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丁的慢時光(原創)
這些年,登雪山的話題,炒的比較熱,媒體、雜誌、報刊,一股腦的報導,每次大家提起登頂者,語氣中也大多是讚嘆。
尤其珠穆朗瑪峰的攀登,更是被人作為勇敢者和愛國者的象徵,徵服雪山成了挑戰者的口號。
1
在今年的「開課啦」第一講,主持人董卿請上了中國登山家夏伯渝,這位69歲的老人,於2018年5月14日,成功登上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第一個憑藉雙腿假肢登頂珠峰的人。
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時因幫助隊友,導致自己凍傷,而被迫雙小腿被截肢。
2014年至2016年,夏伯渝連續三次來到珠峰,均遭遇峰難、地震、雪崩,被迫取消登峰計劃,珠峰夢想再次破滅。
2016年,夏伯渝第四次挑戰登頂,可都到了8750米,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又一次阻隔了他的夢想之路。
2018年5月14日,功夫不負有心人,69歲的夏伯渝成功登上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成為中國第一個憑藉雙腿假肢登頂珠峰的人。
老人講述了自己的登山經歷和心路歷程,所有人聽得激動萬分,洶潮澎湃,熱淚盈眶,我也被老人堅持夢想、歷經挫折卻絕不放棄的決心和勇氣深深感動。
臺下坐著的小學生,一個個懷著崇拜的心情,用崇敬的眼光看著他。
每次看到這種場景,我心裡卻是有些忐忑不安。
大家把登上珠峰與徵服雪山、愛國熱情、為國爭光等聯繫在一起,會不會讓人對於登頂雪山的意義產生誤解?
我一直有一個疑問,雪山是可以徵服的嗎?為什麼那麼多的人趨之若鶩?怎樣才是理性的?
·生活在雪山腳下的人們,他們崇拜雪山,把雪山作為神聖的精神信仰,頂禮膜拜。
·因為他們知道,雪山是不可以徵服的。
夏伯渝老人說:山峰就在那裡,只要活一天,就要為再登珠峰去拼一天,去鬥一天。
·其實,老人挑戰的只是他自己。
·可能媒體的報導有點偏離登山者初始的願望。
2
登頂珠峰及其它高海拔雪山的危險,並沒有被登山愛好者正確估計,媒體及大眾只看到了登頂後的歡呼,沒有看到為之付出的慘痛代價,包括生命的代價。
在登山過程中,必須面對嚴峻的氣候、超稀薄的氧氣、超高原的反應,隨時出現的雪崩,強烈的東南季風導致暴雨頻繁,雲霧迷漫,冰雪肆虐無常。
今年5月,共有11名登山者在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上遇難或失蹤,這是珠峰近年來最致命的季節之一。
在山上長眠的登山愛好者很多,多數罹難者因承受不住氧氣稀薄與惡劣的天候,或者遇到雪崩,最後無法行走被凍住,因為太高的海拔,有的長久的留在了那裡。
·其中有失蹤了16年、被譽為「長腳的肺」的登山界傳奇羅維和好友布裡奇斯,兩人遺體今年5月才在中國西藏一處正在融化的冰河中被找到。
·事故頻發,多數登山者經驗不足,即便是登山家,也有不少葬身於珠峰。
·去年日本登山家慄城,第八次挑戰攀登珠峰,結果中途遭遇山難不幸遇難。
·除了他們以外,聖母峰上起碼還有上百具遺體。
3
由北京大學山鷹社籌備的「北京大學珠峰登山隊」,於2018年5月15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為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消息傳來,全校上下,一遍歡呼。
以登頂珠峰的形式向母校校慶賀禮,固然鼓舞人心,但這其中的風險,我們一樣不容忽視。
北大山鷹社是全國首家以登山、攀巖為主要活動的學生社團。自1989年4月1日成立,登頂過無數雪山,到2018年5月15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
這期間,經歷過輝煌,也遭遇過低迷和挫敗。
1999年,山鷹社組織的中國第一支女子登山隊,於暑期攀登四川雪寶頂(5588米),隊員周慧霞在登頂過程中不幸遇難。
2002年,山鷹社在攀登西藏境內的希夏邦馬西峰(7292米)時, 5名隊員遭遇雪崩,再也沒能回來。
山鷹折翼。
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雖然歷經萬般挫折,山鷹重整旗鼓,折翅的山鷹再次起飛。
·但這段經歷,尤其經歷中獲得的慘痛教訓,不應該被人遺忘。
據說,當時北大登山隊提交登山申請時,曾經遭遇登山協會反對。但由於各方支持,登山中心最終也決定放行。
在危險的季節,攀登危險性很高的山峰,登山隊員卻放棄了租用在危急情況下可以救他們一命的衛星電話。
經驗不足,急於成功,強烈的東南季風造成頻繁逾期,加之雲霧瀰漫的惡劣天氣,能見度極差,山上的積雪發生雪崩,最終導致了災難的發生。
·為此,山鷹社痛定思痛,總結了社團成立十多年來的各種經驗教訓,形成了《北大山鷹社登山手冊》。
·山鷹社的登山模式從此發生了變化,不再追求高度與難度,而是以「登山訓練」為目的,為更多北大學子提供一個接觸雪山的平臺。
4
大家還記得1985 年至1986年的轟轟烈烈的長江漂流嗎?
美國著名激流探險家肯沃倫準備漂流長江,中國的堯茂書說:「中國人的長江,應當由中國人完成首漂!」
於是,堯茂書隻身漂流長江。在金沙江段壯烈犧牲。
1986年,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中國洛陽長江漂流探險隊、中美聯合長江上遊漂流探險隊漂流長江,人類首次全程漂完6300餘公裡的長江。
經驗、設備雙重的不足,導致這次舉世無雙的漂流以轟轟烈烈開始,最後以悲壯而告終,加上堯茂書,「長漂」共有11人遇難。
隨著時間的流逝,1986年氣勢磅礴的長江漂流也成為人類漂流史上的千古絕唱,逐漸被人淡忘,逐漸成為過去。
·堯茂書當時認為,中國人的長江,應當由中國人完成首漂!帶著徵服的意味。
·肯沃倫則認為,自己決不是「徵服」河流,漂流對他是愛好,也是他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方式。
·相同的漂流,兩種不同的理念,值得深思。
5
為什麼這幾年,那麼多人熱衷於珠穆朗瑪峰?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珠峰的神聖、登山者的獵奇、管理者的利益,媒體過度報導,盲目的將徵服、挑戰、愛國、為國爭光聯繫起來大加渲染。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又稱為聖母峰,海拔8848米,能攀登這座舉世聞名的山峰,足以令許多登山者自豪,自然是他們喜歡挑戰的極限聖地。
而攀登珠峰背後的巨大產業鏈利益,也是其中之一。
據喜馬拉雅資料庫統計,截至2016年5月為止,4000多人,7004次登頂珠峰,這之中的絕大部分,是通過商業登山實現的。
尼泊爾許多登山機構,近年來,部分不負責任的公司,不論客戶是否有資質,都一律接待不誤,有的還推出了一條龍服務,號稱:只要有錢,把你抬上珠峰。
這些因素,使得很多人覺得登珠峰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對高海拔雪山毫無敬畏之心。
如今向珠峰前進的「登山客」,大多只為獵奇且不具備足夠的高山經驗,讓這項運動的風險進一步升高。
由於國內民間登山運動的興起,對此,各個國家對於登上管理條例有了更明確和更嚴格的規定。
比如,以後所有申請珠穆朗瑪峰許可證的登山者都必須事先有過高海拔登山經驗,並受過明顯的訓練。
必須至少攀登過一座海拔超過6500米的尼泊爾山峰,才能獲得登珠峰許可證。登山者還必須提交一份身體健康證明並由一名受過訓練的尼泊爾嚮導陪同。
攀登珠穆朗瑪峰和其他超過8000米山峰的人,必須接受最基本的登山培訓,和高海拔的攀登訓練。
從2018年開始,專業登山隊員和滿足條件的探險愛好者,每年進入珠峰核心區的人數應被嚴格控制在300人左右,而且僅限春季登山。
而普通遊客最高只能到達距離珠峰大本營下方,海拔5150米的絨布寺。
·這些規定,都是本著為登山者的安全考慮,也算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6
什麼叫敬畏?就是既敬重又害怕;
什麼叫敬畏之心?就是對人對事心裏面存著敬仰畏懼的情懷。
對雪山的敬畏,就是對生命的敬畏。
年輕時常常有勇氣、敢闖蕩、思進取、勇於冒險,但容易對事物缺乏敬畏之心,盲目的冒險是一種對生命的不負責任,是一種愚蠢的衝動。
登雪山並沒有錯,登雪山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心懷對雪山的敬畏之心,做好充足的準備,包括體能、設備方面的。
登珠峰不是娛樂,我們讚美的是登頂者堅持夢想、勇於挑戰自我的精神,而不是對雪山的徵服。
·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唐炎說:登山者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追風;事前做好身體評估和專項登山訓練。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你的生命不僅僅只是屬於你自己,同時也屬於你的父母、妻兒。
也許有人會說,我的生命我自己做主,無論如何,選擇自己的一種方式去活著,總比違心的掙扎活著更有意思,哪怕生活旅程短一些。
我不否認,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去生活,是幸福的,但是,如果這種選擇,是建立在一種盲目追求所謂的挑戰自然上面,從而付出了生命,我覺得是不值得的。
你有沒有想過,你的自由,你的自以為是,是用你的親人後半生的痛不欲生換來的?
莊周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己。
·人只有一次生命和一次死亡,生死之間只有大限,沒有極限。一般人不要去輕易的嘗試,我們要以冷靜、理性的心理來對待徵服二字。
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裡是英國最早嘗試攀登珠峰的三位登山家之一,有人問他:「你為何要登山?」
他回答說:「因為山就在那裡。」他並沒有認為自己要去徵服它。
畢淑敏在《敬畏生命》中寫道:
「生命的意願是生存,在生命的中途,她願意活著。
在我的生命意識中,帶著對毀滅和痛苦的懼怕,渴望著更廣闊的生存和快樂;
……所以,我認為毀滅、妨礙、阻止生命是極其惡劣的」。
探險是以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的一種探索的旅行行為。
冒險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敢於向大自然發出詢問、疑問,並敢於去找出這些答案的精神。
探險可以有,但不要去做無謂的冒險。
雪山是熱情的,它隨時張開雙臂迎接你的到來;但雪山也是冷酷無情的,它也隨時可以拋棄你,令你瞬間葬身雪海。
·雪山是令人敬畏的,就猶如我們的生命一樣令人敬畏。
·珠穆朗瑪峰8848米,它是不可以被徵服的,它傲然挺立在那裡已經幾千萬年,無論你來與不來,它都在這裡。
·任萬千變化,任世事滄桑。幾十年幾百年之後,你我早已不知去向,雪山依然還在那裡,傲然挺立。
·思想家史懷哲說:只有我們擁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
·讓我們永遠記住,生命中有一個詞,叫做「敬畏」。
———— END ————
作者:丁丁的慢時光,普通女子一枚。喜歡旅遊,喜歡親手做美食、烹茶,與朋友一起分享。希望用溫暖的文字,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書寫自己的慢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