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解說員:人與自然的連結者

2021-01-17 蓋婭自然教育


4月,我離開了滿城春花的北京,再次來到臺灣,參加蓋婭自然學校組織的自然解說員深度交流體驗活動。看到報名通知的時候,人還在英國,立即被那一連串的設計走訪內容——荒野保護協會、水梯田、出海觀鯨豚、墾丁夜觀吸引了,報名參加。其實此時,我對什麼是自然解說員還沒有概念。


1年前的4月,我在退休的當月參加了蓋婭自然學校黃山集訓營,成為第15期學員。有了自然名,集中學習了不少自然觀察的方法,之後也參與了兩次同期同學組織的實習,今年還被安排進圓明園鳥類公開課的團隊。但是,我仍然懵懵懂懂,對自己在做什麼有疑問——就是帶孩子做做遊戲嗎?對自己可以做什麼更是沒有信心——我沒教過課、也不認識幾種鳥啊!一週遊學結束後,我感覺自己打開了天眼,之前的疑慮消失了。在此,感謝蓋婭自然學校和小燕鷗師兄的組織安排,引導我的心靈來到另一個世界。



荒野是我們對荒野保護協會親切的簡稱。這次遊學活動通知吸引我的第一個內容就是終於有機會拜訪海峽對岸的綠色朋友——荒野保護協會。從梁從誡先生1998年美國歸來,就把臺灣的荒野保護協會帶到了自然之友會員中(《為無告的大自然·共同的理念》),之後他更以《臺灣的綠色朋友》(《走向綠色文明·臺灣的綠色朋友》)深情記錄了訪臺的經歷,從中我記住了花蓮的水泥廠如何修復自然,記住了墾丁有一個國家公園。不過,回來重讀此文發現,梁先生在介紹荒野保護協會時就已經提到了他們在野外充當熟練的「講解員」。只怪那時我對這個「講解員」沒有理解到位。


第一天的活動全部是在荒野。上午到辦公室拜訪,下午在他們推動公園生態化的榮星公園。副理事長柯典一在門口等待著,可是大家全被他身後那滿是花鳥的門板吸引了,那門板真漂亮,太荒野了!一聊,這帥哥副理事長竟是故人,2004年曾同遊額爾古納。那次,接觸到荒野秘書長李偉文及幾位荒野的朋友,以後,也讀過的李偉文的《我的野人朋友》一書,所以對荒野的工作總覺得多少不陌生。事實並不如此。


認識荒野從名稱開始。荒野保護協會,英文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我注意到是society, 不是association。這個定位深合我心。遺憾的是我沒有就此提問,畢竟可以提問的時間非常有限。我請副理事長解讀了機構Logo,由此知道了臺灣萍蓬草。之後的「荒野之路」、「荒野兒童教育發展」、「荒野的解說理念與組織」和「公園生態化運動成果分享」幾個專題介紹使我真正了解了他們:以志工為主的工作方式,以自然體驗與解說為媒介建立人與自然的連結,目的在行動


▲ 城市公園生態化-臺北榮興花園導覽中(拍攝 蒲公英)


自然解說是我們此次臺灣遊學的主題。荒野的實踐我理解了自然解說是一種什麼樣的工作,一個自然體驗師應該做什麼。忘記了哪一位報告人引用了WWF的一個圖片:Life. Nature. You. Make the connection。言簡意賅。至於如何解說,荒野幾個報告人重複說到了一個體驗引起我的共鳴,大意是「只有打動你自己才能打動別人」。這和我之前幾十年做大眾傳播的經驗是完全一樣的,在傳播者與無法見面的受眾這兩端,靠的是傳播者「給」的誠意和一點技巧來連結的。一下,我覺得自己做傳媒的經驗還有用,認識的鳥少也並不那麼可怕了。或者說,荒野的自然解說員和蓋婭的自然體驗師是兩個不同名稱的同一個實體。而荒野在榮星公園的公園生態化實踐更使我覺得自然之友、蓋婭可以做的事情還多呢!



遊學第二天離開臺北,開始了沿東海岸向南直到墾丁再北返到南投的一路拜訪、一路收穫、一路驚喜和感動。


在新北市貢寮山區,那個名為田邊聊寮的路邊石屋,對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了解竟然是從跟二嫂做餜開始的。基金會的鄭雅筠女士來自臺北,她介紹說貢寮水梯田生態保育項目是因為同樣來自臺北的當地學校教師發現了此地的特殊自然環境而開始的,之後有了基金會進入,與當地林務局、與農人合作,重新恢復一小片山地水梯田,不僅重現傳統生產方式,生產健康的有機農產品,更是開闢成體驗農業和生態保育教育基地。她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他們活動的發展如何使課程與場域特點結合,如何開展主題活動,特別企劃,甚至團體預約。邊聽我就邊想到我可以如何在圓明園鳥類公開課進入工作狀態。插秧回來,吃到自己做的餜,那快樂的氣氛真是超過了插秧的體驗。


▲ 貢寮水梯田 插秧體驗(拍攝 小燕鷗)

 

體驗的快樂高峰每天都有。在多羅滿賞鯨輪船公司聽導賞員的介紹時看個小片就一片歡騰了。航行在太平洋的藍色海水中,也已經是12分的快樂體驗,更別說幾分鐘之後,我們就見到了飛旋海豚!那份快樂只想默默地在心中永遠珍藏,慢慢享受。隨後的拜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使我這個內陸人第一次接觸到海洋生態問題,從捕獵鯨豚到鯨豚成為保護動物後以導賞為生,漁民走到今天同樣是幾方合力的結果。他們的解說員非常辛苦,培訓相當嚴格,數量控制的很少,沒有固定教材給了每個解說員形成自己風格的空間。


花蓮的永續漁業項目,原來只是七星潭一間名為洄遊吧的小小餐廳,卻使食客的餐食體驗延展到漁業生產方式對海洋資源的影響;墾丁的社頂夜觀也是驚喜連連:黑框蟾蜍、白額高腳蛛、名為赤尾青竹絲的小青蛇、神奇的左旋蝸牛、大白斑的蟲、蛹、羽化的生命三部曲、遠遠看到梅花鹿、樹枝上睡覺的烏頭鶲,還有那頭頂十五的圓月和遊走的浮雲;後灣村黑貓姐的鹽滷豆腐製作、後壁湖海洋資源保護示範區的潮間帶自然觀察和浮潛看到的水中世界;小山村桃米村的蝴蝶展覽、夜幕中四處蛙鳴的自然樂響,各種蛙類-


此外,每天的清晨和夜晚,下車休息的一點點時間,熱愛觀鳥和植物昆蟲的同學們總是分秒必爭地觀察自然,甚至行車途中也是如此,每每有同學驚叫「看,一隻鳥」,一車人都要爭相觀看。那種歡樂,簡單、真實、又難得。


自然體驗,快樂中學習和感悟,同學們的收穫可以從每天的分享中真切地感受到。


▲ 看到飛旋海豚快樂的一刻(拍攝 小燕鷗)



此次臺灣遊學之所以收穫滿滿,我想都要感謝那些合格的自然解說員,那些紮根當地、了解本地生態資源的解說員:貢寮水梯田從城裡回鄉的二哥二嫂、俊麟;多羅滿號上的鬍子;洄遊吧的漁民大哥和黃土人;社頂部落的原住民;墾丁帶我們做潮間帶觀察的龍頭老師也是前荒野工作人員,再回鄉做本地項目的;用海水做鹽滷豆腐的黑貓姐也是回鄉的藝術家;桃米村拍出蝴蝶藝術大片的兩位當地農民這些解說員的表現常常令人驚訝,一再令人落淚。


當解說員俊麟在一片水梯田前展開地圖鋪在地上,講水田如何與山下的土地與居民、與東邊的海洋、與天空、與植物動物相關,我完全被驚到了:這不就是舒馬赫學院生物學教授講的蓋亞假說嘛!雖然他完全沒有使用那些生物的、化學的、物理學的名詞。不過,還在車上時,因為山路蜿蜒、汽車盤旋而上,車上人都暈車了,我還是注意到他提到了一個「裡山」的概念並使用了日語。回來後我查找到「裡山」出自日文,指深山裡面有山有水的傳統村落的完整生態體系。我想當時俊麟表達的應該是這個意思:貢寮的水梯田項目也是一個裡山生態樣本。插秧師傅二哥近年回歸農田,他的助手是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我的感覺像是月初參觀沃思花園時的想法:這完全是科學家種田嘛!種田不再僅僅為了獲得食物,而是為了保持生態平衡!農田從被農民丟棄到重拾,種田的人、種田的想法和方式以及農產品銷售的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回歸可不是簡單的平移,而是上升、升華、真正的進步。

 

▲ 鹽滷豆腐製作中(拍攝 蒲公英)


小餐廳洄遊吧,不僅提供精緻的當地當季食物,還告訴食客為什麼要這麼做,讓你吃下那頓飯永遠忘不掉;黑貓姐講到自己為什麼在20年前重新回到故鄉,重新撿起幾乎要丟失的傳統製鹽手藝,「守住祖先的土地,守住祖先的手藝」,「天氣越來越熱,阿媽說地球要爆炸了」,「阿嬤的時代女人可以拿木棍打到魚」-那再也見不到的畫面讓我潸然淚下;新故鄉基金會廖總舉例85歲的阿嬤因為學了繪畫,說現在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刻,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流出:能讓耄耋老人感到晚年最幸福的社會才是真正的理想社會。我想到自己同樣85歲的老媽媽,同樣在社區學習繪畫。


我深知,貢寮的二哥二嫂,如果沒有水梯田的項目很可能還在城裡打工,桃米村的李大哥雖然曾經捕捉過成千上萬隻蝴蝶也仍然並不知道它們的生態價值,更不會知道自己有一天可以靠自然解說、靠手裡的話筒養活自己。他們的背後都有機構的支持——做水梯田的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導賞鯨豚的黑潮基金會、把震後的桃米村帶上生態保育之路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他們都把項目做到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海洋,而所謂的項目在習慣「大」的我們大陸人眼裡都是小的、甚至很小的項目。就是在這些很小的項目上,他們用心地做到了今天,開創了人們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小而美的理念和新的經濟模型在這些地方已經實踐了:


貢寮水梯田項目的運作模式是人禾基金會(資金)+農人合作社(勞動力)+狸和禾小穀倉(農產品銷售);

出海賞鯨豚項目的運作模式是黑潮基金會+多羅滿賞鯨豚漁船公司+解說員;

永續漁業有定置漁業的漁業公司+洄遊吧餐廳+解說員;

桃米村有新故鄉基金會的運作,其中有紙教堂、見學園區、餐廳、民宿等多個項目。


正像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先生的分享題目所展示的《在學習中,揉轉社會——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新故鄉經驗》,所有這些項目的組織方實施方,他們在做的是「揉轉社會」,轉向可持續的、永續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

 

▲ 海邊興奮一躍(拍攝 小燕鷗)


只是這個進步還只是發生在很少的一些人身上。貢寮的農戶大部分都還在城裡,水田大部分都還荒著。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示範點在臺灣應該也還是很小眾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行動,以荒野、以黑潮、以新故鄉為樣板地學習、實踐,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建設我們的家鄉。


自然之友蓋婭自然學校15期學員雪花蓮 2017.4.20


感謝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對本次自然講解員培訓的支持!





點擊 ↓↓↓「閱讀原文」查看夏令營更多信息

相關焦點

  • 臺灣遊學 2017年春季自然解說員深度體驗活動
    然而自然解說員培訓在大陸經驗並不是很多,更遑論體系的建設。為更好地推進五城自然講解員公益項目的展開,我們特別聯繫了臺灣荒野保護協會在內的四所環境教育機構進行拜訪交流,同時深度體驗各家機構面向普通公眾的自然解說,希望他們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啟發和思考,更好地推進個機構在地開展城市公園定點觀察,並逐漸培養自己的自然解說員團隊。
  • 自然教育基礎培訓
    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抱有希望,有意識地開始踐行友善自然的生活方式,並了解繼續學習的方法。 我們立足華南,關注中國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通過為公眾特別是親子家庭提供創新多元的自然教育課程、生態旅行和自然解說員培訓,讓公眾重拾與自然之間的連結,建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生活方式,促成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美好未來。
  • 花蓮賞鯨豚 感受自然美
    解說員說。果然,越來越多的海豚遊到船邊,三三兩兩追逐嬉戲,不時一躍而起,又回到海中,一扭身匿蹤而去。波光粼粼的海面,這些靈動的舞者,讓遊客在「哇哇」的驚嘆聲中,真切感受到自然之美。 解說員說,飛旋海豚嘴巴較尖較長,黑背白肚,體長約1米,今天估計有300多隻,此前曾有2000多隻海豚聚集在這塊海面,場面很壯觀。
  • 人與自然:如何看待自然的自然
    縱使按那專家「幾十年後水會流到北京」的理論,此時採水,幾十年後是否會影響到北京人對水的利用?我們總以為掌握了「水往低處流」的理論,就一切依此套用。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如巖溶走向)水的流向不一定按照西高東低的方向流動。自然之水帶有自然最神奇的秘密,會受到很多外部條件的限制。竊以為,在當下人類沒透徹知悉地下水的秘密之前,對西藏之水的開發利用還是採取審慎的態度為好。
  • 《默片解說員》:讓人笑淚不止,這是對所有熱愛的電影人的致敬
    去年年底在釜山電影節上映時,《默片解說員》就頗受好評。而今在國內行業寒冬的大局勢下,能夠看到這部作品真是令人感慨萬千。這一個奇妙無比的默片時代,這是電影最原始的時代,真的非常具有影視價值。首先,介紹一下《默片解說員》劇情:(默片就是無聲電影的產物)一百年前,黑白默片風靡日本,大人小孩都為之瘋狂。
  • 學員招募| 廣州海珠溼地自然學校種子導師培養計劃
    培訓費用:0元/人費用包括培訓期間學員保險費、活動材料費、導師培訓費、場地費等;費用不包括培訓期間學員從各地往返廣州海珠溼地自然學校的交通費、培訓期間餐費及各種個人支出。1)培訓保證金:2000元/人2)保證金減免申請:擁有自然教育實踐經驗的本地大學生可申請保證金減免,以個人經歷為評判標準,最高可減50%保證金;3)培訓完成後一年內,需在廣州海珠溼地自然學校為公眾提供2次或以上的自然活動服務,且整體培訓期間缺課3天以內的學員,方可退回保證金;4)僅參與單期培訓課程無需繳納培訓保證金。
  • 「自然夥伴」探索營 寒假系列之(三)丨臺灣深度「生態、人文、自然」之旅 限額召集中...
    我們從小耳熟能詳卻少真正了解。臺灣島3.6萬平方公裡,除了山水之美,還擁有多姿多彩的族群及豐富的生態人文。新的一年,「媽媽發現」和「樸門」將邀請您和孩子飽含著對自然的熱愛、尊重和由此衍生的智慧,跨越海峽到達臺灣南部,跟隨荒野基金會的自然導師探尋臺灣自然人文之美。
  • 自然課堂 | 獻給孩子們的植物認知課
    ……江蘇旭輝首屆社區自然課堂在蘇州·鉑悅犀湖社區順利開課!實拍圖手拉手,牽著竹籃,大家結成隊伍在自然解說員的帶領下,尋找到這些奇妙的植物,歪著小腦袋觀察它們的葉片和種子的形狀,原來它們長的這麼不同卻有著一樣的飛行夢想。
  • 林場天地,探秘自然課堂
    這是廣東省沙頭角林場(廣東梧桐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自然教育活動「最美系列」中的探秘遊戲,玩自然遊戲、做自然筆記、聽自然故事、學自然知識、探索自然奧秘,爭當「梧桐山小小守護者」。從2016年開始,林場就把推進自然教育作為重點工作不斷加以推進,目前已有「夢想森林」「最美系列」「梧桐山之王」等定期的自然教育項目。
  • 試論:體育解說員的基本素質
    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譽人不增其美,毀人不增其惡。要尊重事實,對雙方一視同仁,不能因個人好惡而偏袒一方。對自己喜愛的球隊譽美叫好之聲不絕於耳,而對另一方則冷嘲熱諷,儼然把自己當成一個偏激的「啦啦隊員」。第三,體育解說員要有嫻熟的現場駕馭能力的同時還有能夠抓住典型和捕捉細節。
  • 人與自然的關係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上有一種認識,認為為了顯示和展示人類的力量,人類應當「主宰」自然,成為自然的「統治者」,而自然是被使用者,給人類提供資源。人類或許可以改變自然的外貌,但卻無法改變絕對的自然規律。即使這些改變也是要在遵守自然規律之上進行,否則也終將是害人害己。
  • 卜凡怎麼讀 解說員把卜凡念成bu凡現場尷尬無比
    最近ONER成員卜凡參加了搜狐時尚盛典,結果沒想到在現場的時候解說員說到他的名字,竟然把他的姓讀成了bū,盛典現場尷尬無比,ONER的其他成員也在下面狂笑。那麼卜凡怎麼讀呢?小編今天就來為大家揭秘下。但是對於卜字,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讀什麼吧,特別是它是姓氏的時候。活動時候解說員把卜凡念成bū,但其實應該是bǔ,讀三聲。不過卜凡還是非常有紳士風度的一個人,即使名字被讀錯了,也沒有立刻糾正解說員。這一點上還是要給卜凡點讚的,不給別人造成尷尬。
  • 我眼中的人與自然——關於自然哲學的討論
    自然界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 本文討論主要是以下幾個觀點 1、 自然是萬物的本源,大自然讓一切生命孕育而生,並不斷影響他們,使之進化。
  • 自然教育遊戲式教學培訓圓滿落幕
    2018年11月1-3日,由北京林學會主辦、臺灣環境友善種子有限公司和上海友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自然教育遊戲式教學培訓工作坊正式開班。      本次培訓的主要目標是深化自然體驗教育的教學理念,進一步完善自然解說員培訓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採取開放式教學的方式,以遊戲為切入點,將遊戲教學法融入到自然體驗教育當中,旨在培養學員的遊戲教學思維。
  • 清澤自然 | 太湖自然講解員線上培訓の回顧與分享
    小夥伴們紛紛在群裡進行自我介紹,他們中有生態學的研究生、自由職業者、食育達人、溼地公園解說員、熱愛自然的大學生等等,有的初識小路,也有不少是小路的老朋友了。快來找找,這裡有沒有你的身影呢?課後作業2——「迷路的垃圾」課程關鍵詞:太湖,垃圾,人,生活,自然課程框架設計--思維導圖呈現課程對應劇本:從前,有一個人,隨手扔了一塊垃圾,垃圾便開始流浪,落在草地上,小草長不高了;落在樹上
  • 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推廣自然教育
    11月14日上午,第二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期間,由深圳華僑城溼地自然學校主辦的分論壇——學校自然教育,邀請到多位具有實戰經驗的校園自然教育老師進行了深度分享。以自然觸碰角促進校園裡的自然教育他認為,在校園推動自然教育工作,要做好科研工作並開發好的課程,爭取學校領導的認可和支持。在分析了學校自然教育與校外機構自然教育的區別後,他強調自然教育的主戰場在學校。臺北市國小的海洋教育
  • 自然發現 與恐龍同行(一)《人與自然》 20110826
    自然發現 與恐龍同行(一)《人與自然》 20110826本節目主要內容:自然發現--與恐龍同行(一)。假設你可以進入時光隧道,回到早在人類出現之前的遠古時代。本期節目主要講展示遠古時代恐龍這一偉大生物的主要種類、生存環境及其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
  •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吃的食物,都得益於大自然的饋贈,都是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福祉。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託業800分,墾丁公園英語解說員薪資33K-60K
    「在澳洲打工度假時,曾參加一場生態體驗活動,只見解說員滔滔不絕地介紹雨林植物、河中鱷魚等等,我才突然意識到生態解說也可以是一種工作,還能邊玩邊工作,感覺很不錯呢!」另一方面,在和外國新朋友聊天時,陳冠如也發現自己只能介紹臺灣普遍較為熟悉的特色,「像是當地小吃、知名景點,但如果聊到氣候、生態、環境以及文化等等,我卻很難說得清楚。」也因此在心中興起了想要更認識自己家鄉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