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地球上陸地的面積本身就只佔地球總面積的29%(約1.49億)平方公裡,而就是在這為數不多的陸地上,卻有超過20%的被沙漠覆蓋,而且由於人為的對植被的破壞和氣候的變化下,現在沙漠的面積正在逐漸的擴大,因此,沙漠綠化成為了人類迫在眉睫的事情。那麼,如果世界上的沙漠都被綠化,會不會破壞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沙漠是如何形成的?
沙漠的形成有兩個主要因素:乾旱和風。乾旱又有兩個定義,一個是降水量低,因為大多數沙漠地區其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在如此低的降水量下,植被很難滿足生存條件,因此土地沙化嚴重,最終形成了沙漠,比如撒哈拉大沙漠的年降水量平均只有100毫米左右。但是,高降水量的地方也不一定沒有沙漠,因此乾旱的第二個定義就是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巴西的千湖沙漠相信許多小夥伴都聽過,作為一個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主的國家,很難想像巴西的沙漠是如何形成的,而且在千湖沙漠年降水量高達1600毫米,這個降水量已經能與我國南方的許多城市媲美了。但是,在這裡依然是一望無際的沙漠,原因就是其蒸發量大於降水量。
沙漠的形成除了有乾旱的因素外,與風的關係也很大,我們還是以千湖沙漠的形成為例,千湖沙漠的形成除了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外,海風也起到了關鍵因素。千湖沙漠與大西洋比鄰而居,而沙漠附近又有兩條河流經,在入海口大量的沙子從兩條河累積到入海口,形成了一條巨大的沙丘帶。之後,在信風的吹動下,這些沙子飛到了內陸地區,久而久之,世界一個奇觀-千湖沙漠也就形成了。
當然,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為地對植被的破壞也會造成土地沙化,從而形成沙漠。
治理沙漠的好處
沙漠一旦形成,很難治理,需要一個非常長的過程。在沙漠中,除了戈壁灘上有少量的沙漠植物外,沙漠內部(除了綠洲)幾乎是一片黃沙,鮮有動植物能夠生存。而且沙漠是佔據了陸地的面積,而陸地的面積是有限的,一旦被沙漠覆蓋,這裡原本的動植物都無法生存,而且同時也壓縮了我們人類的生存空間。因此,治理沙漠對地球上的動植物都有著莫大的好處。
首先,沙漠治理成功後,無疑增加了可以利用的陸地空間,到時候這裡會重新的恢復生機,許多動植物會在這裡安家。對於現在日益被人類壓縮生存空間的動物植物來說,無疑是給了它們生存和喘息的機會。
其次,沙漠治理成功就意味著植被覆蓋的增加,植被覆蓋的增加除了能夠給我們提供木材外,植物的光合作用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也會減緩溫室效應。
因此,如果沙漠全部變成綠洲,對地球上的動植物來說是一件莫大的好事。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沙漠沒了,沙漠裡的動植物怎麼辦?
看起來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因為沙漠的動植物都有著與其他環境中的動植物截然不同的習性和特點,比如沙漠中的植物大都已經演變成了具有發達的根系、粗壯的莖、比較細小的葉,這都是為了適應乾旱的環境而演化成的。
但是,我認為即使沙漠成為了綠洲,對沙漠的動植物也沒有太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說呢?很簡單,我們先從植物說,沙漠的植物雖然具有一定的特性,但是,它們都是為了在得不到水時更好的生存,如果是能夠持續的得到水,那麼,它們並不會死亡。因為,凡事並不是只有兩個極端,也就是說沙漠植物即使處在水比較充足的地區,它們也不會一直吸收水,直到澇死,這一點從許多沙漠植物都能夠在家中養就能看出來了,比如仙人掌在種植下,不也活得好好的嗎?所以,對於植物來說,如果是適應了有水環境的,去到無水環境中,它可能無法生存,但是從缺水到有水的環境,它們是能夠生存的。
其次是動物。沙漠中動物本身就不多,而且大都在有植被的地方生存,比如沙鼠、沙蜥等等,這些動物的主要食物為昆蟲或者是植物的果實,它們為了躲避白天的高溫大都選擇夜晚行動,而且它們大都有能夠忍飢挨餓的能力。
那麼,沙漠環境變化之後,對它們有什麼影響呢?首先,從食物上看,它們的食物更加充足了,而且沒有了沙漠晝夜溫差大的影響,它們可以隨時活動,並且也不需要忍飢挨餓了,這些改變都是對它們有利的。
因此,即使沙漠都成為了綠洲,那麼原本在沙漠中生存的動植物也能夠存活,因為它們本身也不是沙漠中的產物,只不過是其生存環境變成了沙漠,所以它們為了生存而發生了改變。當環境恢復如初,它們就不用再過「缺衣少穿」的生活了。而且關鍵是環境的改變也不是一下子,是有一個過程,也給了它們足夠的適應時間。
總結
如果沙漠全都變成了綠洲,會對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造成影響,但是都是有利的影響,增加了動物的生存空間,改善了溫室效應,改善了氣候環境。至於原本生活在沙漠中的動植物,它們渴望有充足水和適應的氣候還來不及,因此,對它們也沒有什麼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