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書單第六十二期
自述
雖然追憶過往
總免不了添油加醋
但至少親筆寫下的文字
代表了某種真實
本期主題:自述
No.1
《女性的時刻》
作者: [美]梅琳達·蓋茨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大魚讀品
副標題: 如何賦權女性,改變世界
原作名: The Moment of Lift: How Empowering Women Changes the World
不吹不黑,這確實是本值得一讀的書,雖然內容跟你想的也許不太一樣。
如果不是老公比爾·蓋茨,梅琳達當然收穫不了這麼多關注。
但她著手做這麼多事情,絕不是因為有個關注度極高的老公。
雖然大魚君並不能囫圇吞下梅琳達的所有觀點,但她有一種精神是包括大魚君在內的絕大部分人不具備的。
那就是身體力行。
男女平等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個看上去回報率極低,並且難以得到真正支持的糟糕事業。然而她寧願燃燒自身,為推動女性地位如火箭升空貢獻力量,縱使下墜之力如地球般沉重。
她在書中談了她的想法、行動和目標,你不一定贊同,不一定跟隨,但你可以從這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身上學習到一種東西。
對成規說「不」,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世界。
【介紹】梅琳達·蓋茨首次來到臺前,講述她所目睹的無數底層女性的困境及抗爭;分享她對男女不平等根源的深度思考,發展和投資女性的實踐經驗,以及那些致力於改善女性生存環境的理想主義者,正如何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她發現,有時只要不去拖累女性,就是給她們翅膀。而提升女性,也帶來整個社會的繁榮。
No.2
《李小龍信札》
作者: 李小龍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後浪
副標題: 功夫、表演和生命
原作名: Letters of the Dragon: Correspondence, 1958-1973
大魚君最近看了一部李小龍的記錄片《若水》。
片子裡許多素材的清晰度超出了記憶中的所有片段,還有不少帶有李小龍自己的語音。
可以說它突然打碎了記憶中的某種隔閡。
他不只是兒時銀幕上見過的功夫巨星,人人模仿的武林高手,英年早逝的八卦主角,侵權官司的爭奪標的,他是一個真切存在過的人,像每個成就偉大事業之前的年輕人一樣,滿懷著本領日日精進,在傷痛和失敗中不斷捶打命運。
儘管他沒有真正見證自己贏得世界範圍的巨大名聲,但他仿佛能預知自己時日無多,每天幾乎都把時間掰開揉碎了過。
《李小龍信札》裡的一百多封信件像是《若水》的背書,能還原出一個影像之外最為真實的李小龍。
他喜愛名聲與成功,卻厭惡周旋和應酬,除了習武,他寧可把時間用來讀書寫作。他從不會因為對身體技能的極限追求而放棄思考,即使在繁忙混亂的片場,一有空閒他就會拿出紙筆書寫。把修習哲學的方法融入對武學的改進,這使他在銀幕內外開創的兩片天地同時擁有巨大的魅力。
他帶著桀驁不馴的表情對著鏡頭說:「Be water,my friend.」大魚君並不覺得這是為少數族群發聲的裝腔作勢。他看似傲慢的態度來自他對自己熟悉領域的絕對信心。他就是那個世界的「哲人王」。
書中收錄了一封他離世不久前寫給妻子琳達的信,結尾那句話擊碎了大魚君的心——
「最後,親愛的老婆,我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想告訴你,越是四處週遊,越是閱人無數,我便越是對你情有獨鍾。」
【介紹】這本信札集記載了李小龍從赴美國求學到在香港逝世之間的十五年珍貴時光。在這些寄給家人、師長、朋友、弟子、同行和影迷的信札中,李小龍毫無保留地袒露了他真誠的靈魂。通過他的親筆,我們得以領略一代傳奇巨星光環背後那興味盎然的普通人生活,以及他那充滿個性的奮鬥歷程。
李小龍(Bruce Lee,1940—1973),原名李振藩,美籍華人,祖籍中國廣東佛山。他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文化偶像,成功將功夫片在世界影壇發揚光大;他是世界武道改革的先驅,創建了截拳道,啟發了綜合格鬥等運動;他是一位魅力無窮的哲學家,不僅將武術提升至哲藝之境,更致力於在生活中實現自我,啟迪他人。
No.3
《網》
作者: [美] 安德烈·阿加西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副標題: 阿加西自傳
原作名: Open:An Autobiography
阿加西是逼著大魚君弄懂網球這項陌生運動的人。
為了追看他的比賽,大魚君不得不學習了網球規則,弄清了積分與場地的意義,在電視上訪問了各大滿貫賽事的著名球場。
他讓大魚君深深感受到「蛻變」這個詞的意義,雖然他並不喜歡這麼定義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還是在電影雜誌上,美豔的女神波姬·小絲居然嫁了一個酷炫程度不亞於她的網球運動員,從此開始關注這個從「外觀」上重新定義了網球的男人。
那年月阿加西金髮飄飄,衣著經常領風氣之先,而網對面的桑普拉斯打法奇特,由人及球,讓人深深著迷。(如今的球場偶像們太乖了……)
然而更神奇的是,隨著頭髮日益變少——書裡那段差點被畢生最痛恨之敵摸掉假髮的橋段讓大魚君笑到肚子痛——阿加西仿佛換了一個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他不但與當時名氣遠大於他的女子網球天后格拉芙變成了一對兒,球風也像擱夠了年份的酒一樣,沉穩又老辣,讓人幾乎想不起那個曾經指天罵地的叛逆少年。
更厲害的是,退役之後,他居然還能貢獻出這樣一本極有看頭的自傳。
流暢的文字也許更多依靠的是合作者莫林格的一支生花妙筆,但回憶當然都出自阿加西本人。特別優秀的是,作為一個頂級的網球運動員,他在自傳中對網球技術與經典對戰著墨並不多,反倒是各種失敗、掙扎和抗爭佔據了大量篇幅。
多好,誰要看一個愛情美滿的光頭大叔的奪冠指南!
【介紹】離開搖籃之前,阿加西的人生就已被父親安排好——成為職業網球運動員,世界第一。從小就在父親的殘酷訓練下每年擊球百萬次,16歲成為職業球員,22歲取得第一個大滿貫冠軍,因叛逆不羈的形象成為當年備受追捧的偶像。但他卻一直隱秘地憎惡著網球,數度萌生退意,因失敗與非議而飽受煎熬。這是唯一一次,他講述了挑戰自己,進而徵服種種人生迷茫與困惑的傳奇往事。「網」不僅指網球,也是阿加西人生的隱喻。
這本書由阿加西與美國記者、作家J. R. 莫林格合作完成。他曾獲普利茲新聞獎,著有自傳作品《溫柔酒吧》。阿加西在讀過《溫柔酒吧》後,找到他來合作完成自傳。J.R. 莫林格卻不肯在封面上署名,他對阿加西說:「這些是你的故事,你認識的人,你奮鬥的歷程。」 這部誠實、動人心魄的作品有極高的文學造詣,讓你一打開就絕難放下。
No.4
《約翰·託蘭自傳》
作者: 〔美〕約翰·託蘭
出版社: 浙江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 我眼中動蕩的20世紀
原作名: Captured by History: One Man's Vision of Our Tumultuous Century
如果對二戰史感興趣,對約翰·託蘭的名字一定不會陌生。
他建立在大量訪談調研基礎上的寫作方式,儘量中立地多側面展示史實的創作理念讓他的作品同時擁有不少擁躉和批評者。
然而無論如何評價,他筆下的《希特勒傳》《日本帝國消亡史》都是不可不讀的作品。
這本《約翰·託蘭自傳》可以在閱讀他的作品之餘,幫助讀者了解他的成長與見聞對創作的影響,順便也是對他經典作品創作過程中收集到的逸聞的一次集中展示,有些細節相當別致有趣。
【介紹】約翰·託蘭最大的創作特色,就是從始至終不帶任何偏見地記錄了以二戰歷史為主的近代史。他可以為了一本書採訪上百個人,做長達數年的調研,目的就是為了盡所有的可能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個人傳記,不如說約翰·託蘭忠實地記錄了他親身參與的20世紀的重要史事,更偏向於社科歷史類著作。
No.5
《生活教會我》
作者: (美)埃莉諾·羅斯福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大魚讀品
副標題: 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寫給年輕人的生活之書
原作名: You Learn by Living:Eleven Keys for a More Fulfilling Life
這本書大魚君一推再推,還是沒推夠。
作為「第一夫人」的埃莉諾同時也是六個孩子的母親,她用一張時間表告訴媽媽們,時間不是越擠越多的牙膏,你要給有限的時間作出合理計劃,並且必須為了實施這些計劃儲備足夠的精力。
埃莉諾不是個洞悉一切的哲人,她只是一個一流的觀察家與思考者,這讓她最終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生活家與「預言家」。
她近六十年前寫進書中的大量事例和問題,包括選擇困難症、輿論綁架、從眾心理甚至「朋友圈」,都改頭換面甚至原封不動地被今人「繼承」,有些狀況甚至變本加厲,更加糟糕。
這也是《生活教會我》今日讀來仍舊特別有現實意義的原因。
這本書應該被列入所有教育成長類書單,送給每個懵懂的孩子和愈發困惑的大人。
【介紹】《生活教會我》首次出版於1960年,是埃莉諾·羅斯福生命最後歲月裡所寫的一本書。這是一本關於個人探索和改變生活的富於啟發性的手冊,也是一個閱歷豐富的祖母告訴我們生活智慧的書,給人以信心、力量和勇氣。此書堪稱美國出版史上的奇蹟,1960年首版至今,從未間斷再版,影響五代美國年輕人。
作者埃莉諾·羅斯福,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夫人。婚後十年內生育六個孩子,家庭生活之餘,堅持自我發展,找時間大量閱讀,做慈善,學習音樂、藝術。她一改傳統第一夫人的形象,不再做總統的附庸。她捍衛婦女和窮人的權利,努力消除種族歧視,定期舉辦新聞發布會,到各地演講,寫報紙專欄,成為各種社會活動的積極倡導者、丈夫事業的有力支持者和政治合作夥伴,並作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和社會活動參與者出現在美國人民面前。
微信@bigfishbooks
讓日常閱讀成為砍向你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
原標題:《大魚書單 | 你是電,你是光,你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