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谷:徵服自然vs感知自然?宮老爺子與達爾文的立場保持一致

2020-12-11 喵喵說動漫

導讀:

每看完一部宮崎駿大師的動漫作品,相信每一位小夥伴都會沉思許久、感觸頗多。《哈爾的移動城堡》告訴我們:發現美的不是眼睛而是心靈;《千與千尋》告訴我們:物質至簡,精神至盈;《懸崖上的金魚姬》中,宗介與波妞的純真感情惹人羨慕。

而《風之谷》,像一部宏偉壯闊的史詩,讓人思考人類的命運到底該何去何從……這一部部動漫作品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感動著人類又啟發著人類,這樣一部優秀的動漫作品,宮崎駿宮老爺子想要告訴我們的又是什麼呢?

電影開場,黃沙飛揚,樹上的孢子在不斷地釋放著瘴氣,騎著鴕鳥的蒙面人撿起地上遺失的娃娃木偶說到:"又一個村莊滅亡了……"是的,這部電影討論的就是一個問題:在巨大文明產業崩潰於七日之火後的一千年,黃沙飛揚,腐海不斷擴張,人類該怎樣才能繼續在地球上生活下去,又該怎樣才能建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世界?

A1:"把這個世界完全毀滅吧,再建造一個新的世界"

有這種想法的人類肯定有著強大的能力,要麼是站在人類食物鏈最頂端級別的人物,要麼就是自身實力強悍擁有強大的科技手段。其實這種想法說白了就是"徵服"自然,那這種方法到底可行不可行呢?

在影片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是固守"只有征服自然我們才能好好生活下去"的"常識",甚至女主角娜烏西卡的父親也這樣認為"我們人類和蟲是不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人類總是自以為是被害者,大自然才是讓人類無法好好生存下去的罪魁禍首,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現存的人類都屬智人人種,是一個也沒什麼特別的種族。但是相比於世界上的其他種族來說,人類的一些行徑發展到現在,一個理智的人了解到也會不由自主地厭惡。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曾說到:"在過去的3萬年間,智人已經太習慣自己是唯一的人類物種,很難接受其他的可能性。對智人來說,沒有其他同屬人類的物種,就很容易讓人自以為是造物的極致,以為自己和其他整個動物界仿佛隔著一條護城河。"

娜烏西卡父親的觀點不就證明了尤瓦爾的觀點?為什麼不能和蟲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明明可以互不侵犯甚至互惠互利,結果人類非要趕盡殺絕……因為我們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徵服"著……

"不論智人是否是罪魁禍首,但每當他們抵達一個新地點,當地的原生人類族群很快就會滅絕",我們的確應該為自己的族群能在漫漫歷史中演化生存至今而驕傲自豪,可是當因為"徵服自然"導致地球上的其他物種因為棲息地被人類破壞、空氣水源被人類汙染而慢慢滅絕時,人類怎麼能高興呢?

從古至今,"徵服自然論"也一直倔強地存活著。但是人類捫心自問:"大自然是用來徵服的嗎?大自然又可以被徵服嗎?"《風之谷》裡腐海在不斷地擴大,王蟲懲罰著試圖"徵服"它的人類,我們早就應該明白: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A2:"彼此寬容吧,讓這個世界自由地發展,一起努力恢復世界本來的面貌"

達爾文曾說:"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徵服大自然"。

我們不得不明白,現在的地球發展到如今這個陽光充足、物種繁多的美好世界是經歷了多少個根本數不清的1000年。毀滅這個世界再新建一個世界談何容易!這根本就不是像玩遊戲《我的世界》,一個世界玩膩了重新開一個房間重新從零開始那麼簡單。真實的世界從來都是一環扣一環,每一個物種都息息相關。

"將森林化為灰燼只要一天,但是用水和風培養出茁壯的森林卻要一百年",建造適合人類生存的世界也是這個道理,七日之火都未能徵服的自然,人類的螻蟻之力怎麼可能會成功呢?

跌入流沙進入腐海底部的娜烏西卡發現了建立人類適宜生存的自然的真理,看著腐海底下人類早前砍伐剩下的木樁,就像紀伯倫所說:"樹木是大地寫在天空的詩。我們將其砍伐造紙,以在上面記下自己的無知弱智",雖然話說得有點兒冷酷,但是遠比不上人類對大自然所做所為來得殘忍無情。

當森林和王蟲寬恕人類的罪過並努力淨化著被人類汙染的自然,每一個人類都應該喜極而泣。人類與其他物種和解不僅是保護並與其他物種攜手建立適宜居住的世界,自然懲罰又寬恕了人類,而且更是人類寬恕了自己,與自己和解。

結語

說到這裡,對於《風之谷》要討論的問題,相信大家心裡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完成建造適宜人類居住地的方法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一點上,宮崎駿與達爾文的立場保持了一致。

其實宮崎駿老爺子想要表達的其實並不是抨擊人性的醜陋和黑暗,而是想像達爾文所說,啟發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服從大自然即是徵服大自然。

就算這個世界最後像《風之谷》中描述的一樣,有了這部影片的啟發,我們也應該明白:只要心懷慈悲,善待自然和每一個物種,無論未來多麼黑暗總會有一絲光指引我們到達嚮往的世界。

相關焦點

  • GWP 新作丨杭州臨安·風之谷戶外自然學校/ 「放飛夢想,快樂成長」
    △杭州臨安·風之谷戶外自然學校鳥瞰效果圖Lin』an Valley of the Wind School in the
  • 《徵服自然》 一部人與自然交戰啟示錄
    《徵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 作者:(美)大衛·布萊克本 譯者:王皖強、趙萬裡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10月今天的萊茵河,山水相映,航運暢通,兩岸的德國城鎮獨有風情。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的大衛·布萊克本教授,在《徵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一書中,從環境史的角度,描繪了18世紀以來德國人改造水文、移民墾殖、與自然相生相剋的歷史場景,將鐵與血交織、戰爭與和平交替、詩歌與槍炮交響的德國歷史,置於河流、沼澤、海灣、運河、水壩等實際的地理環境之中,為我們生動地展現了現代德國之地理景觀的形成過程,揭示出德國地理變遷與德意志民族歷史之間的交互影響。
  • 這個基因改寫了孟德爾分離定律及達爾文自然法則
    違背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定律這些發現違背了生物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原則: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有利於生物體生存和繁殖的等位基因的穩定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同時對健康不利的等位基因的頻率會隨時間的推移而降低,並最終消失。當有益健康的等位基因頻率增加,並最終在所有等位基因中脫穎而出,該過程被稱為「選擇性清除(selective sweep)」。
  • 這個偏遠北部山谷,竟是宮崎駿電影《風之谷》取景地
    如果你是宮崎駿老爺子的影迷的話,那麼肯定不會錯過他的作品之一的《風之谷》。這部1984年3月11日在日本上映電影,改編於宮崎駿的同名漫畫,並且宮崎駿本人擔任該影片的導演,使得在電影中最純正地還原了漫畫本身,也取得了不錯的口碑。
  • 別總想著徵服自然,應對自然保持敬畏
    同時,面對頻頻發生的登山傷亡事件,與其同情憐憫,慨嘆生命無常,更應該反思漸趨頻繁的登山行為,不要總想著去徵服自然,更應該學會敬畏自然。過去,攀登高峰只是職業登山者的專屬,大多數人望而卻步。而過去幾十年,登山技術和裝備的進步已經幫助了成百上千人徵服了一座座世界高峰,哪怕高如珠穆朗瑪峰,人們也不再畏懼。承認這一點後,對今年兩三百人排隊衝頂珠峰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 宮崎駿之《風之谷》,神秘的巨型王蟲,擁有超能力的王國公主
    小編的印象中宮先生的動漫都是比較小清新的,但是直到《風之谷》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小編的印象。小編覺得這是一部沒有男主角的動漫,因為就觀看之後的感覺小編覺得這部動漫想要突出表現的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那種微妙的關係,有些場景讓人真的是頭皮發麻。
  • 《風之谷》:這部小清新的動畫,人人都稱讚深刻,它到底講了什麼
    《風之谷》講述的是:巨大產業文明崩潰一千年後,被稱為「腐海」的森林不斷散發有毒氣體,威脅著人類生存。在「腐海」邊,有一個叫做「風之谷」的地方,娜烏西卡和族人憑藉海風的力量抵禦著有毒氣體的入侵,過著平靜祥和的生活。西方軍事強國多魯美奇亞想吞併聯合各國,發起對蟲族的攻擊,矛盾和戰爭由此展開。
  • 評析宮崎駿《風之谷》:在黑暗中奔跑,帶著光前行
    《你的名字》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吻合故事脈絡的敘述和情節展現得淋漓盡致,音樂與故事情節相得益彰。從始至終,觀眾的內心就窮追著主題和內容,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很欣賞宮崎駿的漫畫,他總以一種前行的眼光,透過層層雲霧去找尋到事件本質,也很喜歡他製作的電影,在不同的年齡觀看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最喜歡的兩部宮崎駿的電影之一,另一部是《魔女宅急便》。這兩部我都二刷了。
  • 《自然》:這個五億年前的「四不像」,為達爾文進化論再添實錘
    一分鐘讀完版:英國《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近日,英國《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被稱為「麒麟蝦」,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又一有力實錘。那麼,它為什麼被稱為「麒麟蝦」?科研人員在哪裡發現了它?它究竟在生命演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它的科學意義在哪裡?請聽我們娓娓道來。
  • 從《風之谷》的「世界」中探索宮崎駿的理想國
    《風之谷》(英語:Nausica of the Valley of the Wind)是日本動畫家宮崎駿的漫畫代表作。於1982年在《Animage》上開始連載,1994年結束。在刊載中曾經因為動畫製作而休載。漫畫以針筆素描來繪製,畫風樸素自然,有別於其他日本漫畫。
  • 「七 自然哲學.有機界」導讀一:黑格爾和達爾文
    恩格斯首先介紹了沒有經過杜林歪曲的達爾文學說,即物競天擇的生存鬥爭的本來面貌。達爾文說馬爾薩斯的人類生存競爭現象在自然界中也存在,而他本人發現了自然界的生存競爭。恩格斯反駁說,不管達爾文對馬爾薩斯學說的認識是否正確,達爾文本人的進化論並不需要藉助馬爾薩斯。相反,發現在自然界也存在生存競爭,正是達爾文的貢獻之一,而杜林卻把生存鬥爭僅僅限於動物界。杜林對生存鬥爭這個詞不滿意,認為它只適用於人類,主張在動物界要用「生存條件的缺乏和機械作用」這種中性詞來代替。
  • 創造感知自然的場所:兒童對幼兒園空間有哪些需求?
    強調建築是可感知的物體,是幼兒感知自我、感知空間、感知他人的舞臺.幼兒可以從不同的空間角度感知人與建築本身,產生不同的趣味。在這個意義上說,「幼兒園建築建築除了實用目的,它們更被建築師用激情賦予了鮮活的生命,而這正是孩子們所需要的」。
  • 250 年來,德國人如何通過徵服自然重塑景觀?
    《徵服自然:水、景觀與現代德國的形成》內容簡介250 年來,德國人開墾沼澤,排乾酸沼,將萊茵河裁彎取直,建設威廉港,在河流高峽修築大壩,以人的力量顯著改變了自然的面貌。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為什麼能夠這樣做?「徵服自然」帶來了怎樣的後果?
  • 書單|發現身邊的自然
    這份書單著眼於對自然的發現和對自然風物的描摹,讓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感受到廣闊無邊的自然。超級生物探尋指南: 一場關於不可思議的生物、進化智慧和人類健康的環球之旅【美】馬修·D.拉普蘭特;胡小銳、鍾毅/譯;中信出版社;:2021-1這是一場探尋超級生物的環球之旅,講述了作者在世界各地追尋那些最大的、最小的、跑得最快的、叫聲最響的、最致命的超級生物的故事。
  • 不打破紀錄的挑戰者:徵服自然只是自然給你面子
    有時候黑熊在前面慢慢地走,他只能在後面看著腳印,警惕地保持著距離。攀登青海玉珠峰時突遇暴風雪,同隊的十幾人全部緊急下撤,只有他堅持留在山上,趴在巖石的夾縫中。大雪很快將他埋住,雷暴從山頂往下炸裂開來,散出一圈圈肉眼可見的波紋。  類似經歷為他贏得了「不怕死的冒險王」之類的稱號,也讓他開始懷疑自己挑戰極限的意義,「以為徵服了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給了你一個面子。」
  • 走過風之谷,宮崎駿的靈感來源,時間與永恆的見證
    喜歡風之谷的樹,不高,不大,不茂盛,但棵棵透著堅韌與執著。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習近平: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這段話出自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吃的食物,都得益於大自然的饋贈,都是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福祉。
  • 認識自然——自然,從未遠離
    投身大自然的懷抱,與自然親密接觸,體驗陰晴雨雪,靜觀雲捲雲舒,這種直接感知的方式讓我們盡享自然的優美風光,無疑能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加深對自然的了解。城市中的風景古人重視自然,將自然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以為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自然的認識以直接感知為多。
  • 自然筆記(二)啟用感知系統 學會名副其實的觀察
    、功能和價值做了簡單闡述,這期我們將帶著大家一起開啟自然筆記製作的第一步。日記的內容和風格雖然千變萬化,但跟隨指導先從模板練起會事半功倍,也容易保持興趣。,沒有觀察就沒辦法記錄自然。做記錄前,我們首先選定一個合適的距離,可以方便調動我們的眼、耳、鼻等感知器官去體察。
  • 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從崇拜、改造、徵服自然到謀求協調發展
    自然環境是指生物生存所處的自然區域及狀況,有多種自然地理要素來組成,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等,是相對於人文環境的一種表述。我們可以把整個地球看成是一個自然環境,是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任何生物的生存和發展都在和自然環境發生著物質和能量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