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屬性
教育的屬性這一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是以單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常見考法為案例反選或者概念反選,主要考查考生對概念的理解。考生在考試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教育的屬性包括教育的本質屬性和教育的社會屬性,其次,應準確理解每一屬性的深刻內涵。
教育的本質屬性: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育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徵,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考生要想準確理解教育的本質屬性要把握以下三點:1.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現象,類似於「猴媽媽教小猴子爬樹」、「鴨媽媽教小鴨遊泳」這樣的動物界養育後代的現象都不是教育;2.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人類所有的本能活動,例如吮吸、眨眼等都不是教育;3教育活動有三個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其中教育影響指的是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選擇和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橋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的社會屬性主要有三方面的表現:
1.教育具有永恆性,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歷史性,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例如,西周時期教育的典型特徵就是「學在官府」,而春秋時期官學衰微,私學興起,打破了「學在官府」的限制。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即教育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即教育的本質屬性,前文已有敘述,此處不再贅述;其次,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都前後相繼,例如,書法、詩詞等內容在中國歷代教育中都有體現。此處需要考生和教育的歷史性進行區分:歷史繼承性強調的是不同時期教育具有相似性,歷史性強調不同時期教育具有差異性。最後,教育具有與社會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體現在教育超前或者落後於社會的發展,例如,印度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但就業率不高就是教育落後於經濟發展的體現;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就是教育超前於經濟發展的體現。
考點回顧:
1.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著教育,反映了教育的社會屬性中的( )。
A.歷史性 B.永恆性 C.長期性 D.社會性
答案:B
解析:教育的社會屬性包括教育的永恆性、歷史性和相對獨立性,CD為幹擾選項,永恆性強調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始終;歷史性強調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教育的特點不一樣,因此,本題選B。
2.「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體現了教育的哪一社會屬性()
A.歷史性 B.永恆性 C.相對獨立性 D.社會性
答案:C
解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體現的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時也要優先發展教育,意味著使教育的發展超前於經濟的發展,因此體現的是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因此,本題選C。
以上是《教育的屬性》,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