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麻麻一大片 看不清也看不懂
藥品說明書字號忒小難為人
日本的藥品說明書
在一份初中物理單元測試卷上,有這樣一道選擇題:「藥品說明書字太小,為了看清楚,可使用的儀器是——選項包括:放大鏡、凸透鏡、平面鏡、望遠鏡、顯微鏡。」這道題道出了一個生活中的普遍現象:藥品說明書字號實在太小了,中老年人想看清楚真的很為難。
老人看藥品說明書離不開放大鏡
患者 字小愁壞吃藥人
66歲的朱先生感覺喉嚨痛,便去藥店買了一盒左氧氟沙星,拆開藥盒掏出說明書他卻犯了難。這張說明書上面密密麻麻全是芝麻大小的字,年輕人看著都費勁。「成心為難我啊,一頁不夠,翻過去背面還有一頁字,我這眼花得一個字也看不清!」朱老先生起身走到電視櫃前,從抽屜裡摸出老花鏡和放大鏡,走到窗前的沙發上坐下,找了個亮堂的地兒開始研究說明書。「這是二還是三啊!」朱先生把老花鏡往鼻梁上推了一下,眯眯眼兒仍然看不清是「一日二次」還是「一日三次」。他拿著放大鏡比劃了半天,才勉強看清。
說明書字小也折磨了馮先生多年,因患有慢性疾病,他大概在五六年前開始吃高血壓和冠心病的藥。有次買回藥來,吃著頭暈噁心,仔細看了說明書他才發現,藥盒雖然一樣,劑量卻變了。因此從那時候起,儘管買同一種藥,他也要仔細「鑽研」說明書,可看的時候,「字又多又密,看著就鬧心。」馮先生說,遇到字體大的說明書,他心裡就會對藥品和生產廠家充滿好感。
兒女 為父母吃藥當「翻譯」
父母常吃藥卻看不清說明書,兒女就成了藥品說明書的「翻譯」,父母指哪就念哪,光說記不住,還要在藥盒裡塞上小紙條。
「我奶奶患有甲減且皮質醇低,離不開藥,兩種藥用藥劑量和間隔都不同,我都要給她寫詳細了。」馮女士說,她把藥品名稱、用藥周期、餐前餐後、用藥劑量以及兩種藥的用藥間隔都寫在了一張小紙條上,這樣每次吃藥時,老人如果不清楚應該怎麼吃,看看紙條就知道了。
兒女長期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就只能跑到藥店諮詢。「麻煩你幫我看一下這個藥一次吃多少,字太小了,我看不清楚。」曾阿姨經人介紹買了一個治療過敏的藥品,因為看不清說明書,無奈又返回藥店問售貨員。記者走訪一些居民區附近的藥店,售貨員告訴記者,幾乎每天都有買藥人讓他們幫忙看藥品說明,其中老人居多。為了幫助這些老年人了解藥品,有些藥店還特意配備了放大鏡和老花鏡供消費者使用,有的藥店售貨員會在藥盒上貼上小標籤提示。
藥企 說明書格式有要求
「藥品說明書有必要寫這麼詳細嗎?比如分子式我也看不懂啊。如果把這些內容精簡一下,字數少一些,字是不是就可以印大點兒了!」朱老先生發出了這樣的質疑。
在一家大牌醫藥企業供職的蔣先生說,藥品包裝、標籤及說明書必須按照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要求印製,應列有藥品名稱、性狀、藥理毒理、藥代動力學、適應症、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症、注意事項等。「說明書具有統一格式和類目,這是為了確保用藥安全。」
蔣先生表示,普通人看不懂的內容卻是醫生的重要參考。《藥品包裝、標籤和說明書管理規定》第七條雖然規定:提供藥品信息的標誌及文字說明,字跡應清晰易辨,標示清楚醒目……但是其中並未對字號大小進行規定。「有的藥盒就很小,要寫全就只能把字號縮小了。」
「說明書寫得全面細緻,意味著該藥品臨床實驗多,數據收集豐富,藥品也值得信賴。」蔣先生說,目前西藥特別是合資藥廠生產的藥物,說明書上洋洋灑灑好幾千字,把研究結果、不良反應等都羅列出來,一方面是合乎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規避風險,在說明書中加入病理、藥理、分子式等也是為醫藥專業人士安全用藥提供重要參考。說明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藥企會特別慎重,因此要用精簡內容來實現字號增大,不太現實。
醫生 增設臨床藥劑師
「人們抱怨說明書字太小,那多大合適呢?有人即使看清了也未必能看懂。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人們對字號大小的關心其實是對如何安全用藥的關心。我認為增設臨床藥劑師比加大字號更管用。」北京某三甲醫院重症醫學科江醫生評論說。
臨床藥劑師的主要職責,包括為說明書「劃重點」,比如合併用藥有無相互作用,是否需要精簡用藥等。「現在臨床醫生主要承擔了這部分工作,但由於醫生都是專科化的,對跨科藥物之間可能抵消、有害、加強的特性不夠了解,很可能只開藥不減藥。我們看到很多老年人都是一天三四把藥,其實很多藥不用長期吃,或者可吃可不吃,這都需要專業臨床藥劑師的輔導,不是看了說明書就知道的。」江醫生解釋道。
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專業的臨床藥劑師,而國際上臨床藥劑師卻逐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曾在美國學習的江醫生介紹,在美國患者去藥房開藥,藥房使用統一的小盒子裝藥,藥劑師會在小盒上面貼個標籤寫上劑量和用藥間隔,另附一張注意事項,並不提供說明書。
期待 說明書要學會劃重點
中國醫學基金會副理事長、曾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王執禮教授有不同觀點,他認為增設臨床藥劑師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增設臨床藥劑師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必須有強大的制度後盾。眼下不如先把說明書做得『親民』一些。」王執禮教授說。
既然患者也是說明書的閱讀對象,他們的需求也不該被忽視,那就需要會「劃重點」的說明書。王執禮教授認為,首先說明書中可以對重要信息加大字號,如成分、適應症、用法用量、禁忌和保存方法等;其次,藥品生產廠家在標註藥品服用量時,應該使用通俗易懂的粒、片等單位,讓吃藥人可以輕鬆明白一次需要服用多少量,而不需要繁瑣地換算。
其實國外已經有一些先進的做法可以借鑑,比如日本部分藥品的說明書,利用圖示標出患者關心的四項說明,第一項是藥品照片,能夠直觀看到藥品是針劑、片劑,還是膠囊,第二項是服用周期,分朝、晝、夕、寢四個時間段,什麼時間吃就在上面做標記,第三項和第四項分別是適應症和注意事項,藥怎麼吃,簡明扼要,一目了然。如此一來患者不僅能看清楚,還看得明明白白。
「當然,未來我們既希望增設臨床藥劑師,指導患者用藥,也希望見到會「劃重點」的藥品說明,顯然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王執禮教授說。
本報記者曲經緯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