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人生大考,一般考生要為它準備十餘年,從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再到高中教育,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可參加高考,普通學生都要穩紮穩打讀完高中才參加高考,但對於「神童」卻不一樣了,他們從小學習超齡知識,本該在玩的年紀學習初中或高中知識,小小年紀便參加高考,踏上「大學」的徵途。
張易文就是「神童」之一,2007年出生的她,本應在幼兒園接受教育,但她父親卻不走尋常路,在張易文接受一年幼兒園知識後,父親便讓她退學,在家裡開辦的培訓機構接受教育,那一年她才4歲。經過父親的悉心指導,終於到2016年張易文參加了第一次高考。
父親本以為女兒能取得傲人的成績,但現實卻並非如此,張易文僅僅獲得了172分,或許對同齡人來講,172分足夠高,但張易文那年才9歲。父親並未放棄,只是將張易文送到高考複習機構,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張易文參加商丘工學院的單招考試,這一次,張易文做足了準備,最終憑藉著352分的優異成績被商丘工學院錄取,那年她10歲。
但大學課程父親無法幹涉,只能讓張易文與其他「神童」一樣,送到大學後讓其自學,但對於10歲的小女生來說,獨立成了問題。她的同學都是比她高丶比她大的哥哥姐姐,由於年齡間的差距,這讓他們之間沒有太多的話題,這讓張易文倍感孤獨。
大一寒假回家後,張易文想回初中學習,但她父親怎能同意?為此,張易文只能回學校繼續完成學業。但大學課堂與父親的一對一輔導不同,大學教師根本沒有多餘精力去挨個輔導,別忘了,當他張易文才到上初中的年齡,怎能聽得懂這些「超齡」知識呢?張易文的厭學心理開始作祟,甚至對學習抱有「無所謂」的態度。
而今年,張易文正式從商丘工學院畢業,課程成績全部合格,她也順利拿到了學士學位證。今年她才13歲,未來該何去何從呢?父親讓她10歲考大學,肯定將她的生涯規劃做的「完美至極」,父親想讓他20歲讀完博士,並從事科研事業,進入「上流」社會。
但別忘了,一個13歲的小孩出去能幹嗎呢?因此,父親讓她在家中的輔導機構當助教,月薪2000,但拿到全部的月薪或許有些難,但對於13歲小孩來說,已經足夠。在輔導機構工作兩年後,再去考研,繼續讓張易文「開掛」。
張易文父親這樣的教育方法真的嗎?我們從張易文在大學的表現即可得出答案,與同學無話題可聊,倍感孤獨,課堂中無法理解知識,生活還要靠舍友來「悉心」照料。
或許,張易文的父親是錯的。按部就班的教育才是最適合孩子的,拔苗助長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