需求、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和問題而進行的新的系統設計。
本次改革方案中最引人關注的變化在於對分制的調整。從2016年起,中考語文將由總分120分增至150分,數學總分不變,英語由120分減至100分,其中聽力分數佔去50%,物理總分不變,化學由80分減至60分。高考語文總分由150分增至180分,數學總分不變。英語總分由150分降至100分,文/理綜總分由300分增至320分。
從對分制的調整中,我們可以看到對語文科目分數的增加和對英語科目分數的減少,這使得以往「語數英」三強鼎立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數學沒有變化,英語則因為總分被減少而使得其權重在整個考試中有了實質性的下降。這恐怕是因為近年來全社會「英語熱」的現象越來越廣泛和普遍,許多小孩子還未到上學年齡便被父母送至英語培訓機構提前進行英語培訓,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孩子連漢字都不認識幾個,卻被送去學習英文。誠然,英文作為當今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是有用處的,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國人在認識到英語有用之後,開始漸漸的陷入一種迷思,把原本作為交流與溝通工具的一門語言變成了不掌握便要被世界淘汰的必需品,在這個過程中,中高考作為指揮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起碼在分制上,所有的人都會認為英語和語文、數學一樣重要,而且比理科的物理、化學、生物,比文科的政治、歷史、地理都更重要。早在2003年,韓寒就曾經在《英語的問題》這篇文章中寫道:「一到早上朗誦的時候,全學校出來的都是英語,閉上眼睛以為是在牛津,睜開眼睛一看是在天津。」
全社會對英語學習的狂熱並沒有換來英語水平的提高,雖然從小學開始就學習這門語言,初中學、高中學、大學學,甚至讀了碩士、博士依舊要學,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停留在大學英語四六級的水平,更不要說走上工作崗位後許多人由於不再接觸而日漸將其荒廢,這是一個投入產出比非常低的事情,原因在於我們是在違背著自己的生活環境去被強迫的做這件事,效果自然不好。英語是一種工具,理應回歸到工具的定位上來,這就好比說菜刀是我們在切菜時的一種得手、有用的工具,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生活的其它時間裡也必須處處背著一把菜刀,吃飯背、走路背、睡覺背甚至上廁所都要背,這就是將工具泛化且過度使用了。許多碩士甚至博士畢業生,中文文章寫的語句不通、前後矛盾、不忍卒讀,卻還是要求他們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其實是一種嚴重的本末倒置。更有甚者,有些高校要求非英語語種專業學生畢業前也必須要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
教育主管部門也許正是為了糾正這樣過度的英語學習狂熱,用政策引領、「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回歸到英語學科應有的位置上」,使人們願意先思考英語究竟應該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學習,而非以前的一刀切、一窩蜂掀起全民學英語浪潮,既浪費金錢、時間和精力,也浪費本就有限的教育資源。除了分制上的變化外,英語將「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可以考兩次,學生可以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三年內有效」則是明顯借鑑了國外考試機構運作非常成熟且成功的託福、雅思之類的國際性英文考試,除去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性教育理念之外,也為「一考定終身」的中高考慣有模式打開了一條可能的改革路徑,在可預見的未來未必不可以將這種考試模式推廣到所有的科目。
除去分制和考試方式,填報志願的規定也進行了一些改動,使其能夠更有利於選拔和培養人才。多年來呼籲中高考進行改革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雖然直到今天才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和進展,但還不算太晚,只要制定政策的教育主管部門能夠積極了解時代、快速感知並切中時代脈搏的跳動,做到與人為本、與時俱進,我們就能夠對中高考的前景保持樂觀的態度。(朱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