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解鬱丸臨床應用專家建議》發布會順利召開。
本次會議以「健康中國,解『鬱』前行」為主題,在大會主席陸林院士主持下,來自全國13位頂級專家,就解鬱丸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在線交流。《解鬱丸臨床應用專家建議》的撰寫工作歷時1年多,由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23位臨床一線專家、中藥藥學專家、循證醫學方法學專家,採用臨床研究證據和專家經驗相結合的方法,對解鬱丸臨床應用提出適當的建議,形成易於臨床掌握、實用性強的本建議,以期指導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治療精神疾病的臨床實踐。
大會主席陸林院士在致辭中,首先肯定了解鬱丸在過去兩年中付出的努力,並期待通過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能夠使更多臨床醫生了解並規範使用解鬱丸,造福更多患者,把祖國傳統醫學發揚光大。
隨後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劉蘭英教授對《解鬱丸臨床應用專家建議》進行了解讀。她表示,精神疾病屬中醫「鬱病」範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對鬱病的病因、病機及症狀做了較為豐富的論述。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沿革,形成了完備的理法方藥體系。解鬱丸是近年來精神領域廣泛應用的一種藥物,主要作用是疏肝鬱,通氣機,寧心神。在臨床上抗抑鬱、抗焦慮、治療失眠障礙和軀體化症狀障礙得到了廣泛認可。
北京回龍觀醫院閆少校教授以「解鬱丸多軀體症狀的臨床價值」為題進行分享。他就解鬱丸治療軀體化疾病的天然優勢展開分析,提出在以下四種情況下可優先考慮使用解鬱丸:(1)患者出現明顯軀體症狀;(2)女性患者出現與雌激素水平紊亂相關的臨床症狀;(3)患者出現一些明顯中醫證候;(4)患者出現西藥不耐受或撤藥反應。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劉忠純教授進行了題為「解鬱丸對焦慮症狀的臨床價值」的講解。他提到,在一項與丁螺環酮對照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研究中顯示,解鬱丸單藥治療輕中度焦慮障礙療效確切,與丁螺環酮療效相當,在坐立不安、膽小怕事、多夢早醒等幾組症狀中,中藥優於丁螺環酮,是臨床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的一種選擇。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潘集陽教授以「應激睡眠障礙的臨床價值」為題展開分享。他列舉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了解鬱丸治療失眠障礙有效,起效時間和苯二氮卓類相當,治療多夢、易醒、胸脅脹滿優於苯二氮卓類,不良反應低於苯二氮卓類,無中樞抑制作用,無戒斷反應。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張樟進教授認為,解鬱丸在緩解絕經相關精神障礙方面與雌二醇相當,但對子宮體重比、子宮內神經營養因子和ERS表達水平無明顯影響,提示解鬱丸的不良反應優於雌二醇治療。與激素替代療法相比,解鬱丸有可能成為一種與雌激素水平相關的女性抑鬱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
山西省中醫學院馮五金教授認為,解鬱丸組方由楊毓書老先生以宋代《太平和劑惠民局方》中經典名方「逍遙散」、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傳統驗方「甘麥大棗湯」守正創新而來,丸劑劑型是中藥的緩釋劑,更適合慢性病治療,全成份入藥,作用靶點多,適應證廣,安全性更好,藥量足,能夠提高療效。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李凌江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郭蓉娟教授,北京回龍觀醫院楊甫德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方貽儒教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趙靖平教授,山西醫科大學第一學院張克讓教授分別為講者解讀內容作了精彩點評。
會議最後,陸林院士作總結髮言。他指出,本次發布會各位專家從病理機制、中醫辨證到藥理學,對失眠障礙、軀體化障礙、焦慮障礙、更年期症候群和心身疾病進行了文獻概括和比較,並介紹了最新進展,這對於治療目前比較複雜的疾病比如抑鬱症、焦慮症,不論中醫或西醫均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理念及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面對一些複雜疾病,且臨床未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西醫結合給臨床提供了治療的新思路,期望在未來的更多臨床實踐和研究中,解鬱丸更能夠發光發熱,進一步完善病理藥理機制,使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