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如何看待自然的自然

2020-12-17 中國小康網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前不久,聽了一場講座,說是西藏之水不僅從陸地上一直東流入海,就是走地下河也是東流入海的。專家提出意見,要抓住地下水採用的機遇,不能讓這些地下水白白流失了;專家還提出了新判斷——西藏高原的地下水,流到北京,要走幾十年的路程。

回來後細思,我認為來自西藏的陸地之水也不是直扎大海。對有豐富地理特徵的地下結構層而言,西藏之水是否也像陸地之水一直向東流,我是存有深深的疑問的。在沒有徹底弄清水的流向之前,採用那位專家所提出的方式來沙漠取水或源頭採水,或許不是一個好辦法。一因沙漠取水,可能造成源頭水汙染和斷流;再是源頭取水,誰能保證下遊水的品質和持續流量?縱使按那專家「幾十年後水會流到北京」的理論,此時採水,幾十年後是否會影響到北京人對水的利用?我們總以為掌握了「水往低處流」的理論,就一切依此套用。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如巖溶走向)水的流向不一定按照西高東低的方向流動。自然之水帶有自然最神奇的秘密,會受到很多外部條件的限制。竊以為,在當下人類沒透徹知悉地下水的秘密之前,對西藏之水的開發利用還是採取審慎的態度為好。

對自然的破壞,常以保護自然的名義而變異。譬如說,人口計劃生育,對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而言,在生育高峰期進行必要的控制,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可言;但若是長期強化到一對夫婦只要一個孩子,人口的自然生長率所得到的限制就不是那麼自然了。所以,當我國的人口形勢發生了轉折性變化時,我們就進行了調整,從2016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俄羅斯之所以採取多種措施提供生育保障,也是基於對自身生育率提升的需要。物競天擇,人類自身的生存,離不開人口生長的自然性,除了必要的控制外,人類還是要順從自然規律,不以人的主觀判斷去做要求。人類自己其實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真正的主人是自然本身,更是自然之道,只有遵循了自然之道,人才會有發展,世界才有繁榮的可能性。

關於自然的自然,事實上,值得人類強化的規律性認識,還有很多。世界上還有很多未知的自然界的秘密,值得人類去做長久的探究。澳大利亞一場大火,幾乎讓可愛的考拉絕跡。如何在人類自我膨脹的心態下,控制住自然災害,的確需要進行系統地設計和考量。回到先前提到的那位專家所言,我倒是認同他所提出的因水的多寡、流向而形成森林火災的科學說法。自然界的很多自生自滅其實都暗含著它生它滅的道理,自然界的寬容,積攢了自然對人類衡量的最低原則。一旦等到容忍超過自然的限度,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也是毫不留情的。正像人類當下所感受到的綠色生物鏈的報復一樣,過分使用化肥農藥導致的土壤板結和農產品藥物殘留增加,對人類的損害,不僅僅是癌症增加的表象。關於自然的自然,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在自然之中,人類必須尊重自然、敬重自然、依託自然。人永遠不能以戰勝自然的英雄自居,只有與自然為友,人才可能獲得自然生存之道。這幾乎是被無數事實和教訓證明的鐵律。

作者:戴榮裡

傾向於城市建築的作家

動情於哲學思考的工程師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報導)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2月下旬刊

相關焦點

  • 自然解說員:人與自然的連結者
    看到報名通知的時候,人還在英國,立即被那一連串的設計走訪內容——荒野保護協會、水梯田、出海觀鯨豚、墾丁夜觀吸引了,報名參加。其實此時,我對什麼是自然解說員還沒有概念。1年前的4月,我在退休的當月參加了蓋婭自然學校黃山集訓營,成為第15期學員。有了自然名,集中學習了不少自然觀察的方法,之後也參與了兩次同期同學組織的實習,今年還被安排進圓明園鳥類公開課的團隊。
  • 如何正確看待自然拼讀與音標?
    最近幾年,英語的自然拼讀法在國內非常火爆,幾乎每個英語培訓機構都會開設自然拼讀課程。甚至有很多老師都會灌輸學了自然拼讀就能獨步天下,不再需要學音標的理念。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首先我們看一下什麼是自然拼讀:自然拼讀就是研究每個英文字母在單詞中的發音方式和基本規則,以達到見到單詞就可以拼讀的效果。這樣看來自然拼讀確實是一項十分了得的技能。但是,理想很豐滿,單詞很骨感,完全符合自然拼讀規律的單詞主要是一些單音節的單詞。
  • 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原標題:如何理解「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黨的十九大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告訴我們,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
  • 我眼中的人與自然——關於自然哲學的討論
    自然界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 本文討論主要是以下幾個觀點 1、 自然是萬物的本源,大自然讓一切生命孕育而生,並不斷影響他們,使之進化。
  • 什麼是搜尋引擎自然排名,如何提高自然排名點擊率?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主,當我們試圖建立一個全新網站的時候,特別是想要獲得搜索流量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網站推廣員,談論搜尋引擎自然排名。那麼,什麼是搜尋引擎自然排名,如何提高自然排名點擊率?因此,我們認為:自然排名的排名周期相對長,但是網站排名的穩定性相對比較久,並不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2、為什麼要提高自然排名點擊率?雖然自然排名具有一定的優點,但我們都知道,自然排名搜索結果第一頁都是十個搜索結果,一般我們想要獲得流量,就需要不斷的讓網站排名,儘量的不斷提高排名,進入到TOP5的排名序列。
  •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吃的食物,都得益於大自然的饋贈,都是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福祉。
  • 藝術如何重回自然?建築與藝術的跨界思考
    在景育民看來,中國當代動態雕塑(裝置)的興起與當代後工業社會獨特的人文語境密不可分,「超自然狀態以及量子糾纏、智能化時代、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等因素催生了對於未知領域的再認識,使得人們重新敬畏自然,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此成為戶外動態雕塑(裝置)生成的理由。」
  • 朱熹的生態觀:如何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朱熹作為儒家的集大成者,其關於人和物的思考建立在人與萬物同宗同源的基礎之上,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念,為解決人類當前面臨的生態危機提供了獨特的思想資源。由此,朱熹提出了自己關於人應當如何對待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是怎樣的。《走進大自然的宋代大儒:朱熹的自然研究》的作者樂愛國認為,朱熹提出人與物由於氣稟的不同而存在差異,聖人應當對人與物的不同品級而做出節制和約束,立禮、樂、刑、政之屬,以教化天下,而這種教化不只是在倫理道德方面,而且也包括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物方面,而使「萬物各得其所」。
  • 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有一種認識,認為為了顯示和展示人類的力量,人類應當「主宰」自然,成為自然的「統治者」,而自然是被使用者,給人類提供資源。人類或許可以改變自然的外貌,但卻無法改變絕對的自然規律。即使這些改變也是要在遵守自然規律之上進行,否則也終將是害人害己。
  • 【每日一習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每日一習話】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2020-12-12 10:13:26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
  • 自然的最佳觀察法|自然筆記系列 3
    那堂課後,孩子們理解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今後想看到更多的自然,就要準備一顆觀察的心。說說我自己去年開始留意日暈現象的事。「日暈」是圍繞太陽出現的非常宏大的暈圈,常常伴隨很多稀罕的光學現象。知道「日暈」這個概念之前我從沒有看到過,知道後很短的時間內,我第一次在旅途飛機上看到了天空中的日暈。2015年我共看到六次。而在那些天象攝影師看來,上海一年通常會出現20-30次日暈。
  • 如何通俗理解「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這句話,我們如何理解並感用於生活?「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歷來太多詮釋,角度深淺都各不相同,就象面對江水,孔子嘆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而老子讚嘆: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 基於自然的靈氣,回溯原本的自然味道|AUM噢姆
    當我們談論# 融入自然#時,其實真正探討的是將自己的飲食習慣回歸自然,簡單。以用之自然,享之自然的飲食態度,融入自然的四季輪迴中。>基於自然的靈氣,在一頓飯的時間裡,回溯原本的自然味道。這些能量,在自然中生發,同時,也在滋養著我們。AUM有幸邀請到生活美學博主 @波妞和鯊魚,作為本季吾愛吾家 #原本自然# 親情系列活動的主題人物,與我們一起探討與自然的相處之道,同時也分享了對自然生活家的理解和對自然美學生活方式的解讀。
  • 回歸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獲得綿延不斷的幸福力
    每個人的成長之路所遇到的人、事、環境的不同,造就了我們每個人的「唯一」在追求、成長的道路上,內心必然充滿爭鬥,必然會遠離自然,甚至拋棄自然,進而不自然。然而無論最後我們是否有錢、有名等等,在經歷了必然的內心爭鬥後,最終還是要回歸心底的願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去過幸福的生活。
  • 自然發現 與恐龍同行(一)《人與自然》 20110826
    自然發現 與恐龍同行(一)《人與自然》 20110826本節目主要內容:自然發現--與恐龍同行(一)。假設你可以進入時光隧道,回到早在人類出現之前的遠古時代。本期節目主要講展示遠古時代恐龍這一偉大生物的主要種類、生存環境及其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
  • 認識自然——自然,從未遠離
    投身大自然的懷抱,與自然親密接觸,體驗陰晴雨雪,靜觀雲捲雲舒,這種直接感知的方式讓我們盡享自然的優美風光,無疑能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加深對自然的了解。司馬遷二十歲時就開始遊歷天下,李白二十五歲「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們漫遊各地,一方面是遊學,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另一方面也是縱覽自然風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既開闊了眼界,也加深了對自然的認知。《史記天官書》中天文星象的精確描繪,李白詩歌中自然風光的奇崛,與他們對自然的直接感知分不開。親近自然,讓他們獲得了對自然更為真切的認識。
  •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堅持人類要從辯證統一的角度去看待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人與自然 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新時代,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深入研究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以新的視角去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探索環境問題有效解決辦法的必行之路,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啟示意義。馬克思人與自然關係理論的主要內容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
  • 眺望2021,我們與自然握手言和——《自然即是美》周曆書倡導自然生活
    自然和人的關係是什麼?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給人們的啟示又是什麼?疫情、山火、蝗災、洪水……自然之戾迸發的2020年,我們又當以怎樣的態度審視自然?北大出版社副社長張濤在致辭中說到,在這個時候,我們向讀者推出《自然即是美》就是一種新生活的宣言,它宣示著我們應如何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接近自然,以及和自然和諧相處。「文化是生活的重要來源,引領的其實是生活的方式。」
  •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自然辯證法》導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不僅包含人與自然密不可分,而且蘊含著人與自然是有機整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內容,對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自然辯證法和社會辯證法各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一翼,兩個辯證法相互配合,再加上思維的辯證法才構成完整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 一本「自然護照」如何和孩子在家玩轉自然?快來看看
    大部分時間都在商場遊樂園玩,缺乏與自然接觸。希望孩子多跑動、鍛鍊身體,孩子卻只願家裡一動不動。情緒差、不知道和人相處,社會性差。例如「如何打一個跳數最多的水漂?」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充滿魅力的挑戰活動。分享簡單有趣的親子遊戲。通過遊戲建立優質親子關係。簡單、耗時不長的遊戲帶來的暢快歡笑,讓我們享受這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