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講堂】​關於教育的社會屬性

2020-08-30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

教育的非本質屬性主要是指人類的自然屬性在教育中的表現。無論是教育的社會性還是教育中所表現出來的人類的自然屬性,都是教育的固有屬性。教育與外部相互關係的特點,是教育的派生屬性,教育的社會屬性。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永恆性、歷史性、階級性和相對獨立性等(有些學者還提出教育具有長期性、民族性和生產性等)。

1.教育具有永恆性

教育的永恆性是由教育本身的功能決定的。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又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著教育,它是一個永恆的範疇。

教育具有永恆性源自於教育的兩大社會功能:一是使年輕一代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教育傳授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知識和技能;二是使年輕一代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生產關係,這種關係是指勞動者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生產創造過程中,形成的勞動互助、合作關係,適用當時的法律、政策、制度、勞動分配等。

這兩種功能在任何社會都會得到體現,社會的存在和延續離不開教育。任何社會,老一輩人在給年輕一代傳授生產知識、技能和生產經驗,使年輕一代適應當時生產力需要的同時,也要把社會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和行為規範傳授給下一代,使他們也適應生產關係的需要。教育是任何社會階段,年輕一代健康成長和社會延續與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正是因為教育具有這兩大社會功能,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所以教育具有永恆性。

2.教育具有歷史性

教育的歷史性是指教育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特點。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或同一社會階段不同的發展時期,教育的形態是變化的,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歷史性。教育形式和形態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比如,原始社會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形態,原始社會的教育水平低,沒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機構,教育只是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進行的,教育內容貧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傳和實踐中的模仿。封建社會時期的教育具有封建性、等級性等封建社會的特徵。

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進入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教育形態整體上是以家庭教育為主體,通過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接受一些樸素的教育,有的也通過師徒制的形式接受一些民間專門技術教育。學校教育很少,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養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對廣大勞動人民進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教學組織形式以個別化教學為主,沒有嚴格的班級及學年區分。教學方法強調嚴格的紀律和嚴酷的體罰。師生關係反映了農業社會的階級關係、等級關係。農業社會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實施主要集中在教師個人身上,師傅帶徒弟,名師出高徒。

在農業社會逐步進入工業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教育形態也隨著在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而變化,慢慢與工業社會適應並同步發展,逐步形成了班級授課模式,實現了教育的規模化。今天的教育形態是適應工業社會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和知識文化傳播方式,教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行業,有專門的法律法規、教育管理體制、各級各類學校、專門的政府管理機構等等。工業社會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實施主要集中在學校,學生和家長追逐名校,全社會都是名校情結。

我國目前的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很多方面與解放前的教育就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教育具有歷史性的反映。

3.教育具有階級性

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在階級社會中,很多事物都具有階級性,階級性並不是教育所獨有的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特徵,階級性只是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一種社會屬性,並非教育所特有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具有階級性是因為現代社會仍然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雙方都要為本階級培養具有一定思想意識的人,這就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學校教育的控制權屬於一定的當權階級,當權階級為了使教育為自己的統治服務,教育必須反映當權階級的利益、願望和要求,表現出鮮明的階級性。階級性是教育的歷史性在階級社會中的必然反映。

在教育的階級性問題上,現代教育和古代文明社會的教育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當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變化或者新的統治階級代替了舊的統治階級,教育也要進行相應的變化。如當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時,就要求教育也進行改革,以社會主義的教育代替資本主義的教育。

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點,但教育必須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需求。因為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對象,所以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定性,這一規定性體現在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把人類積累的對自然界的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成為適應社會所需要的人。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育是一種轉化活動的過程。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把人類積累的對自然界的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財富,形成受教育者的個性,這是教育所獨有的特點。

第二,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自身前後相繼,後一時期的教育是對前一時期教育的繼承與發展。包括教育內容的傳承、教育方式的繼承、教育理論的繼承和教育管理的繼承等。

第三,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的發展並非完全同步。一種情況是教育的滯後性,由於人們的思想意識往往落後於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內容也往往落後於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的發展;另一種情況是教育的前瞻性,由於認識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預見到教育發展的方向,在舊的政治經濟制度下,也可能出現新的教育思想;第三種情況是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的發展能保持同步發展,這是一種教育的理想狀態。(榮譽主編李志民,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主編講堂】​說說社會教育和單位教育
    顧明遠先生主編的《教育大辭典》是這樣表述的:社會教育的基本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識地培養人、有益於人的身心發展的各種社會活動;狹義的社會教育,是指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所進行的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每個階段的重要性不同。
  • 【主編講堂】​「通識教育」應提前至基礎教育階段
    中國大學的領導們所說的「通識教育」是由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翻譯過來的,也被譯為博雅教育。根據1945年《哈佛教育紅皮書》的定義:這種教育形式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 【主編講堂】說說教育與宣傳的關係
    教育與宣傳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涇渭分明,八竿子打不著的兩種實踐活動,但究其本質,兩者之間不是並列的、截然平行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甚至相互滲透的關係。在教育學界,關於「教育」的定義多種多樣,從內涵到外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般認為,教育作為知識傳輸、行為指導、推廣教化的手段,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與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 教育的本質屬性與社會屬性
    教育的本質屬性與社會屬性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內容是歷年來的重要考點,常以單選、填空和簡答來考察大家,但是這部分知識點,總體而言還是比較簡單的,理解性去做題就比較容易得分,那麼今天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的老師就來為大家解讀一下這部分知識點。
  • 【主編講堂】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
    近期研究生教育也再次進行了擴招,但高層次教育階段受教育人數的快速提升絕不意味著質量底線可以降低。博士生基本學制由3年改為4年,每學期匯報個人研讀文獻、學位論文進展、科研成果;設置基本文獻閱讀制度,明確數量和種類;建立博士候選人資格考試和學碩生基本文獻考試制度,三次檢測考試均不能通過者,實施分流或終止培養;對所有專業研究生的課程結課論文實施查重抽檢制度,還將把學位論文評價意見作為監控內容向全校和社會公布……時間成本、透明程度和難度的提升會有效逼退或者篩查出讀研「動機不純」者,不但還校園一個安心純淨的學術研究氛圍
  • 【主編講堂】​如何看對教育的批評,「愛哭的孩子多給奶」嗎?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和網絡的日益普及,網際網路正成為表達和傳遞民意的重要渠道,這也是網際網路所帶來社會民主渠道的重大改變之一。在眾多民情民意中,對於教育問題的反映和評論是比較多的,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是教育普及後,國家穩步發展和社會穩定的表現。在民不聊生的戰爭年代,在經濟蕭條時期或者政治混亂年代,普通老百姓關注的是生命安全和解決溫飽問題,不可能關心教育。
  • ​綠信講堂:STEAM教育和少兒編程教育有什麼關聯?
    綠信講堂:STEAM教育和少兒編程教育有什麼關聯?今天多姐要和大家聊的話題是:STEAM教育和少兒編程教育有什麼關聯?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STEAM教育,​STEAM分別代表著: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s藝術Math數學它代表著教育不再只是注重課本知識,而是更注重學 過程,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繫。
  • 關於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屬性是指它所具有的基本性質以及它與外部相互關係的特點。包括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固有屬性與派生屬性兩對範疇。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育的社會性。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把人類積累的對自然界的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 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有哪些呢?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的本質特點。教育有三大基本要素: 1.教育者:指教育活動中以教育為職責的人; 2.學習者:也稱之為「受教育者」;3.教育影響 :是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於學習者的全部信息
  • 【主編講堂】關於科學研究的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就是要說明一個事物是「什麼樣的」,其對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現象進行描述,而不是對那些片面的、特殊的、不能反映總體面貌的現象,真正做到真實、客觀、準確的描述一個總體的特徵。 描述性研究常用於流行病學研究,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也都使用這類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重點不在於為什麼會存在這樣分布狀況,而是描述(敘述)分布情況的準確性和概括性。
  • 王思斌主講才齋講堂 暢談「中國的社會建設」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於2010—2011學年度秋季開設的「才齋講堂」第五講於11月11日晚七點在二教107開講,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思斌開講「中國的社會建設:挑戰與回應」,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出席並主持講座。
  • 「文學大刊名編講堂」在德州舉辦
    「文學大刊名編講堂」,「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講堂」,是於今年8月成立的中作(德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兩個文學創作服務品牌,旨在繁榮文學事業,架起著名作家、文學大刊主編與基層作者間溝通的橋梁,推出新人新作。「文學大刊名編講堂」每季度舉辦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講堂」每月舉辦一屆。
  • 教師資格證 「錯題本」教育學:教育的本質屬性
    ​▼易錯題集錦提高活動效率 D.傳授間接經驗【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A 項正確。成人學開車 D.木匠教徒弟手藝【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對教育的理解。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 教育局召開道德講堂暨師德教育動員會
    鄖陽網訊8月23日,鄖陽區教育局召開道德講堂暨師德教育動員會,要求全區幹部教師要守初心、講良心、有愛心、暖民心,爭做新時代好教師。為進一步加強鄖陽區教師隊伍建設,讓廣大教師爭當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區教育局決定召開道德講堂暨師德教育動員會。
  • 教育的屬性
    教育的屬性教育的屬性這一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是以單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常見考法為案例反選或者概念反選,主要考查考生對概念的理解。考生在考試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教育的屬性包括教育的本質屬性和教育的社會屬性,其次,應準確理解每一屬性的深刻內涵。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 科橋教育精英講堂:博士教授雲集 打造精品學術平臺
    據悉,科橋教育為發揚學術傳統,提升素質教育品質,精心組織、定期舉辦「科橋精英講堂」,邀請國內一流高校,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的博士、專家、教授講授學科前沿知識和理論,積極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 職教新觀察:認清職業教育的社會屬性及價值很重要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社會普遍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又在何方?分類的依據往往是功能評價,即這種教育重要不重要;質量判斷,即這種教育辦得好不好;情感選擇,即你是不是喜歡。可以發現,職業教育在這些價值判斷上存在巨大的不一致性。在國家層面,認為職業教育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到了某些地方政府,這種重要性的認知就下降了許多。
  • 簡述教育的屬性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的屬性這部分知識點在考試中的比重都比較高,且教育的屬性這部分知識點比較容易混淆,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區分這部分知識點,做了如下梳理。一、分類及舉例教育的屬性分為教育的本質屬性及社會屬性。
  • 梅列區:強化「四德」教育 深化「道德講堂」活動
    今年以來,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以創建全國文明文明城市為契機,深入開展「道德講堂」活動,強化市民群眾堅守「四德」理念,將道德建設具體化、實踐化,用形式多樣的載體活動,全面提高廣大市民群眾的文明道德素質。  一是強化誠實守信,堅守社會公德。
  • 下花園區「三大講堂」實現教育培訓全民化
    今年,下花園區把教育培訓做為提高全民綜合素質、創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載體,創建了高端、市民、鄉賢「三大講堂」,實現教育培訓全民化。    區委組織部印發了 《關於開展2016年 「花園講堂」系列培訓的通知》,分別邀請國家級專家學者、各級機關領導、群眾身邊的美德人物和鄉土精英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