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應防止慣性思維

2020-12-12 網易新聞

(原標題:供給側改革應防止慣性思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融發展與改革為一體,既體現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的要求,又同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相銜接。鑑於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已經發生變化,當下尤其需要注意並重點防範的一個問題,就是運用慣性思維面對新形勢,複製習慣做法處理新問題,比如補短板。決不能簡單採取「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方法,而應認識到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此消彼長是產業結構的規律性變化。全面深化改革不同於單純的經濟體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於需求管理與調節。

(高培勇/文據2017年9月4日《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供給側改革應防止慣性思維)

本文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含義
    經濟增長仍然處於下降的慣性之中,利用這個機會繼續搞好結構調整乃是合理的選擇。中國經濟,在危機之初採取「4萬億元」強刺激政策之後,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同時借鑑了美國供給側經濟政策的做法,迅速轉變了宏觀經濟調整政策的方向,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控路徑,做到了經濟總量目標與結構調整目標有機結合、短期目標和中長目標的有機結合,走上了一條適應「新常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需求側改革」的提出令人側目自2015年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和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的具體目標,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制度供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中。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
  • 高校「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要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必須解決好「供給側」問題,要在教學實踐中調整供給結構和要素配置,實現供給側的轉型升級,「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人才培養的供給端進行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的改革,包括:德育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體系的重構和教師自身品德修養五個層面。
  •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摘要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引發大家熱議。
  • 回顧與展望——供給側改革的正負效應
    摘要:華融證券伍戈等認為,供給側改革已經取得進展,產能利用率止跌回升,房地產庫存水平降至2012年左右水平。但改革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集中度提升可能形成壟斷。未來建議回歸供給側改革的本源,提高供給制度的質量和效率。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改革看成西方供給學派翻版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原標題: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正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做好新一年經濟工作?
  • 賈康:中國的供給側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
    編者按: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近年來中國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在研究中國經濟問題時,總有些人習慣於從西方經濟理論中尋找依據。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內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認為政府未來的政策重心應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並將擴大內需作為主基調。我認為,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擴大內需,但擴大內需絕不能動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清醒地認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大內需,而且是積極的擴大內需。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被壓抑。
  • 五分鐘讀懂供給側改革的方方面面(雙語)
    從2015年底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一詞不斷被各大媒體重複,那麼到底什麼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為何如此重要?推進供給側改革要注意哪些問題?就這些話題,周報君特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撰文。雙語摘編如下:
  • 馮俏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
    和訊網消息 7月15日,新供給2017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聚焦「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主辦,長江養老保險承辦,和訊網作為特邀媒體全程直播。
  • 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問題
    我國農業供給側多重矛盾積累,嚴重削弱了農業市場競爭力,影響了農業發展可持續性,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沒有出路。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全產業鏈條的變革,既包括農產品生產,也包括農產品加工、儲運和營銷。供給側是相對的,相對農產品加工業,種養業是供給側,但相對於農產品消費終端需求,種養加銷都是供給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優化農產品生產,還要優化農產品加工、儲運和流通,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品相、品牌,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需求。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學的創新性貢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當前,穩定經濟增長的重點是解決結構問題,解決結構問題必須從供給側發力,從供給側解決結構問題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
  • 吳敬璉:消除「翹翹板效應」,金融業應服務於供給側質量的提高
    當前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目標,一是穩住經濟增長,防止經濟失速;二是去槓桿、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兩個目標需要同時實現,但是二者之間又存在矛盾。去槓桿、防止系統性風險積累的同時,往往會出現經濟增長率下滑;而促進經濟增長率的穩定,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又會出現了槓桿率上升,風險積累。為何會出現上述這種「翹翹板效應」?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與途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不斷提高,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也在不斷升華。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打破了片面理解姓「社」姓「資」的思維模式,把市場經濟看作發展生產力的方法手段。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川算式」
    有經濟學家分析稱,四川的發展某種意義上就是中國經濟的縮影,四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項「加減乘除」,也在昭示著中國經濟動能轉換的新步伐。供給側實踐「加減運算」攀鋼集團攀長特煉鋼總廠的一處電爐旁,火熱的鋼花早已不見,工人在拆除爐體,這是四川做「減法」去產能的一個場面。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它通過使供給體系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從而使「發展」與「需要」相互聯通並且有效匹配。因此,在新時代,發展特別是作為社會發展基礎的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發生深刻變化,要求在發展中必須下大力氣解決供給側問題。
  • 大宗商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底以來,自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提出並執行後,國內商品和國際商品走勢出現嚴重分化,追蹤國內的南華商品指數最大上漲達到了77%, 而國際CRB指數上漲僅僅不到17%,其一直在底部整理,根本無法看出扭轉下跌轉入上行跡象。
  • 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對於高質量發展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意義問題,似已毋庸贅述。當務之急,則是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而盤點、梳理主要障礙並以務實有效舉措加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