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理念自誕生之初即以城市文化為內核,並體現於規劃、設計與運營實施的全過程,但究竟指向的是什麼,似乎很有必要來聊一聊。
近年來孚園頻繁涉及此類業務,其中真正能將文化鍛造成「產業」的項目,對資源稟賦的要求極高,除良好區位、人文底蘊、改造空間等基礎要素之外最難跨越的門檻便是「消費市場」。
城市更新如此炫目,不僅因其文化利用的多樣性,更在於蛻變前後的巨大體驗反差。對投資者而言,反差就意味著溢價。但好項目難覓,徒勞無功的比比皆是,如何解決這份扎心呢?答曰:「將文化的種子遍植蒙塵的城市公共空間,待其蔥蘢而出,便可串聯起那些曾經無力璀璨的項目,城市仍會更新。」
城市更新「更新」的是生活、工作的空間,需要文化氛圍及沉澱,人們方能聚集,在特定政策及市場時機下,可被強化,但更需要如小火慢燉慢慢催化。
01 下北澤cage - 「陰冷」高架下的熱鬧hub
下北澤,俗稱「下北(Shimokita)」,與吉祥寺、三軒茶屋、自由之丘、中目黑、代官山等地同列為潮人據點。在「日本年輕人最想居住的街區」問卷調查中,下北澤總能進入前三名,成為東京15-30歲人群最理想的居住地。先鋒戲劇連著古著、亞文化、特色街道,共同組成了下北澤,並將它推上東京布魯克林的神壇。
圖1-2:下北澤所處區域
二戰前,一眾日本詩人和作家遠離都市核心區,開始聚集於此。1970年後,下北澤逐漸成為新興思想的前沿陣地,無數個性張揚的新時代年輕人蜂擁而至,進行了大量的創作及表演。作為「文藝地標」,雖然街道狹窄凌亂,但獨特的魅力卻始終令人神往。這裡駐紮了很多地下樂隊、獨立劇團和非主流藝術家,密布的展演空間使下北澤以「戲劇之城」、「音樂之城」而著稱,大量的舊衣舊巷舊景又處處透著濃濃的時代錯位感。
正是這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令不少旅人從觀光客轉身為下北澤社區的一份子,留下是為了追尋夢想更是為了自由的生活。而塑造下北澤自由閒適又獨具文藝風的生活氣息正是連接各處、具有獨特城市體驗的公共空間。
圖3-4:典型的下北澤小巷
圖5:本多劇場
圖6:shimokitazawa GARDEN
圖7:音樂祭時的街頭樂隊
下北澤之所以能夠成為年輕群體的伊甸園,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於這裡聚集了他們鍾愛的迷你演唱廳、現場音樂吧、二手唱片店等場所。圖3「本多劇場」就是其中極具象徵意義的標誌性地點,除了固定上演實驗性戲劇外,電視上經常露臉的知名演員也經常現身於此,放飛一下自我。
其他展演空間:
·shimokitazawa GARDEN(500人)
·下北澤CLUB 251(400人)
·下北澤Era(300人)
·下北澤MOSAiC(300人)
·下北澤CLUB Que(280人)
·下北澤SHELTER(250人)
·下北澤BASEMENT BAR(250人)
·下北澤ReG(250人)
·下北澤GARAGE(200人)
·下北澤屋根裡(150人)
·下北澤Cave Be(150人)
·下北澤Daisy Bar(140人)
·下北澤440(120人)
·下北澤ロフト(80人)
·shimokitazawa THREE(80人)
·下北澤ラカーニャ(80人)
·下北澤ColoredJam(45人)
·下北澤mona records(40人)
·下北澤BIG MOUTH(30人)
·下北澤lete(20人)
·下北澤offBEAT(20人))
圖8:HAIGHT & ASHBURY
但是,即便下北澤狹窄的街道中藏著各式潮店、演藝空間,頗有城市探秘的快感,但極少有除此之外相對開闊的室外空間,承載年輕人的那份暢快及熱鬧。
高架下北澤cage或許是個例外。
下北澤cage從2016年8月開始,在3年的時間裡每天於限定期間登場。這個由護欄網包圍而成的200平米城市廣場,白天是貓般慵懶的公園,傍晚開始就在各式夜市或燈光演唱會中,變身為迷離的時尚景點。在這個狹窄空間裡,業態紛雜的店鋪你我共依,每周都會有更新,精彩從不間斷。
下北澤cage塑造的是一個「人群集會空間」,在其中「生長」出新的業態和消費形態,但最終著眼於實現的是整個街區的長期價值。
圖9-12:下北澤cage白天夜晚不同時間段的活動
下北澤cage屬於京王電鐵,要知道在日本公共運輸網絡尤其是軌道交通不僅是解決城市擁堵的手段,更已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見前文「看日本如何將觀光列車做成旅遊目的地」)。多個有關鐵路改造項目在近幾年面市,知名的如中目黑高架下(2016年開業)、代官山log road(2015年開業)、神田萬世橋(2013年開業)。
圖13-14:「中目黑高架下」
實際上東京所有交通公司早在建設軌道時,都努力試圖參與沿線物業開發而使房地產與商鋪營收成為核心利潤來源,「提升沿線價值」早已是鐵路公司們的共識。但重新審視一直被認為「犄角旮旯」的空間利用,則是近幾年才開始的,賦予那些空間多種功能,從而聚集更多年輕人,顯然是為沿線資產投入的活力因子,進而逐步催化區域的整體價值。
02珍珠啤酒廠——自給自足、土地混合利用的「小村莊」
1985年,聖安東尼奧河畔有著118年釀造歷史的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珍珠啤酒廠關門,2002年啟動了一輪再利用41萬平米存量歷史建築、改造10餘公頃棕地的計劃。重建項目獲得2017-2018年美國城市土地協會(ULI)全球卓越獎。
這個極具典型意義的廠區改造項目,因其區位相對偏遠,加之功能高密度混合,形成自給自足、土地混合利用的「村莊」實屬難得。如今的啤酒廠,儼然已成了一個熱鬧的小社會,新居民、非營利組織和當地企業,共同孵化了這樣一個有機社區。
圖15-16:原有廠區
圖17:pearl區現有的功能分布
如今超過2.7萬平米的存量建築被重新劃定用途,為活化社區引入的教育機構,包括美國烹飪學院等,成為了區域新文化的發動機,可以說「吃貨」對美食的「赤誠之心」改變了珍珠啤酒廠的發展進程。
美國珍珠烹飪學院是本土僅有的三個校區之一,自2008開業以來已有超過1000名廚師從這裡畢業,其中許多人選擇留在Pearl的18家餐廳工作。美食令很多人慕名前來,但整個區域並沒有街道形成隔閡,人們可以自由的到處集會,處處是公園和廣場比比皆是,這樣的規劃使得社區變得活力非凡。著名的聖安東尼奧河濱步道本已是遊客的聖地,改造中將啤酒廠所在區域作為步道延伸的重點,如今成為了當地的文化活動中心。
圖18:街道、廣場、公園,集會的公共場所比比皆是
圖19:聖安東尼奧濱河步道
在烹飪學院、主樓builiding、廣場、劇場等陸續登場後,吸引了大量新居民入住,加上EMMA酒店、精品公寓等優質品牌的陸續進入,逐步形成了如今活力無限的新社區。
圖20:2015年由酒窖改建的EMMA酒店開業
參考pearl區的改造,我們注意到總體規劃中有大量的「留白」空間,這種留白是一種想像空間,在區域更新中更是一種具有無限可能的改造軟實力。正如下北澤以及大量鐵路改造項目中表現的一樣,一東一西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穿街走巷之中需要有一些空間令人們聚集,有了類似的「人群集會空間」,碰撞出來的火花才能打破舊有的、固化的體系,創造出新的生態。
城市更新改變的不僅僅是當下的街區形態,更多的是要考慮未來這裡會有什麼樣的人,應該有什麼樣的人,這些人來了以後城市將是怎樣的面貌……
信息來源:孚園
編輯整理:源創匯品牌運營中心
免責聲明:本平臺所發布部分內容系網絡轉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