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每看完一部宮崎駿大師的動漫作品,相信每一位小夥伴都會沉思許久、感觸頗多。《哈爾的移動城堡》告訴我們:發現美的不是眼睛而是心靈;《千與千尋》告訴我們:物質至簡,精神至盈;《懸崖上的金魚姬》中,宗介與波妞的純真感情惹人羨慕。
而《風之谷》,像一部宏偉壯闊的史詩,讓人思考人類的命運到底該何去何從……這一部部動漫作品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感動著人類又啟發著人類,這樣一部優秀的動漫作品,宮崎駿宮老爺子想要告訴我們的又是什麼呢?
電影開場,黃沙飛揚,樹上的孢子在不斷地釋放著瘴氣,騎著鴕鳥的蒙面人撿起地上遺失的娃娃木偶說到:"又一個村莊滅亡了……"是的,這部電影討論的就是一個問題:在巨大文明產業崩潰於七日之火後的一千年,黃沙飛揚,腐海不斷擴張,人類該怎樣才能繼續在地球上生活下去,又該怎樣才能建造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世界?
A1:"把這個世界完全毀滅吧,再建造一個新的世界"
有這種想法的人類肯定有著強大的能力,要麼是站在人類食物鏈最頂端級別的人物,要麼就是自身實力強悍擁有強大的科技手段。其實這種想法說白了就是"徵服"自然,那這種方法到底可行不可行呢?
在影片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人是固守"只有征服自然我們才能好好生活下去"的"常識",甚至女主角娜烏西卡的父親也這樣認為"我們人類和蟲是不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人類總是自以為是被害者,大自然才是讓人類無法好好生存下去的罪魁禍首,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現存的人類都屬智人人種,是一個也沒什麼特別的種族。但是相比於世界上的其他種族來說,人類的一些行徑發展到現在,一個理智的人了解到也會不由自主地厭惡。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曾說到:"在過去的3萬年間,智人已經太習慣自己是唯一的人類物種,很難接受其他的可能性。對智人來說,沒有其他同屬人類的物種,就很容易讓人自以為是造物的極致,以為自己和其他整個動物界仿佛隔著一條護城河。"
娜烏西卡父親的觀點不就證明了尤瓦爾的觀點?為什麼不能和蟲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明明可以互不侵犯甚至互惠互利,結果人類非要趕盡殺絕……因為我們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徵服"著……
"不論智人是否是罪魁禍首,但每當他們抵達一個新地點,當地的原生人類族群很快就會滅絕",我們的確應該為自己的族群能在漫漫歷史中演化生存至今而驕傲自豪,可是當因為"徵服自然"導致地球上的其他物種因為棲息地被人類破壞、空氣水源被人類汙染而慢慢滅絕時,人類怎麼能高興呢?
從古至今,"徵服自然論"也一直倔強地存活著。但是人類捫心自問:"大自然是用來徵服的嗎?大自然又可以被徵服嗎?"《風之谷》裡腐海在不斷地擴大,王蟲懲罰著試圖"徵服"它的人類,我們早就應該明白: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A2:"彼此寬容吧,讓這個世界自由地發展,一起努力恢復世界本來的面貌"
達爾文曾說:"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徵服大自然"。
我們不得不明白,現在的地球發展到如今這個陽光充足、物種繁多的美好世界是經歷了多少個根本數不清的1000年。毀滅這個世界再新建一個世界談何容易!這根本就不是像玩遊戲《我的世界》,一個世界玩膩了重新開一個房間重新從零開始那麼簡單。真實的世界從來都是一環扣一環,每一個物種都息息相關。
"將森林化為灰燼只要一天,但是用水和風培養出茁壯的森林卻要一百年",建造適合人類生存的世界也是這個道理,七日之火都未能徵服的自然,人類的螻蟻之力怎麼可能會成功呢?
跌入流沙進入腐海底部的娜烏西卡發現了建立人類適宜生存的自然的真理,看著腐海底下人類早前砍伐剩下的木樁,就像紀伯倫所說:"樹木是大地寫在天空的詩。我們將其砍伐造紙,以在上面記下自己的無知弱智",雖然話說得有點兒冷酷,但是遠比不上人類對大自然所做所為來得殘忍無情。
當森林和王蟲寬恕人類的罪過並努力淨化著被人類汙染的自然,每一個人類都應該喜極而泣。人類與其他物種和解不僅是保護並與其他物種攜手建立適宜居住的世界,自然懲罰又寬恕了人類,而且更是人類寬恕了自己,與自己和解。
結語
說到這裡,對於《風之谷》要討論的問題,相信大家心裡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完成建造適宜人類居住地的方法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一點上,宮崎駿與達爾文的立場保持了一致。
其實宮崎駿老爺子想要表達的其實並不是抨擊人性的醜陋和黑暗,而是想像達爾文所說,啟發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服從大自然即是徵服大自然。
就算這個世界最後像《風之谷》中描述的一樣,有了這部影片的啟發,我們也應該明白:只要心懷慈悲,善待自然和每一個物種,無論未來多麼黑暗總會有一絲光指引我們到達嚮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