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非本質屬性主要是指人類的自然屬性在教育中的表現。無論是教育的社會性還是教育中所表現出來的人類的自然屬性,都是教育的固有屬性。教育與外部相互關係的特點,是教育的派生屬性,教育的社會屬性。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永恆性、歷史性、階級性和相對獨立性等(有些學者還提出教育具有長期性、民族性和生產性等)。
1.教育具有永恆性
教育的永恆性是由教育本身的功能決定的。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又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著教育,它是一個永恆的範疇。
教育具有永恆性源自於教育的兩大社會功能:一是使年輕一代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生產力,教育傳授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知識和技能;二是使年輕一代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生產關係,這種關係是指勞動者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產品生產創造過程中,形成的勞動互助、合作關係,適用當時的法律、政策、制度、勞動分配等。
這兩種功能在任何社會都會得到體現,社會的存在和延續離不開教育。任何社會,老一輩人在給年輕一代傳授生產知識、技能和生產經驗,使年輕一代適應當時生產力需要的同時,也要把社會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和行為規範傳授給下一代,使他們也適應生產關係的需要。教育是任何社會階段,年輕一代健康成長和社會延續與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正是因為教育具有這兩大社會功能,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所以教育具有永恆性。
2.教育具有歷史性
教育的歷史性是指教育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特點。在不同的社會階段或同一社會階段不同的發展時期,教育的形態是變化的,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歷史性。教育形式和形態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比如,原始社會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形態,原始社會的教育水平低,沒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機構,教育只是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進行的,教育內容貧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傳和實踐中的模仿。封建社會時期的教育具有封建性、等級性等封建社會的特徵。
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進入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教育形態整體上是以家庭教育為主體,通過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接受一些樸素的教育,有的也通過師徒制的形式接受一些民間專門技術教育。學校教育很少,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養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對廣大勞動人民進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教學組織形式以個別化教學為主,沒有嚴格的班級及學年區分。教學方法強調嚴格的紀律和嚴酷的體罰。師生關係反映了農業社會的階級關係、等級關係。農業社會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實施主要集中在教師個人身上,師傅帶徒弟,名師出高徒。
在農業社會逐步進入工業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教育形態也隨著在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而變化,慢慢與工業社會適應並同步發展,逐步形成了班級授課模式,實現了教育的規模化。今天的教育形態是適應工業社會發展的教育組織形式和知識文化傳播方式,教育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行業,有專門的法律法規、教育管理體制、各級各類學校、專門的政府管理機構等等。工業社會的教育要素和教育實施主要集中在學校,學生和家長追逐名校,全社會都是名校情結。
我國目前的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很多方面與解放前的教育就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教育具有歷史性的反映。
3.教育具有階級性
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徵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在階級社會中,很多事物都具有階級性,階級性並不是教育所獨有的區別於其他事物現象的特徵,階級性只是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的一種社會屬性,並非教育所特有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具有階級性是因為現代社會仍然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矛盾,雙方都要為本階級培養具有一定思想意識的人,這就決定了教育的目的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學校教育的控制權屬於一定的當權階級,當權階級為了使教育為自己的統治服務,教育必須反映當權階級的利益、願望和要求,表現出鮮明的階級性。階級性是教育的歷史性在階級社會中的必然反映。
在教育的階級性問題上,現代教育和古代文明社會的教育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當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變化或者新的統治階級代替了舊的統治階級,教育也要進行相應的變化。如當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時,就要求教育也進行改革,以社會主義的教育代替資本主義的教育。
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點,但教育必須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需求。因為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對象,所以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定性,這一規定性體現在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把人類積累的對自然界的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成為適應社會所需要的人。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育是一種轉化活動的過程。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把人類積累的對自然界的認知和改造自然的經驗,以及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財富,形成受教育者的個性,這是教育所獨有的特點。
第二,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自身前後相繼,後一時期的教育是對前一時期教育的繼承與發展。包括教育內容的傳承、教育方式的繼承、教育理論的繼承和教育管理的繼承等。
第三,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的發展並非完全同步。一種情況是教育的滯後性,由於人們的思想意識往往落後於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內容也往往落後於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的發展;另一種情況是教育的前瞻性,由於認識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預見到教育發展的方向,在舊的政治經濟制度下,也可能出現新的教育思想;第三種情況是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的發展能保持同步發展,這是一種教育的理想狀態。(榮譽主編李志民,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