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筱景)「你看,這樣一來,整個校園就齊整好看多了。」為進一步打造平度市舊店鎮龍山中學和諧清新的育人環境,同為一個教育集團內的實驗中學田志成主任及兩位花匠師傅自帶設備來到龍山中學,從規劃布局綠化方案到花草樹木的修剪,他們用了兩天的時間把校園變得更加整潔規範。面對學校老師的感謝,田成志擺擺手說,「咱都是一家人,不說那兩家話。」
是什麼原因讓城鄉兩所學校關係如此緊密融洽?
原來自2019年,平度市開始嘗試推進集團化辦學,先行成立南京路小學、廣州路小學、第二實驗小學、實驗中學、杭州路中學五大教育集團。以「1+N」辦學模式,推進「強弱聯合」,通過「優質學校+農村學校」「優質學校+薄弱學校」「優質學校+新建學校」等方式,建立城鄉學校一體化發展途徑,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從「學有所教」到「學有優教」的轉變。
機制相融:實現一體化管理模式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擺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須要解決的課題,也是當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教育工作的戰略主題。作為人口大縣、教育大縣的平度,要解決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亦是迫在眉睫,而集團化辦學的推進實施既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具體舉措,也是破解當前教育難題的重要途徑。
「推進集團化辦學的首要任務是建立現代學校管理制度,讓每一個成員校在集團內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優質發展,這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要深度融合。」如何融合?對此,廣州路小學教育集團提前召開啟動籌備會議,就集團組織機構、幹部職責、部門職責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各成員校達成一致,制定《平度市東閣街道廣州路小學教育集團章程》,切實做到制度先行、有章可循,構築一體化管理模式。
根據平度市教育和體育局出臺的《平度市義務教育學校集團化辦學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全市教體系統先行推進緊湊型集團化辦學模式,教育集團成立理事會,實行理事長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集團內人、財、物、事由集團理事長統籌調配、統一管理。集團通過管理重構、資源重組、文化重建等實現管理互通、師資共享、研訓聯動、質量同進等一體化辦學模式,打破校域壁壘和地域限制,帶動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新建學校快速發展。
據悉,平度市將義務教育學校集團化辦學項目納入2020年市辦實事項目之一。市財政每年設立集團化辦學專項資金,積極支持教育集團的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教育集團幹部教師培訓、教育教學研究、交流幹部教師生活交通補貼、教育集團發展的科研投入,用於教育集團建設必要的硬體投入、扶持薄弱成員學校等,確保教育集團正常運轉。
師資相融:由「輸血」蛻變為「造血」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要想教育「活」起來,首先得均衡師資力量的發展。
期末前夕,平度市南京路小學教育集團語文學科中心組成員走進集團學校——唐田小學和新河小學,跨校開展「語文複習教學研討」活動。每到一所學校,中心組成員都採取推門聽課的方式深入課堂,並進行課後研討和評課,助力推動集團內教師專業成長,實現先進理念的培植與交流。
該《方案》中指出,要建立集團內學校之間教師、幹部的交流和輪崗制度,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實現教師隊伍的有序流動,每年流動一般不得低於10%。龍頭學校輸出管理幹部和骨幹教師到成員學校。各教育集團內部,龍頭學校分別有計劃地從成員學校遴選優秀後備幹部到龍頭學校掛職鍛鍊、頂崗工作,成員學校邀請龍頭學校名師到成員學校授課,從而實現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的深度共享。
集團內成員學校通過「派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自家老師零距離學習龍頭學校先進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實現師資的互動交流,使教師課堂教學方式明顯改變,課堂教學質量顯著提升。
崔召中學地處中心城區周邊,教學一線教師出現結構性缺編,優質生源流失較多,缺乏有效地助推力量。基於此情況,杭州路教育集團組織骨幹教師隊伍到校授課併集中聽評課,同時邀請市教研中心專家教師號脈診斷,理清思路,提出改進的方向。成員校老師積極參與集團開展的「融合式集體備課」,進行深度的教學交流,共同研究課題,及時總結分享研究成果,這種集備形式已開展60餘次,極大的助推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看到教學成績有了進步,更加堅定了我們依託集團化辦學發展的信心。」郭莊中學校長侯剛多次親自帶領團隊參與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的教學教研活動,在6月底的學年考試中,郭莊中學八年級的教學成績獲大幅提高,薄弱學科不再「薄弱」。
文化相融: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8月16日,平度市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開展了信息素養提升工程第三次培訓活動,集團內骨幹教師積極參與,互聯互通,助力補齊成員校老師們信息化教學的短板。這一點曾在疫情防控居家學習期間凸顯出明顯優勢,為有效實現線上教學,各教育集團紛紛開啟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升工程,通過龍頭學校的指導與培訓,各成員校的教師線上教學能力越來越成熟,基本滿足了未來信息化教學的需要。
「到目前,我們總共舉行了3次信息化素養培訓,9次常態化信息網絡教研,意在激活集團內部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讓老師們能夠更加熟練地應用雲平臺進行教學活動。」第二實驗小學校長劉炳喜表示,「只有真正把技能學到手,才能實現集團內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共贏。」
現如今的麻蘭小學教室內環境設計新穎別致,中隊角、圖書角到處都散發出濃鬱的文化氣息。集團龍頭校第二實驗小學專門撥款為學校更新200餘套課桌椅,讓師生工作學習環境乾淨整潔。依託集團,又不失特色發展,可謂是一舉多得。
事實證明,推進集團化辦學不僅僅是破解當前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的有效做法,更可能在正確指引下引發教體系統的「蝴蝶效應」。
集團內,各成員校積極學習汲取龍頭學校的文化涵養和辦學特色,在堅持統一發展的基礎上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讓成員校的變化遍地開花。新河小學在龍頭校南京路小學的指導下,著重從文明禮儀、環境衛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形成良好學風;廣州路小學作為集團內的領跑者,主動搭建教育成長平臺,建設遠程同步互動課堂,讓同在一片藍天下的龍山小學的孩子們也同樣享受智慧教育資源,實現了課堂零距離……
資源再生:以督導為保障,拓展資源增量
具體實踐中,在確保集團「軟實力」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制定督導評估,加強對集團辦學情況的定期監測和綜合評估,並以適當方式引入社會的評價和監督,將幫助和扶持成員學校迅速提升「軟實力」作為對龍頭學校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不斷推進集團教育質量整體優質均衡發展。
教育集團組建後運行周期原則上是3年,3年內龍頭學校通過輸出管理、師資、教學教研、文化等優質資源提高成員學校的教育質量、師資水平和社會聲譽。若成員學校獲得社會認可,鼓勵其在一定條件下脫離集團,利用其品牌(或特色)和優質教育資源組建新的教育集團,持續拓展優質學校資源增量。
合作、共享、共贏。目前,教育集團內緊湊型的一體化發展模式初步形成,「一體化管理、一體化教研、一體化集備」已成為常態,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成員學校的「造血」功能明顯增強,學校管理、教學質量、師資隊伍、文化建設等都有了明顯改善和提升,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認可。目前,集團化辦學共覆蓋了平度市16處中小學校,佔比16%,下半年還將再成立1—2個教育集團,爭取覆蓋率達到20%,並在今後持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