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幾座山就算徵服自然?缺乏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遲早付出慘重代價!

2021-01-08 一簡堂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喜歡上了旅行,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自己想看的風景,學自己想學的知識,雖然行程累但也收穫頗多。可是當自己看多了高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戈壁並且親自體驗過惡劣環境下的生存之後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人類從來都沒有征服過大自然,只是很多時候大自然沒有發威而已。

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

人類只是生活在地球環境中的一個物種,維持生命活動的衣食住行全都仰賴大自然的賜予。雖然說今天的科技水平足以做到遇山開山,遇水架橋,可是要說徵服大自然是不可能的,而那些登幾座山,走幾次無人區就說自己已經徵服大自然的人更是可笑至極。

最近一些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各種戶外運動,包括徒步、登山、騎行、野外生存、挑戰無人區甚至刻意挑選海拔高且天氣變化無常的山脊線走,只為了完成所謂的探險。人們常說最美的風景在最危險的地方,可即便是有著豐富探險經驗的專業人員也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沿著公路長途騎行,徒步這些都不算太艱難,只要自己不失去與外界的聯繫,補給能夠得到保障通常不會出現意外。而在未開發的無人區進行穿越、登山則根本不是在探險,而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在開玩笑。

鰲太線很多路段在雪線上 天氣變化無常

中國每年都會發生多起驢友因為準備不足盲目進入未開發區域被困最終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情,但遺憾的是依然有不少人把戶外探險當成郊遊,把需要團隊協作的活動當成自由散漫的行為。此前我騎著我的山地車穿越500公裡的沙漠公路,在沿途有水井房且補給充足的情況下都覺得困難重重,更不用說最近幾年造成較大傷亡傷亡較大的野外溯溪和穿越鰲太線了。

溯溪就是沿著溪流克服各種地形障礙逆行而上,由於不同的季節山區的植被、降雨等變化很大,導致溯溪的未知性和危險性也很高,而且溯溪對於參與人員的體力、耐力、攀登技巧、裝備、戶外經驗、後勤補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組織者又忽視天氣等因素的影響貿然行動必然會使得行動風險大大提高。2019年8月24日,正值颱風「白鹿」來襲之時,卻有24位驢友在惠州市惠東縣白馬山野外進行溯溪,結果一名驢友不幸墜崖受傷傷勢嚴重並因此被困在溪谷中無法移動,最後不得不發出求救信號。深圳藍天救援隊隊員出動前往搜救,在返程途中兩名走在最後面的救援隊隊員卻不幸遇到洪水遇難,這就是一起典型的盲目行動導致人員出現傷亡的例子。

鰲太線是指秦嶺鰲山和太白山之間的線路,兩山的直線距離40公裡,翻越距離150公裡以上。因為穿越的很多路段都在海拔3000米的山脊之上,一日之內可能體驗到四季的變化,吸引了很多驢友前來探險。可是大家似乎忘了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無人區一旦由於天氣原因導致個人失溫的話必死無疑,沒有人敢在惡劣天氣下停留片刻去挽救其他人。在沒有封閉之前被稱為中國戶外穿越的頂級線路,大量的人員穿越也伴隨著巨大傷亡:鰲太線從2012年至2017年夏季有46人凍死或者失蹤。而且鰲太線上還曾不止一次發生過領隊在惡劣氣象條件下丟下隊員逃生的情況,一度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大討論。好在2018年4月16日起鰲太線被徹底封閉了,這條充滿誘惑、風險和爭議的線路再也不會有人上來了。

穿越沙漠公路我都小心翼翼

因此不要覺得作為人類就有挑戰大自然的特權,當大自然發威的時候人類的很多裝備都是無效的,盲目挑戰大自然必然要付出慘重代價。喜歡戶外活動的朋友最好是根據自己的能力、經驗選擇一些安全係數較高的活動,比如沿公路長途騎行或者登一些已經開發的山峰,在出發之前也記得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最壞的打算就不要出門。

總之一句話,戶外運動出門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對大自然充滿敬畏之心,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走不同的道路,看不同的風景,聽不同的故事,品不同的人生,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一簡堂(iyijiantang)

相關焦點

  • 別總想著徵服自然,應對自然保持敬畏
    同時,面對頻頻發生的登山傷亡事件,與其同情憐憫,慨嘆生命無常,更應該反思漸趨頻繁的登山行為,不要總想著去徵服自然,更應該學會敬畏自然。過去,攀登高峰只是職業登山者的專屬,大多數人望而卻步。而過去幾十年,登山技術和裝備的進步已經幫助了成百上千人徵服了一座座世界高峰,哪怕高如珠穆朗瑪峰,人們也不再畏懼。承認這一點後,對今年兩三百人排隊衝頂珠峰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 只有挑戰,沒有征服,有一個詞叫做「敬畏」
    2登頂珠峰及其它高海拔雪山的危險,並沒有被登山愛好者正確估計,媒體及大眾只看到了登頂後的歡呼,沒有看到為之付出的慘痛代價,包括生命的代價。在登山過程中,必須面對嚴峻的氣候、超稀薄的氧氣、超高原的反應,隨時出現的雪崩,強烈的東南季風導致暴雨頻繁,雲霧迷漫,冰雪肆虐無常。
  • 《徵服自然》 一部人與自然交戰啟示錄
    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的大衛·布萊克本教授,在《徵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一書中,從環境史的角度,描繪了18世紀以來德國人改造水文、移民墾殖、與自然相生相剋的歷史場景,將鐵與血交織、戰爭與和平交替、詩歌與槍炮交響的德國歷史,置於河流、沼澤、海灣、運河、水壩等實際的地理環境之中,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現代德國之地理景觀的形成過程,揭示出德國地理變遷與德意志民族歷史之間的交互影響。
  • 《敬畏自然》練習題與答案
    因此,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們徵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做我們的美味佳餚,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創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6.這一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 人為什麼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當今時代,雖然醫學昌隆、科技發達,物質文明得到前所未有的進步,但人類在自然面前,依然像咿呀學語的幼童,許多未知的、未明的、未曾見識過的現象和謎團,還佔據著絕大部分,等待探索和發現。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 菜根譚:對天地自然存有敬畏之心
    古人的 這種仁慈之心、慈悲之心,是人類能夠繁衍不息的生機。如果沒有這點仁慈之心,人也就好比是沒有靈魂的軀殼,與木偶相差不大了。首先要理解一點,這裡提到的老鼠或者飛蛾,只是作者的舉例而已,沒有必要過於糾結。並且我也認為,沒有誰能夠真正做到這種境界吧。做人當然需要有慈悲之心,要有愛心。這是我們一直以來都所倡導的美德。
  • 雲南這座山海拔不足6000米,卻至今無人能登頂,都說比珠峰還難登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早就被人類登頂,1953年,紐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站在「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的人,至今已60餘年。那麼既然世界第一高峰都已經被人類徵服,好像已經沒有什麼不可徵服的大山了,然而實際上還有很多大山人類沒有征服,比如雲南最有名的兩座大山玉龍雪山和梅裡雪山,人類至今都還沒有登頂。玉龍雪山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境內,是一座全長75千米的雪山群,主峰扇子陡最高處海拔5596米,終年積雪,是納西人心中的神山,傳說為納西保護神「三多」的化身。
  • 戰「疫」說理|疫情昭示:人類必須敬畏自然法則
    面對疫情,我們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但除了堅持生命至上的理念之外,更需要我們每個人從此次疫情危機中醒悟,審視自我,對自然的法則永懷敬畏之心。人類的發展歷程,伴隨著與各種疾病作抗爭。然而有些疾病是人為造成的。
  • 自然是默默無聞的奉獻者,敬畏自然,敬畏它為我們奉獻的一切
    你是否知曉那天上的雲朵是自然鬼父神工的表象,而那聲聲驚雷正是自然激昂始作俑者的修行?若是你不知曉何為敬畏自然,那麼,你將永遠無法,領略到自然的神奇與美麗。自然是默默無聞的奉獻者,敬畏自然,就是在敬畏它為我們奉獻的一切。製成衣服的棉花,地裡長出的糧食,供汽車輪胎行動的石油,陽光與水使萬物甦醒,樹木所產生的氧氣……哪一個不是我們人類生存的根本?
  • 敬畏自然 綠色發展
    疫情提醒人類重新認知、調整或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生產生活方式,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首先,必須對自然有敬畏之心。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自然界相對於人而言具有先在性和客觀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依賴於自然界而生存和發展。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
  • 人,為什麼需要敬畏自然?
    對自然,對世界,人類如果不能有清醒認識,沒有正確認識作指導行為,則無異於盲人騎瞎馬,前途堪虞。因此,無論對人,還是對自然,應始終保有一顆敬畏之心,心存敬畏。自然不需要人類施捨和恩賜,糟蹋社會,糟蹋自然,糟蹋環境,最終回報的只能是人類自己。
  • 一段不堪的「婚外情」不僅毀了我10年婚姻,也讓我付出了慘重代價
    西巴伊婚外情本來就是自私的產物,當你沉迷於此時,必定會失去家庭的重心,婚姻失衡是遲早的事情。有時候明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還義無反顧的去前行,最終清醒後才發現,受傷的不僅是自己,還有愛你的人。直到31歲那年,我懷孕了,全家人都為之高興,只有我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眼看幸福的三口之家馬上就來了,開銷隨之變大,丈夫為了給我們更好的生活,主動申請了出差工作,就這樣我們一個月才見一次面,開始了兩地分居的生活。直到孩子出生後,我們的溝通與交流變得越來越少,而他也越來越忙。孩子上幼兒園以後,白天徹底閒下來的我甚至感到孤獨。
  • 樓陽生:尊重自然 道法自然 敬畏自然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樹立大保護意識,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敬畏自然,高品質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核心景區,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促進鄉村振興,助推轉型發展。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武,省領導呂巖鬆、李鳳岐、張復明出席會議。
  • 遲早會為自己的天真付出代價,摔跟頭之後,才會長大的星座女
    一起看看遲早會為自己的天真買單的星座都有哪些吧,誰最單純?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沒有心眼,她們的世界很單純,非黑即白。特別是在感情中,雙魚座總是學不會長大,即使在感情中一次次的摔跟頭,她們也不會吃一塹長一智。
  • 不一樣的劫後餘生,敬畏自然
    就像一場燃燒了近4個月的山火,使得澳大利亞的國寶淪為「瀕危物種」。這場意外成為焦點的山火還要追溯到去年9月。當時,位於澳大利亞東海岸的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州迎來數千場叢林大火。此後,山火逐漸向南部蔓延。進入2020年,這場不斷蔓延的山火絲毫沒有放慢腳步。
  • 尊重自然 道法自然 敬畏自然 高品質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核心景區
    尊重自然 道法自然 敬畏自然 高品質打造黃河旅遊板塊核心景區 2020-12-14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俄媒:當美國哈巴狗,澳付出慘重代價
    「今日俄羅斯」網站12月15日文章,原題:與中國打交道時充當山姆大叔的哈巴狗,澳大利亞付出慘重代價 看起來,中國已經受夠了澳大利亞的兩面派和挑釁。北京已採取舉措抑制澳大利亞的一些主要商品,如葡萄酒、大麥、漁業和木材的(對華)貿易。
  • 敬自然之生命 攜自然之力量
    從石器、鐵器時代到機器時代,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改造越來越深入;從「敬畏天地」到「人定勝天」,自然在人類的眼中,逐漸改變了性質。人類對自然的索取越來越多,但人們逐漸忘記了:自然並不是一個死物,自然的生命與人類社會的生命緊密勾連在一起。
  • 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痛定思痛,也需要深刻反思: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否缺失生命教育,是否教會孩子們如何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如何與自然,與人和諧相處?記得有一瞬間特別感人,就是「可愛的天使」陪伴一位重症老人一起看落日餘暉,那個畫面真的特別美,那個老人手指著夕陽,似乎在和醫護人員說著什麼,也許是在說「夕陽太美,天使太可愛,他捨不得離開······」 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非常注重現世生活,眷戀人間煙火氣息的,即使是仿佛看破紅塵的莊子,對人世間的生活也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他的「物化」境界就勾勒出了生命的一種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之境。
  • 溺愛孩子的父母,都要付出代價
    01每個溺愛孩子的父母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與其等待孩子將來被社會敲打得頭破血流,不如從小教孩子有所敬畏,敬畏生命,敬畏尊長,敬畏規則。無論我怎麼想,這些遲早都會來臨。與其用糖衣為孩子包裹著苦痛的現實世界,還不如讓孩子知道未來道阻且長,讓他們知道生活的真相,並教他們就算如此仍舊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