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松打造工業機器人全國總部,天津自貿區智能產業集聚加速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作為全球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廠商之一,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松公司」)的投資布局具有引導性意義和顯著的帶動效應。

8月15日,新松機器人智慧產業園項目在天津自貿區機場片區新松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啟動。

新松機器人智慧產業園項目佔地面積6.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由兩個生產車間和一棟綜合研發樓組成,用於開展工業機器人研發、創新、中試、生產製造及機器人集成應用。

事實上,早在2019年2月,天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下稱「天津新松」)就於天津自貿區內註冊成立,並提出以天津自貿區為載體,打造工業機器人全國性總部的目標。按照計劃,天津新松未來年產能將達到2萬臺套,年產值可達30億元。

新松公司在天津投資的不斷加碼和升級,只是天津自貿區智能科技產業加速集聚的案例之一。

近年來,天津自貿區大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助力天津新松、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智能科技企業在當地快速成長。目前,智能科技產業佔濱海新區的工業比重超過30%,已成為帶動當地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的主要引擎。

工業機器人全國總部

8月17日上午,在天津自貿區機場片區,幾臺大型設備正在不知疲倦地有序運行。這是剛剛啟動建設的新松機器人智慧產業園項目所在地。

天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市場總監呂忠偉表示,佔地面積達6.2萬平方米地新松機器人智慧產業園項目,由兩個生產車間和一棟綜合研發樓組成,用於開展工業機器人研發、創新、中試、生產製造及機器人集成應用,一期項目將於明年5月建成。

在天津新松公司的展廳屏幕上,兩個智慧機器人分別對零件噴漆、裝配和弧焊進行協同作業。各種新產品、新技術、新應用以及靈活自如的機械臂和智能化的識別檢測系統,讓人們對「智能」二字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通過3D掃描,工業機器人就像長了眼睛,知道焊接縫隙在哪裡,發生多少偏移,從而實現精準定位、精準操控。」呂忠偉介紹說,新松集團在機場片區以工業機器人為主導,提供智能製造技術與服務。自從落戶以來,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天津已成為輻射京津冀的區域中心,成為新松集團在全國布局的重要一環。

按照計劃,新松機器人智慧產業園項目建成投用後,天津新松將成為集工業機器人基礎研發、性能測試、批量生產及行業解決方案為一體的全產業價值鏈供應商,並通過工業機器人智能開發平臺、新松智能製造執行系統平臺和新松智慧遠程運維平臺為客戶和合作夥伴創造價值,打造以機器人產業鏈為基礎、以先進機器人技術為核心,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工業機器人研發、生產、銷售基地。

智能應用加速落地

在智能科技產業快速集聚的同時,智能製造的應用也在天津自貿區加速落地,創下可供複製和借鑑的樣板間。

位於天津自貿區東疆片區的天津港太平洋國際貨櫃碼頭,到港、裝卸、場內運輸……繁忙的景象裡卻很少看到工作人員的身影——管理操作的大腦,在碼頭的控制中心,實時畫面對應的各類即時更新的數據,讓整個港口的運作高效且智能。

在這裡,全長2300米的碼頭岸線,具有20萬噸級專業化貨櫃船接卸能力,能夠滿足世界上所有在航大型貨櫃船舶的接卸。

天津港太平洋國際公司黨委書記陳濤表示,目前太平洋國際貨櫃碼頭正大力推行自動化升級改造,現在大部分操作人員在指揮室裡就可以調動碼頭上的裝卸設備。

「過去,貨櫃岸邊裝卸橋都由司機人工操作,岸橋司機需要蹲坐在離地面46米高的狹小駕駛艙裡,憑經驗判斷位置操作。長時間弓著腰,很多司機會出現頸椎、腰椎損傷。如今通過部分岸橋、場橋的遠程自動化改造,工作人員在辦公室裡就能操作,採取最優軌跡完成貨櫃裝卸。再也不用貓著腰幹活了,精準度也更高了。」陳濤說。

隨著裝卸操作越來越便捷,港口裝卸貨效率明顯提升,場橋司機的隊伍中也開始出現了女性員工的身影。

據天津港集團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黃琦說,貨櫃碼頭的遠程操控,原本都是男性員工到小車上去操作,但現在已經實現了在室內集控操控,女員工一個人可以遠程操控5臺岸橋。

集團甚至出現了一個有名的「巾幗班」,場橋女司機們在中央控制室,通過兩塊屏幕就能監控整個作業流程,操作只需操縱杆和滑鼠。正常流程完全不需要人工幹預,只需要幾秒鐘安全確認,就可以同時監控所有場橋的工作。

隨著天津自貿區智慧港口建設的提速,越來越多的自動化設備正在替代碼頭上的人工操作,為世界一流智慧、綠色港口的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產業集聚背後的服務

2019年10月,天津新松在天津自貿區生產的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正式下線,實現當年註冊、當年建設、當年投產,跑出了項目落地的「天津速度」。

如此速度和高效的背後,離不開天津自貿區不斷創新的政府服務和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

「讓我來辦、馬上就辦、辦就辦好」,這句懸掛在天津自貿區行政審批局辦事大廳中央的話,也成為天津自貿區對於每一家企業的承諾。

8月17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天津自貿試驗區行政審批局)局長徐斐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詳細介紹了「一企一證」綜合改革、信用承諾審批分級管理、最簡告知承諾制等各類行政審批制度創新和優化營商環境舉措,並明確表態:「今天請各位企業家來,就是想讓大家提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我們現場馬上協調解決。」

在7月28日舉行的濱海新區「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新聞發布會上,徐斐表示,2019年以來,天津自貿區三片區所在的濱海新區實施一系列落實《天津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工作舉措,單就「建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協調機制」這一款內容,從去年9月建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協調小組,到今年4月建立優化營商環境聯席會,將駐區職能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納入聯席會,協調解決企業全周期面臨的營商環境問題。此次更是建立區委書記、區長雙組長的領導小組,可以說濱海新區對營商環境建設在原有高度重視的基礎上,再次升級加力。

「為了保證頂層設計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我們先後赴上海和廣州學習先進經驗,組織多場企業家座談會和營商環境監督員交流會,充分了解企業的訴求和建議。」徐斐表示。

「我們還將能夠量化的內容儘可能量化,按照『跳一跳才能夠著』的原則,高標準制定《2020行動計劃》,倒逼各部門真正做到壓縮時限、減少環節,不斷優化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徐斐這樣說。

目前,《2020行動計劃》中的電力報裝環節、跨境貿易通關時間和成本等13個指標的量化目標均為全國領先水平,不動產登記時間、投資項目審批等26處量化目標則為整個天津市的最高標準。

這些不斷細化和落實到位的措施與服務,成為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在天津自貿區落地、深耕並輻射到更大領域的「定心丸」和強大後盾。

相關焦點

  • 許桂清帶隊考察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昨天,市委副書記、市長許桂清帶隊到瀋陽考察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與公司總裁曲道奎深入溝通交流,謀求進一步合作發展。在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許桂清實地參觀了機器人未來體驗館、裝配和調試生產車間、機械臂生產車間、新松虛擬實境產業技術研究院,詳細了解企業發展歷程、產業板塊布局、服務領域和生產流程等情況,現場體驗機器人實訓、大數據應用與開發等系統。
  • 瀋陽新松機器人曲道奎:承擔國之重任,為中國實業代言
    在市場布局方面,新松機器人在瀋陽、上海、杭州、青島、天津、無錫建有機器人產業園,在北京、深圳等城市設立多家控股子公司,在上海建有新松國際總部;在海外市場,新松機器人逐步在德國、韓國、新加坡完成布局,在歐美諸多國家設立代表處。目前新松機器人各類產品已累計出口到35個國家和地區。
  • 新松鋒芒亮相2020中國(佛山)國際智慧機器人博覽會
    12月3日,2020中國(佛山)國際智慧機器人博覽會暨2020全球智慧機器人產業峰會在佛山·潭州國際會展中心盛大開啟。展會以「全球變局下的合作與共贏」為主題,囊括「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製造」「服務機器人與智能生活」等五個展區。
  • 天津機器人行業:為中國智能製造貢獻天津力量
    在2020年12月20日舉辦的第三屆天津機器人大會上,來自天津機器人行業及學術界逾150位嘉賓,共同探討天津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方向和成長機遇,並發出共同的聲音,要為中國智能製造貢獻天津智慧、天津力量。
  • 新時達又一萬臺工業機器人工廠投產!今年擴增產能已超2萬臺
    新鬆緊急加碼2萬臺產能應對面對新時達的快速發展,本土機器人龍頭企業新松機器人也在默默積攢內力,於2020年8月15日正式啟動位於天津港保稅區的新松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新松計劃將其打造為其工業機器人全國性總部,年產能設計為
  • 上海將建設100家智能製造工廠帶動新增10000臺機器人
    機器人產業被譽為「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上海是我國機器人產業最大的集聚地之一,全球機器人1/3產量在中國,中國機器人1/3產量在上海,機器人產業正成為「上海製造」新的名片。
  • 雲啟資本與新松投資達成產業戰略合作和LP投資
    【獵雲網北京】7月9日報導近日,雲啟資本與新松投資達成產業戰略合作和LP投資,將在機器人產業鏈、智能製造、電子信息、新技術等硬科技方向展開重點合作,助力產業化生態布局的同時,共同推進中國機器人產業及工業4.0產業的綜合發展
  • 重慶市機器人及智能製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助推重慶機器人產業衝進...
    本報記者 張亦築建立機器人/人工智慧創客實驗室和人工智慧+VR/AR探究實驗室,一方面推進機器人、人工智慧技術的普及,另一方面讓人工智慧、VR/AR技術融合到中小學學科教育中……這是重慶魯班機器人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在國科大重慶學院附屬科技中學推進的示範項目,其目標是打造國科大中西部基礎科技教育創新中心。
  • 新松機器人怎麼樣?帶你看看新松機器人的榜樣力量
    張雷,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移動機器人(AGV)產業聯盟主席,新松公司副總裁兼移動機器人BG總裁。 鄒風山,教授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智慧機器人分會副理事長,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新松工業軟體研究院院長。
  • 2020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在青島舉辦
    青島市製造業基礎雄厚,機器人應用場景豐富,歡迎更多的機器人頭部企業、成長性企業和創業團隊、科研人才來到青島,共同創業,打造最具競爭力的中國機器人產業基地。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傑說,機器人產業是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發展、加速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對助力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 盤點國內40多個機器人產業園現狀
    河北廊坊固安機器人產業園   固安機器人產業園也是由華夏幸福投資建設的。華夏幸福與全國智慧機器人創新聯盟在智慧機器人產業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全國智慧機器人創新聯盟京津冀總部揭牌,落戶固安新興產業示範區。
  • 智造頭條:中國成就多個「第一大國」指標,煙臺打造智能製造集聚區
    【工信部開展節水行動計劃,強調「智能用水管理」】工業節水是實現綠色製造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綠色製造與智能製造相輔相成、一方面,綠色製造需要通過智能製造的手段來實現;另一方面,智能製造的一大目的便是為實現綠色製造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 深圳第「10+1」區加速打造新興產業新城
    這裡連接著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和深汕灣機器人小鎮。一端,機器人小鎮園區內豎立起一棟棟工業大樓,年產值逾億元的企業就在其中忙碌研發、生產;另一端,深汕合作區復刻深圳標準、深圳質量、深圳速度,加速打造一座新城。如今,這個距離深圳市中心120公裡以外的「特區外的特區」,有了明確使命。
  • 【張家界市】張家界新松機器人歡樂城項目開工 投資20億元建城市...
    7月28日上午,在張家界市永定區官黎坪片區,投資20億元的張家界新松機器人項目開工建設。這是該市推進旅遊業發展與智能科技產業、機器人產業相融合的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  該項目位於永定區官黎坪迎賓南路與澧蘭中路交會處,佔地116畝,總建築面積約29萬平方米。
  • 【獨家】天津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
    近幾年來,工業機器人產品和技術,正在成為發達國家實現製造業回流、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載體,產業規模逐年擴大,且增速較高。據相關統計顯示,我國自2013年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之後,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度攀升。2014年,全國銷售工業機器人5.7萬多臺,增長54%。2015年銷量增至6.8萬臺,而2016年全年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已達7.24萬臺,同比增長了34.3% 。
  • 馬鞍山雨山區全力推進「智能製造」集聚發展
    開年以來,雨山區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積極搭建發展平臺,提升服務企業水平,牽引機器人產業迅速聚集壯大。走訪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成員,調研國內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通用機器人本體、服務機器人、智能機械手龍頭企業,對接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服務機器人產業聯盟等。
  • 「產業創新 『津』彩共榮」 第三屆天津機器人大會成功召開
    第三屆天津機器人大會於2020年12月20日在天津市河西區陳塘科技商務區成功召開,本次會議由南京理工大學北方研究院、天津市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天津市機器人產業協會、天津市機器人學會聯合主辦,並得到了天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
  • 從「海」港到「智」港 打造智能城市標籤 世界智能大會系列活動...
    2020年12月4日下午,從「海」港到「智」港,打造智能城市標籤――世界智能大會系列活動在新浪天津「V星球」路演廳舉行。本次活動由世界智能大會組委會秘書處與新浪天津攜手,落實天津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做強做實世界智能大會品牌」。
  • 新松機器人三大創新技術在2018 Automatica盛大發布
    從瀋陽到慕尼黑 三大技術全新發布新型智能製造雲平臺新型智能製造雲平臺創新性是將智能製造技術中的智能作業與智能物流完美融合。基於新松國際首創的複合機器人成熟市場應用,首次實現了雙車雙臂同步協調作業,極大程度的拓展了新型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實現了智能製造模式的再度升級。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83期:首臺智能管理機器人來了,專盯不...
    新松打造工業機器人全國總部8月17日9點半,在濱海新區保稅區西六道旁,幾臺大型設備冒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施工正酣。這是剛剛啟動建設的新松機器人智慧產業園項目所在地。「新松機器人智慧產業園項目佔地面積6.2萬平方米,由兩個生產車間和一棟綜合研發樓組成,用於開展工業機器人研發、創新、中試、生產製造及機器人集成應用,一期項目將於明年5月建成。」天津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市場總監呂忠偉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