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恆定是怎樣測量的,這個實驗導出了物理學新理論的數學基礎

2020-12-18 李論科學

麥可遜-莫雷實驗解決了絕對非運動和光速恆定這兩個問題。為狹義相對論的誕生做足了準備,麥可遜-莫雷實驗(1887年)是一個殘酷的實驗。所謂殘酷的實驗,意思是說,這個實驗決定了一個科學理論的生死。當時,這個實驗驗證的是以太理論。不過同樣重要的是,他們的實驗導出了愛因斯坦革命性新理論的數學基礎。

麥可遜—莫雷實驗做了什麼

實驗的依據麥可遜-莫雷實驗的想法在於斷定地球通過以太海的運動情形。不過問題在於怎麼做?如果是兩艘船在海上航行,兩者都可以斷定彼此的相對運動。可是,如果只是一艘船在平靜的海上航行,那麼這艘船就沒有參考點來測定自己前進的狀態。若是以前,水手會從船邊放一個測速儀在海面上,然後再測船相對於測速儀的運動。麥可遜和莫雷的方法一樣,只是他們丟在船邊的不是測速儀,而是一束光線罷了。

地球在以太海中穿行?

如果是地球動而以太海靜止,那麼地球在以太海中的運動必然會造成以太風(etherbreeze)。這樣的話,如果有一束光在以太風中逆向前進,那麼這束光的速度必然比橫向穿越以太海的光束慢。麥可遜一莫雷實驗的核心要旨就在這裡。

每一個飛行員都知道,如果來回飛行的行程裡面有一趟逆風,那麼(即使另一趟是順風)如果要飛行一樣遠的距離,這趟飛行耗費的時間會比橫越同樣的風要久。同理,如果以太海理論正確,那麼一束光先在以太風中逆流而上,然後再折回順流而下,回到起點,所耗費的時間必然比橫向來回穿越以太風的光束長。

實驗過程麥可遜和莫雷製造了一部幹涉儀來檢測這種速度的差異。這種幹涉儀工作的原理是,一個光源對著一面半反射鏡(和那種從外面看像鏡子,從裡面看是透明的太陽眼鏡很像)射出一束光。半反射鏡把這一束光分為透射光與反射光,兩者互成正角行進一段相同的距離然後折回。折回之後,經由同一面半反射鏡再恢復為原來的光,然後射進幹涉儀裡面。我們只要觀察這兩股光聚合之後在幹涉儀裡面產生的幹涉型態,就可以斷定兩者速度的差值。

檢測到的結果令人不安但是,在做完這個實驗之後,我們卻測不到兩者的速度有何不同。將幹涉儀方位調整九十度,使原來逆以太風的光變為橫越以太風,原來橫越以太風的光轉為逆以太風,然後再測量兩者的速度,結果發現兩者速度依然一樣。換句話說,麥可遜一莫雷實驗沒有辦法證明以太的存在。這樣,物理學家若無法找到合理的解釋,便不得不面對兩種令人不安的選擇,一個是,地球不動(而哥白尼錯誤),再一個是,以太不存在。但是兩者都令人難以接受。

地球不動?我不答應

這種無解一直要到1892年,一個愛爾蘭人名喚菲茨傑拉德( Georg Francis Fitz Gerald)提出一個驚人的解釋之後,才算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假說。

菲茨傑拉德收縮—對實驗結果的假設

菲茨傑拉德說,也許以太風的壓力會壓縮物質,好比有彈性的物體在水中前進會在前進的方向上變短一樣。果真如此的話,那麼幹涉儀上正對以太風的指針,必然比不正對的指針短了一些。所以光在以太風中進行而後再折回如果速度減慢,幹涉儀也就測不出來,因為這個時候光行走的距離也縮短了。事實上,幹涉儀上面指向以太風的指針變短的量,如果與光速減慢以後通過這支指針的量相當,那麼實驗中的兩束光將同時回到千涉儀。因為,速度快的光束走了比較長的距離,速度慢的光束走了比較短的距離。

菲茨傑拉德的假說比起其他假說有一個很有利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假說不可能反證(亦即證明為假)。他只說到運動方向上一種單維度的收縮,這種收縮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不過要點在於所有的東西都會收縮。我們並不能觀察檢測到,這可以說是最開始的尺縮效應。

洛倫茲發展假設後,距離狹義相對論僅一步之遙

菲茨傑拉德提出這個假說之後,時隔一年荷蘭物理學家洛倫茲(HendrikAntoon Lorentz)證明了菲茨傑拉德的假說。不過,洛倫茲是用嚴格的數學語言來表達他的發現的,這個假說於是開始為人接受。我們現在想想這個都假說充滿了幻想氣質。關於菲茨傑拉德-洛倫茲收縮,洛倫茲定出來的公式後來就叫作洛倫茲變換。講到這裡,舞臺已經布置好了,布景全部就緒。檢測以太失敗,麥可遜-莫雷實驗,光速恆定,菲茨傑拉德-洛倫茲收縮,洛倫茲變換。怎麼辦?

怎麼辦?所以偉人誕生了

凡此一切事實,20世紀初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位跨時代的物理學家站出來打破人們固有的常識,洛倫茲可以說離狹義相對論就差一步,就是大膽的摒棄絕對時空觀,很顯然他並沒有做到。所以愛因斯坦的時代就此開始了。

接下來的事,就交給他

相關焦點

  • 光速不是恆定的?他們提出這個理論,欲顛覆相對論
    100多年前,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成為現代物理學的一塊基石,而該理論的基本假設之一,是真空中的光速不變。但從上世紀末起,少數物理學家向光速恆定的觀點提出挑戰。他們認為,在早期宇宙,光速要遠比現在更快。如果該假說成立,不僅能解決「視界問題」等宇宙學難題,更將顛覆現代物理學體系、開啟物理學新觀念。他們能找到光速減慢的證據嗎?
  • 墨西哥火山上挑戰相對論極端實驗:光速依然是恆定的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9日消息,光速是宇宙中已知最高的速度,而在墨西哥一座死火山的頂部附近,科學家通過一項實現對一種極端情況進行測量,試圖找到光速有可能並非恆定不變的證據。現有的物理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大部分的宇宙,但當涉及到某些極端情況,比如物質在黑洞表面如何相互作用,或大爆炸之後的物質相互作用時,這些理論就失效了。測試愛因斯坦理論的極限並發展出一個更廣泛的理論,從而將這些極端情況納入其中,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物理學領域。但是,並非每一次測試都能證明現代的物理學理論是正確的。這項新的實驗可能就是物理學家們迄今面臨的最大挑戰。
  • 光速並非恆定,而是越來越慢?
    狹義相對論描繪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它建立在兩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物理定律對於所有的勻速運動的觀察者來說都相同;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恆定不變。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內,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都經受住了實驗的檢驗,並且能夠用於解釋許多物理現象,包括宇宙的起源。但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少數幾位物理學家向狹義相對論的一條基本假設發起了挑戰。
  • 為什麼光速恆定?
    對於任何經驗,人類其實都可以發明出無數種理論工具來對原經驗的加工放大,理論僅僅是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結果,但是幾乎99.9999999999999999999999%的人都會把工具本身的「構件」當作真實的存在,並且還會向其他人解釋這些構件為什麼存在,以怎樣形式的存在。
  • 光速如此之快是如何測量的?追溯幾百年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艱辛歷程!
    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說明這個小女孩很有思想,勤於思考,提出的這個問題是現代物理學大廈的最重要支柱,高端問題哈;其次說明這位爸爸很有責任感,也非常謙虛,不懂就問,一定要給女兒一個交代,這是女兒成長過程中一件很值得記憶的事情。但網絡有的人就不像這位爸爸這麼謙虛了,少了一些科學素養,我的貼子中一提到光速,他們就質問:光速每秒多少多少米是怎麼來的?你到量過?
  • 科普:光速是如何測量的
    光速的測定在光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推動了光學實驗,也打破了光速無限的傳統觀念;在物理學理論研究的發展裡程中,它不僅為粒子說和波動說的爭論提供了判定的依據
  • 物理學到達終點了麼,物理學研究史:銀河系有多大?光速是多少?
    事實上我相信,我們目前所知只是物理學十分微小的一部分,還有太多等待被探索。物理學的目的是用精確的數學方法來理解宇宙中物質和能量的所有表現形式,而我們還沒有開始探索這種無限的可能性。宣稱物理學已經終結,這就好比認為數學在引入自然數和基本算術之後就已經結束,或者化學自從周期表出現後就不再發展。學習西洋棋規則並不能使你成為大師。
  • 如果光子有質量,整個物理學將徹底亂套!
    問題的引出物理的關鍵理論建立在一個假說之上,這個假說就是「光子的靜止質量為0」。高中物理教材會告訴孩子們光子是無質量的粒子,事實上在物理學中對光子質量的定義是「光子在靜止狀態下質量為0」。因為光子始終在運動,它的運動速度在真空狀態下為299792458 m/s,也就是約30萬公裡每秒。光子在運動狀態下具有質量、動量和能量。光子有沒有靜止狀態?
  • 為何光速是30萬公裡每秒?是什麼限制了光速?
    於此同時,人們對於「無窮」在物理學上的應用也變得愈發謹慎,從數學的角度來看,「無窮大或者無窮小」是推動解決問題的重要設定,但對於物理學來說,物質的「無窮」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物質存在的條件,對於速度來說,只要是物質,就不可能擁有無窮的速度,這是當時人們非常樸素的認知。
  • 如果不是零,整個物理學體系轟然倒塌!
    問題的引出物理的關鍵理論建立在一個假說之上,這個假說就是「光子的靜止質量為0」。高中物理教材會告訴孩子們光子是無質量的粒子,事實上在物理學中對光子質量的定義是「光子在靜止狀態下質量為0」。因為光子始終在運動,它的運動速度在真空狀態下為299792458 m/s,也就是約30萬公裡每秒。光子在運動狀態下具有質量、動量和能量。光子有沒有靜止狀態?
  • 物理學中的基本常數有多基本?
    上個月,《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1]提出了一項實驗,以研究這些物理學中毫不動搖的支柱是否在時空中波動。如果是這樣,科學家將需要重新評估現有的宇宙模型,或者至少給這些所謂的基本常數起一個不同的名字。物理學中的常數有多基本?
  • 科學有道理:科學家如何精確測量光速?實驗和理論的完美貼合
    上一期,咱們介紹了科學家測量光速的方法,從亞里斯多德不相信光速有限,到伽利略測試失敗,再到羅默的粗略估算。當時,羅默已經把光速的數量級給計算出來了,可惜很多因素導致誤差比較大,和現在的準確數字有些偏差。今天,咱們看看科學家如何進一步精確計算光速。
  • 真空中的「光速不變」並不絕對
    新數學公式的演算幾乎能影響到物理世界的一切方面,從宇宙的年齡到衛星的軌道。兩種新的理論研究揭示出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並非是一個不變的常數項,它的起伏數值差不多是每秒、每平方米(真空中的橫切面)50倍的10-18分之一。因此光的速度為每秒299,792,458米這一物理學的「絕對真理」也許需要重新審定。
  • 是誰把光速限定在每秒30萬公裡這個框框內的,今後還有變化嗎?
    光速常量在許多的物理公式中必須用到它。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大大提升了人類對光速的認識,認為光速在真空中速度是既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恆定的,是不可疊加的,是我們世界最快的速度,這個速度極限是無法突破的。
  • 光速在任何參考系下恆定,這正是狹義相對論需要解決的問題
    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定律都著眼於對空間中物體的活動情況隨時間而變化的描述。只有選定一個恰當的參照物,一個物體的位置,或者一個事件發生的地點才有可能被清晰表達出來。例如,在阿脫武德機實驗中,重物的速度與加速度的參照物是該機本身,實際上也是相對於地球而言的。天文學家可以將太陽系的重心作為參照系,以此描述行星的運動。
  • 反思理論物理——論數學與物理學的關係
    如今,數學完全統治了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和理論建設,使人感覺數學具有很大的功能,科學研究成了神論在科學的翻版,數學這個神通廣大的神具有創世,救世,無窮變化世界的能力。數學是我們的,不是世界的;數學是人造的,是代表一個人的世界觀的;用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每個人都可以發明自己的一套數學。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就可以產生有用的數學,就可以輔助人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如果將這種有用的數學亂用就起反作用。不可否認,數學根本不是什麼自然科學的基礎,它只是一個人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屬於工具學。世界不會因為我們的描述而變化,改變,也不會因為數學的描述而產生新的功能和作用。
  • 【物理實驗】物理學十大著名經典實驗
    科學實驗是物理學發展的基礎,又是檢驗物理學理論的惟一手段,特別是現代物理學的發展,更和實驗有著密切的聯繫
  • 為什麼你永遠無法達到光速(內含中文視頻)
    我們必須絞盡腦汁通過思想實驗來理解光的波動、非同時性和移動觀察者等概念\N來接受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論邏輯所有這些迷惑不解的概念,\N請您觀看下面的關於狹義相對論的思想實驗我的目標是讓你更加直觀的了解狹義相對論,而絕不採取繁瑣的數學公式。
  • 從牛頓、愛因斯坦再到楊振寧,五分鐘帶你看懂物理學300年發展史
    伽利略是第一個把實驗引進力學的科學家,他利用實驗和數學相結合的方法確定了一些重要的力學定律,最著名的應該就是比薩斜塔實驗,不僅糾正了統治歐洲近兩千年的亞里斯多德的錯誤觀點,更創立了研究自然科學的新方法,當然,也遭到了殘酷的迫害,所以說,伽利略在人類思想解放和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由此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