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改革糾正英語學習過度狂熱

2020-12-22 中國文明網

  除去分制和考試方式,填報志願的規定也進行了一些改動,使其能夠更有利於選拔和培養人才。多年來呼籲中高考進行改革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雖然直到今天才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和進展,但還不算太晚。

  今天下午,北京教育考試院網站公布《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徵求意見稿)與《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徵求意見稿),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公開徵求意見。在這兩份方案中,北京的中高考招考和命題均有大幅改變。

  中考和高考作為中國學生十幾年初、中等教育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兩個考試,其結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升高中和升大學的質量與前途,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考與高考早已經成為學生與家長不得不一起面對的「坎」。對個人及家庭而言,中、高考的成敗關乎人生道路;於社會、國家而言,中、高考的政策制定與實施則深刻地反映著國家對於人才培養、選拔的目標,影響著中、高考的定位,對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育發揮著極強的指揮與引領作用。

  對中高考改革的呼籲、關注和討論也一直是熱點話題。不論是「3+X」的改革、分制的變化、語文作文命題方向的變化、各科目考察知識點及側重點的微小調整等都能夠引起學生、家長、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密切關注及相應學習側重點、學習方式及氛圍的改變。今天出臺的「徵求意見稿」相比於前幾年的微小調整可以說有了比較大幅度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其實正是相關教育主管部門為了使中高考適應時代變化發展、滿足和回應社會需求、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和問題而進行的新的系統設計。

  本次改革方案中最引人關注的變化在於對分制的調整。從2016年起,中考語文將由總分120分增至150分,數學總分不變,英語由120分減至100分,其中聽力分數佔去50%,物理總分不變,化學由80分減至60分。高考語文總分由150分增至180分,數學總分不變。英語總分由150分降至100分,文/理綜總分由300分增至320分。

  從對分制的調整中,我們可以看到對語文科目分數的增加和對英語科目分數的減少,這使得以往「語數英」三強鼎立的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數學沒有變化,英語則因為總分被減少而使得其權重在整個考試中有了實質性的下降。這恐怕是因為近年來全社會「英語熱」的現象越來越廣泛和普遍,許多小孩子還未到上學年齡便被父母送至英語培訓機構提前進行英語培訓,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孩子連漢字都不認識幾個,卻被送去學習英文。誠然,英文作為當今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是有用處的,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國人在認識到英語有用之後,開始漸漸的陷入一種迷思,把原本作為交流與溝通工具的一門語言變成了不掌握便要被世界淘汰的必需品,在這個過程中,中高考作為指揮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起碼在分制上,所有的人都會認為英語和語文、數學一樣重要,而且比理科的物理、化學、生物,比文科的政治、歷史、地理都更重要。早在2003年,韓寒就曾經在《英語的問題》這篇文章中寫道:「一到早上朗誦的時候,全學校出來的都是英語,閉上眼睛以為是在牛津,睜開眼睛一看是在天津。」

  全社會對英語學習的狂熱並沒有換來英語水平的提高,雖然從小學開始就學習這門語言,初中學、高中學、大學學,甚至讀了碩士、博士依舊要學,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停留在大學英語四六級的水平,更不要說走上工作崗位後許多人由於不再接觸而日漸將其荒廢,這是一個投入產出比非常低的事情,原因在於我們是在違背著自己的生活環境去被強迫的做這件事,效果自然不好。英語是一種工具,理應回歸到工具的定位上來,這就好比說菜刀是我們在切菜時的一種得手、有用的工具,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生活的其它時間裡也必須處處背著一把菜刀,吃飯背、走路背、睡覺背甚至上廁所都要背,這就是將工具泛化且過度使用了。許多碩士甚至博士畢業生,中文文章寫的語句不通、前後矛盾、不忍卒讀,卻還是要求他們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其實是一種嚴重的本末倒置。更有甚者,有些高校要求非英語語種專業學生畢業前也必須要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

  教育主管部門也許正是為了糾正這樣過度的英語學習狂熱,用政策引領、「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回歸到英語學科應有的位置上」,使人們願意先思考英語究竟應該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學習,而非以前的一刀切、一窩蜂掀起全民學英語浪潮,既浪費金錢、時間和精力,也浪費本就有限的教育資源。除了分制上的變化外,英語將「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可以考兩次,學生可以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三年內有效」則是明顯借鑑了國外考試機構運作非常成熟且成功的託福、雅思之類的國際性英文考試,除去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性教育理念之外,也為「一考定終身」的中高考慣有模式打開了一條可能的改革路徑,在可預見的未來未必不可以將這種考試模式推廣到所有的科目。

  除去分制和考試方式,填報志願的規定也進行了一些改動,使其能夠更有利於選拔和培養人才。多年來呼籲中高考進行改革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雖然直到今天才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和進展,但還不算太晚,只要制定政策的教育主管部門能夠積極了解時代、快速感知並切中時代脈搏的跳動,做到與人為本、與時俱進,我們就能夠對中高考的前景保持樂觀的態度。(朱星光)

相關焦點

  • 英語四六級改革 確定學習新坐標
    最近,四、六級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原因是教育部不久前宣布,將對四、六級考試進行重大改革,旨在降低這項考試已經無法承載的社會關注度,而突出其為教學服務的功能。  兩會期間,不少來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員也紛紛對這一問題表示關注。
  • 【TED演講】中國人為何對英語如此狂熱:狂熱可以是件好事,但有時狂熱也是致命的(附視頻和全文)
    目前,全世界20億人在學英語,而我們中國更是世界第一大說英語學英語的國家,為什麼?There’s visions. Manias can be good. Manias can be alarming. Or manias can be deadly.讓我們來談談狂熱,先從甲殼蟲熱說起。歇斯底裡的少年們,高呼,尖叫,喧囂的場面。體育熱震耳欲聾的人群。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要球進網。還有,宗教熱。有歡笑,也有淚水。還有夢想。狂熱可以是件好事。狂熱也可以使人擔心。
  • 韓國式的英語狂熱
    韓國重視英語學習的原因在於,如果希望國家更有競爭力,企業主和員工就必須會說英語這種國際商業語言——這是大多數先進經濟體的思維方式。但韓國在教育方面過度競爭,為學習英語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即使擁有會說英語的國民,也可能得不償失。
  • 新高考有望實現英語選考嗎?「過度」學習英語,能否遏制?
    近幾年來,高考一直在改革。從改革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發現,新高考對於學生的選擇,越來越重視。比如,之前是3+3,除了必考的語文數學英語,剩下的3門可以自主選擇。後來呢,為了避免一部分學生放棄物理,新高考又改成了3+1+2,必考的依然是語文數學英語,但是物理和歷史必須二選一,剩下的2門高考生可以憑愛好來自主選擇。對於新高考改革的腳步,家長們覺得,稍微有一點慢,美中不足的一點,就是英語不能作為選考科目,有點令人失望。
  • 英語改革或刺激培訓機構發展 將誕生考試替代品
    很多在全民學英語浪潮中前赴後繼的人們也覺得,英語考試改革將改變人們學習英語的態度和方式。教育專家也表示,北京高考英語改革反映出,行政部門正在努力創造條件,讓英語學習從應試向應用轉變。但考試制度沒有改變,社會用人考核機制沒有改變,國人受英語的「困擾」似乎還將持續。
  • 英語考試改革頻出 專家否認英語重要性下降
    [導讀]近期,英語考試改革的新聞頻出。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個信號,英語考試將「越來越不重要」。  英語四六級考試於12月14日如期開考,這是此項考試改革後的首次試水。而在本月初,教育部網站剛剛披露了高考英語改革的方案:高考英語將改為一年多次考試。在一些地區,今年高考英語分數比重在降低。
  • 高考英語改革只是學科理念糾偏
    無論是經歷過高考,還是即將經歷高考的人們,對於在總分中佔據大頭的英語課程,不僅記憶深刻,更是深表質疑:作為語言工具,何必置於決定考生命運的高度?  北京的2014年高考方案,英語改革是亮點。
  • 大學英語考試改革路在何方
    最近,全國學術英語教學研究會會長蔡基剛發表文章稱:「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已成為大學生不斷『刷分』的遊戲和主管部門棄之可惜的『雞肋』,亟須進行改革。」把四、六級考試稱為「雞肋」或許偏激了些,但它遇到發展瓶頸卻是無可迴避的事實。
  • 高考考試改革從英語考試破冰 高考英語擬一年多考
    高考考試改革將率先從英語考試「破冰」。昨天,教育部發布2013年1號文件《教育部關於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2013年將研究提出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實施辦法。  >>高考英語考試今年改革  在發布會上,教育部綜合改革司司長宋德民介紹,教育改革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進展,重點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辦學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保障機制。他透露,今後幾年教育部的「1號文件」都將是關於改革的文件。
  • 英語考試改革的最終趨勢是什麼?
    其實,目前的英語學習趨勢,也是從過去的「紙上英語」向著實用英語轉變。就拿考試來說,這幾年,英語科目估計是各項升學考試中改革最多,變化最大,各地政策最不一致的科目了,實際上這也體現教育決策者希望改變現狀的一種博弈。就我個人看來,未來的英語學習,或者說是考試的導向,並不會削弱英語的重要性,反而會進一步加強。
  • 高考改革綠色指標 從英語考試「破冰」
    高考考試改革將率先從英語考試「破冰」。3月1日,教育部發布2013年1號文件《教育部關於2013年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2013年將研究提出高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實施辦法。
  • The World English Mania 英語狂熱席捲全球 與考研英語閱讀2007年第一篇
    讓我們來談談狂熱。 先從甲殼蟲熱說起 歇斯底裡的少年們, 高呼,尖叫,喧囂的場面。 體育熱 震耳欲聾的人群。 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要球進網。 還有,宗教熱。 有歡笑,也有淚水。 還有夢想。 狂熱可以是件好事。 狂熱也可以使人擔心。 有時狂熱也可以是致命的。
  • 英語考試改革,別總止於淺水摸石
    趙查理  7日,教育部網站披露了已制定完成的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的部分細節。值得注意的是,將探索外語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實行社會化一年多考的改革,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
  • TED演講 | 談世界的英語狂熱
    演說者:Jay Walker演說題目:談世界的英語狂熱Jay Walker解釋為何世界上有二十億人正在學習英文
  • 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
    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教育觀察:改革過度功利化的評價方式勢在必行王營(特約評論員)2020-09-14 17:03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語文、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近期發布。
  • 特別關注 | 從中考英語改革看英語學習未來的方向!
    >作為核心,而英語考試的改革方向一直是家長們關心的重點。重視英語聽力和口語,培養良好的語感:重視英語的聽力輸入與口語輸出,提醒考生在平時的學習當中應當注重語音、語調以及如何用英語進行交流,提升英語聽說能力,這是英語教學方式的改革問題,諸如外教雙師課堂這種新型的英語教學方式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 中考英語改革方案出臺後,如何調整英語學習策略?
    近期新出臺的2018中考改革方案,在家長群裡掀起了風暴。教委已公布,自2018年開始,中考英語將實施新的政策:1、英語是必考科目;2、英語100分卷,其中口語+聽力佔40分,筆試部分佔60分;3、考兩次,取最高分作為成績。許多關注英語的家長發現,本次改革預示著未來的英語考試更偏向了實用性,口語和聽力變得重中之重。讓英語可以學以致用。
  • 英語改錯中的糾正反饋
    筆者根據歷屆全國小學、初中和高中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暨教學觀摩研討會的現場課和各地課堂觀察得到的啟示,指出糾正反饋在英語改錯過程中被忽視,這一現狀已經影響到英語教學的效率。通過分析改錯的理念以及糾正改錯的理據,本文指出,英語教師針對學生的系統性語言錯誤,採取顯性的、直接的糾正反饋更有利於學生學會語言形式,並以此促進語言使用。
  • 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我支持鄭強教授的看法,你呢?
    作為一名曾經學習過英語的普通人,作為一個有正在學習英語孩子的家長,我支持鄭強教授關於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這個問題的觀點。01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英語是否被過度學習?基於上述原因,過度學習英語,是一種現實且無奈的狀態。03英語是否應該被過度學習?個人觀點:英語不應該被過度學習。
  • 完善英語測試體系 須推進考試社會化改革
    不管建立怎樣的測評體系,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從應試英語、考試英語中解放出來,切實關注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所以,我認為,國家在推出統一英語測評體系的同時,更應該關注英語測評機制的推進,即必須進行考試的社會化改革。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已經明確提出,外語科目考試要嘗試社會化改革。由此,我們一方面要統一制度標準,另一方面要推進考試的社會化改革,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學的測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