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服自然》 一部人與自然交戰啟示錄

2021-01-08 和訊網

俯瞰德國澤登沼澤,取自17世紀馬託依斯·梅裡安所繪的版畫。

《徵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 作者:(美)大衛·布萊克本 譯者:王皖強、趙萬裡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10月

今天的萊茵河,山水相映,航運暢通,兩岸的德國城鎮獨有風情。在這風光旖旎之中流連忘返的行人,大概想像不到,一個多世紀前,萊茵河所經之處竟是一片沼澤縱橫、泛濫頻繁的夢魘之地。歷史的今昔對比,讓我們不禁發問,到底是什麼力量馴服了萊茵河?事實上,對萊茵河的馴服只是過去兩百多年來德國人改造自然環境、拓寬生存空間的歷史畫卷中的一個片段。

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的大衛·布萊克本教授,在《徵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一書中,從環境史的角度,描繪了18世紀以來德國人改造水文、移民墾殖、與自然相生相剋的歷史場景,將鐵與血交織、戰爭與和平交替、詩歌與槍炮交響的德國歷史,置於河流、沼澤、海灣、運河、水壩等實際的地理環境之中,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現代德國之地理景觀的形成過程,揭示出德國地理變遷與德意志民族歷史之間的交互影響。

人與自然互動的歷史全貌

布萊克本認為,僅專注於文獻研究並不能發現人類歷史,空間和時間都是歷史的基本要素,「總會有一個時間點具備切實可感的空間。」

在書中,他試圖克服「俯瞰」這種只見輪廓全景、不見地面上生活之人的視角,力求靠近真實的歷史。在其筆下,無論是默默無名的農民、河工、漁民、淘金者和墾殖移民,還是名垂青史的工程師與王侯將相,都出現在「水的戰爭」場景之中。人類活動既改變了自然環境,也受困受惠於自然環境的變遷。他藉助植物學、動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將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失衡等都納入了研究視角,以儘可能地呈現人與自然互動歷史的全貌。

本書是一部空間維度的德國史,用六個章節詳細介紹了德國地理景觀的改造與變遷,所選案例東起奧得河西岸的奧德布魯赫沼澤,西至縱貫德國南北的萊茵河,北達北海沿岸的亞德灣,還有遍布各地的水壩區域。在東歐的普裡皮亞特沼澤,化千裡澤國為萬畝良田的拓荒墾殖,不僅喚醒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識,甚至還助長了德意志人的種族偏見。本書還探討了戰後兩德所面臨的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它們所選擇的不同道路。

從駕馭自然管窺人類統治實質

「從人類對自然的駕馭,可以管窺人類統治的本質。」普魯士徵服奧德布魯赫沼澤的歷史即是例證。對普魯士王國而言,改造蠻荒之地、解決河堤之患,既是吸取三十年戰爭的歷史教訓,也是出於開拓土地、為騎兵提供給養的現實需要。

18世紀,荷蘭人排水造田、墾殖土地的技術福澤歐洲各國,也為普魯士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持。治理奧德布魯赫的重任,就落到荷蘭血統的水利工程師西蒙·萊昂哈德·黑萊姆的肩上。然而,沼澤地帶疾病肆虐,冬季冰封、夏季洪水,施工條件極其惡劣,沼澤排水工程進展十分緩慢。腓特烈二世就對工程實施了軍事管制。在他看來,這項工程是一場和平的徵服,是對自然的徵服,也是對野蠻的徵服,但在同時代人看來,無處不在的暴力與殘酷的自然環境倒使其更像是一場「靜悄悄的七年戰爭」。

在政府的呼籲下,大批移民滿懷希望遷徙至奧德布魯赫,定居墾殖。然而,迎接他們的卻是繁重的勞作、肆虐的疾病與無情的自然災害。移民當中流傳的諺語「第一代死,第二代窮,第三代才能富」,道出了他們為新土地的墾殖與繁榮所付出的高昂代價。對於統治者而言,煥然一新的奧德布魯赫象徵著千秋偉業,至於一兩代人為之所做的犧牲,不值一提。

德國人對萊茵河的馴服與法國大革命在時間上是重合的。拿破崙建立的「萊茵同盟」,重塑了萊茵河流域的政治版圖,支離破碎的小政權為形成中的現代疆域國家所取代。這既節省大規模整治萊茵河的外交成本,也催生了有能力擔此重任的政治力量。「19世紀前,萊茵河沒有固定的河床」,而「自然狀態下的河流根本無法確立起固定的邊界」,整治萊茵河也是邊境問題的解決方案。

接受了新思想洗禮的約翰·戈特弗裡德·圖拉,主持一系列的「裁彎取直」工程,縮短河道長度,加快河流流速,以衝刷河床,加深河槽,從此,萊茵河不再是水網密布的水沼之地,而成為一條浩蕩奔騰的大河,人們得以在從前的泛濫平原上開墾土地,精耕細作。然而,硬幣的另一面卻不那麼振奮人心——整個生態系統與社會結構都隨之改變,加速的流水衝走了大量泥沙,也帶走了萊茵河畔的淘金者的希望;沒有了淺灘,許多魚類也失去了生存繁衍的樂園,漁民不得不收網上岸,轉行做小農或僱工。萊茵河上遊的安寧是以下遊增加的洪水威脅為代價的,航運發展又對河流的速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19世紀中後期,崇尚科學的黃金時代,德國人並不甘於只做「詩人與哲學家」,而是大力建設威廉港、開發酸沼、大興航運、築造水壩。無數工人忍受著簡陋的生活條件與瘧疾流感的侵蝕,在潮溼惡劣的環境中艱苦勞作多年,才建成這座見證普魯士與德意志帝國興衰榮辱的威廉港。航運蒸蒸日上,蒸汽與柴油帶動大宗貨物的運輸,客輪與火車一道都被民眾視為進步和解放的象徵。與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帝國主義相呼應的,是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

無數的人工水壩逐漸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成為現代德國景觀的重要元素。然而,在德國景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同時,改造自然、工業化建設的副作用也逐漸凸顯出來,人們逐漸對物種滅絕、物種入侵和生態失衡有了概念。

從徵服自然到保護自然

在奧得河以東,德意志民族既體驗了民族自豪感的無限膨脹,也經歷了丟失故土後的流離失所。德國人的拓荒範圍一度擴展至波蘭與蘇聯交界的普裡皮亞特沼澤。德國人把這片沼澤視為試金石,以「證明技藝精湛的德國人遠勝懶惰的斯拉夫人。」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大都視德國人為「文化的使者和承載者」,而視斯拉夫人和猶太人為劣等種族人口。地理景觀有了種族屬性,「真正的德國景觀是生機勃勃、特性鮮明、整齊有序的,最重要的是它將是繁榮的。」二戰時期,德國人對生存空間的渴望、自命不凡的民族意識與極端種族觀念在此交匯,最終,普裡皮亞特沼澤在一場東歐的「印第安戰爭」中成為了殺戮之地,而沒有成為德國人的「新邊疆」。

二戰後,德國人為丟失東部故土而心痛,卻也不得不接受現實,在廢墟之上重建家園。西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蹟」,但在經濟奇蹟的背後,卻是人們對自然環境巨大而深刻的開發與改造。為拯救「沒有生存空間的民族」,所有原生態的泥沼都被開發殆盡。人類的行為必然引起大自然的逆反,魚類減少、河流汙染、水資源濫用的問題日益突出。70年代之後,環保主義逐漸成為西德政治中的重要力量,西德逐步實現了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經濟與環保並重的轉型。

然而,東德卻沒有這麼幸運。在70年代西德進行轉型之時,東德一方面繼續極端的蘇聯式計劃經濟模式,大刀闊斧地改造自然,另一方面,面對富裕的西德,它不得不將滿足東德人民的物質需要視為重中之重,大力補貼能源消費和公共政策,既無心力也無財力顧及自然環境,未能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在秘密警察的擾亂之下,環保運動也沒能發展成氣候,更沒有催生出與西德相匹敵的環境思想和組織。

兩德統一之後,德國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又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純天然的景觀成了一個獨特賣點。無論在規劃奧德布魯赫的前景的時候,還是在對抗洪水的自然力的情況下,德國人都不再堅持18世紀時「徵服自然」的雄心壯志,而選擇了一條保護自然的道路。縱觀現代德國之景觀的形成歷程,「徵服自然」跟「徵服他人」密切交織在一起,對照18世紀普魯士軍事化開墾奧德布魯赫的歷史,如今德國、波蘭和捷克在歐盟庇護下共同治理奧德布魯赫的政策,足以使人感到欣慰了。

本書為我們呈現了德國歷史與地理變遷之間的交互影響過程,相比於圍繞著「德國問題」的政治軍事史,此書令人耳目一新。用精微的筆法描述宏大的變革,是本書的一大特點。當沼澤、積水、泥炭、植被等自然事物和勞作、暴力等人的行為,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與共處,一併出現在歷史場景之中時,種族主義等抽象的概念與大屠殺等扁平的史實,在我們腦中不再只是二維的黑白影片,而變成了有血有肉的彩色立體圖景。透過現代德國的地理景觀,我們所讀到的德國歷史,與德意志土地上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普羅眾生都息息相關。

□範繼敏(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風之谷:徵服自然vs感知自然?宮老爺子與達爾文的立場保持一致
    其實這種想法說白了就是"徵服"自然,那這種方法到底可行不可行呢?在影片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是固守"只有征服自然我們才能好好生活下去"的"常識",甚至女主角娜烏西卡的父親也這樣認為"我們人類和蟲是不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人類總是自以為是被害者,大自然才是讓人類無法好好生存下去的罪魁禍首,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 別總想著徵服自然,應對自然保持敬畏
    同時,面對頻頻發生的登山傷亡事件,與其同情憐憫,慨嘆生命無常,更應該反思漸趨頻繁的登山行為,不要總想著去徵服自然,更應該學會敬畏自然。過去,攀登高峰只是職業登山者的專屬,大多數人望而卻步。而過去幾十年,登山技術和裝備的進步已經幫助了成百上千人徵服了一座座世界高峰,哪怕高如珠穆朗瑪峰,人們也不再畏懼。承認這一點後,對今年兩三百人排隊衝頂珠峰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 250 年來,德國人如何通過徵服自然重塑景觀?
    《徵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內容簡介250 年來,德國人開墾沼澤,排乾酸沼,將萊茵河裁彎取直,建設威廉港,在河流高峽修築大壩,以人的力量顯著改變了自然的面貌。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為什麼能夠這樣做?「徵服自然」帶來了怎樣的後果?
  •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吃的食物,都得益於大自然的饋贈,都是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福祉。
  •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從崇拜、改造、徵服自然到謀求協調發展
    自然環境是指生物生存所處的自然區域及狀況,有多種自然地理要素來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等,是相對於人文環境的一種表述。我們可以把整個地球看成是一個自然環境,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在和自然環境發生著物質和能量交換。
  • 不打破紀錄的挑戰者:徵服自然只是自然給你面子
    類似經歷為他贏得了「不怕死的冒險王」之類的稱號,也讓他開始懷疑自己挑戰極限的意義,「以為徵服了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給了你一個面子。」  他看著戶外圈子裡攀比成風,今天有人宣稱自己是「最早登頂珠峰的北京人」,明天又有人宣布自己是「最早踏上南極的福建人」。這讓他感到滑稽,又有些厭倦。  攀登吉力馬札羅山時,他想儘快登頂,創造好看的紀錄。
  • 【每日一習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每日一習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2020-12-12 10:13:26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
  • 「每日一習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來源:央廣網習近平: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因此,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的生存發展無從談起。回顧過往,工業革命後,由於技術進步,人類很長一段時間以徵服者的態度對待大自然,曾經一味地用強大技術暴力地徵服自然,忘記了自身的渺小。以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看起來效率高,實際上是不可持續的發展。實踐證明,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 與自然做朋友,天人合一
    我們中國講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這個詞在中國哲學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詞。我的解釋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大自然與人類要和諧共處,不要成為敵人。宋代大哲學家張載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自然水域釣魚,用好這些技巧,「徵服」魚兒不是事
    這點我相信釣友們都知道,所以今天我來給釣友們分享一些技巧,只要你運用得好,那麼有個好的漁獲不難,輕鬆徵服魚兒!是不是很期待啊,那就認真往下看吧!釣魚技巧1:自然水域中的魚,相對警惕是比較高的,因此要想打消它們的顧慮,就得在窩料上邊作文章,可以在釣場周圍選擇一些草還有泥巴,隨後跟窩料混合,然後拿去打窩使用,這樣可以更好的誘魚聚魚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觀的哲學思維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由於人類的自我意識和理性思維,使自然成為自己的對立物,並且伴隨著人們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控制徵服自然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性是引發人與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與自然是統一性的存在。脫離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脫離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人與自然不僅是對立性的存在,更是統一性的存在。一方面,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自然。
  • 我是謎超自然事件2巫術攻略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我是謎超自然事件2巫術劇本攻略,感興趣的玩家一起來看看吧! 等等 戀愛果凍 非現實遊戲 啟示錄之靈魂當鋪
  • 做慈善不留名,21年捐款1155萬,順其自然一個淡泊名利的人
    這兩天,我們被一個叫做「順其自然」的折服。根據浙江寧波慈善總會的數據,又一次收到了神秘人「順其自然」的101萬元捐款。從1999到現在,順其自然每一年的11月下旬或12月初都會捐款。有網友說,堅持了這麼多年,「順其自然」真是讓人感動啊。做好事,不為讓別人看到,二十一年如一日,太難得了,心懷大愛的人。「順其自然」的堅持捐款,不是為了感動誰,也不是為了證明給誰看,正如同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重複和堅持的力量。希望這份正能量傳遞給更多人。
  • 成慶:自然的日常,日常的自然
    我們土家族是以白虎為圖騰,我童年時所感受到的那個自然的音樂是非常原始的擺手舞。我當時覺得很幼稚,因為它的動作非常簡單,但是它跟非洲早期舞蹈有一種相似性,就是它非常地自然,能夠解放你的身體,釋放你的自由度。按照文明史來講,其實我們是被文明化的。
  • 《新約聖經》| 啟示錄全景
    我們從創世記開始,今天終於走到了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一提到啟示錄,首先就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啟示錄是一本難解的書。啟示錄之所以難解是因為觀察方法錯誤。實際上如果方法正確的話,沒有比啟示錄更容易解釋的書了。啟示錄裡充滿了象徵,預言和神秘色彩。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詳細解釋這些細節問題時遇到了很多問題,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 這個建築建造時被西方媒體取笑,建成後被譽為人類徵服自然的奇
    成昆鐵路和美國阿波羅帶回的月球巖石,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聯合國稱為「象徵著20世紀人類徵服自然的三個奇蹟」。從昆明到昆明一帶有豐富的糧食生產區。沿線地區有煤、鐵、銅、釩(儲量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三位)、鈦(世界第一位)、鉛、鋅、磷、巖鹽、森林木材,成昆鐵路的建設,為西南地區的資源運往全國各地變得非常方便。
  • 自然法學派
    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準,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自然法學派又可分為古典自然法學派和新自然法學派,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並產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
  • 啟示錄思考9:七號(2)
    「啟示錄思考」系列講道第9講:七號(2)親愛的弟兄姊妹,大家好!大家對啟示錄這卷書的學習感興趣嗎?你一定要認真對待、堅持學習!上一講學到了七號,是否感到有些難懂呢,啊,或許需要一些歷史背景知識吧!我要說的是,弟兄姊妹們學習啟示錄,真正必備的一本書就是《善惡之爭》,你要學會把本書的各章和啟示錄的內容一一對應起來閱讀。啟示錄,讓我們看到天上的基督,讓我們學會仰望他、敬畏他、高舉他的律法,他是萬王之王,地上驕傲的權勢都必降為卑,誰也阻擋不了他救贖的計劃;啟示錄,一直在帶給歷世歷代上帝的百姓盼望和安慰,並且特別為末時代的教會指向基督的再來!主必快來!
  • 人與自然:如何看待自然的自然
    自然之水帶有自然最神奇的秘密,會受到很多外部條件的限制。竊以為,在當下人類沒透徹知悉地下水的秘密之前,對西藏之水的開發利用還是採取審慎的態度為好。對自然的破壞,常以保護自然的名義而變異。譬如說,人口計劃生育,對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而言,在生育高峰期進行必要的控制,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可言;但若是長期強化到一對夫婦只要一個孩子,人口的自然生長率所得到的限制就不是那麼自然了。所以,當我國的人口形勢發生了轉折性變化時,我們就進行了調整,從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俄羅斯之所以採取多種措施提供生育保障,也是基於對自身生育率提升的需要。
  • 人與自然關係的「三個改變」
    改正觀念,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構成生命共同體的意識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態度和意識。新冠肺炎疫情在敦促我們調整和改變對待野生動物行為的同時,也在敦促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關係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關係。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在人類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前進,不斷向前發展。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