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力量,是很強大的。
一句口頭禪,其實能夠反映出父母的情緒狀態、思想觀念,也能從中看出孩子未來的模樣。
把「快點」、「慢死了」當口頭禪的父母,通常比較焦慮、急躁,這樣催出來的孩子可能更加拖延、磨蹭;
總愛說「我還不是為你好」的父母,控制欲強,容易養出內心壓抑,負能量的孩子;
常對孩子說「你看看別人」的父母,要求高、對孩子的愛總是帶著條件,孩子多半不自信,膽小怯懦……
有些話,帶著否定、不信任、控制的意味,對孩子身心發展不利,不能總是掛在嘴邊。
一個從小被尊重被理解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尊重自己理解自己,有高自尊、高情商,更好地尊重和理解他人。
懂得共情的父母,也會和孩子建立起更優質的親子關係,讓教育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1、命令式
「趕緊先把作業給我完成」
在孩子聽來,這樣的表達意味著學習、做作業等其實是為父母做的,孩子只是一名僕人。
2、責備式
「你怎麼越大,越不懂事」
這樣空洞無用的責備除了使父母忽略孩子行為的真正原因外,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
3、警告式
「別跑,會摔跤的!」
對於一個正在嘗試探索新世界的孩子來說,有時候警告會起到相反的效果,甚至還會給孩子帶來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感。
4、欺騙式
「我只是逗你玩兒」
父母只是開玩笑,但是孩子卻會把這樣的答案當真,幼小的心靈就會在這種不經意的玩笑中受到傷害。
5、比較式
「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XX那樣呢?」
父母們,說這話之前先看看自己吧,自己哪裡又像比爾蓋茨,像李嘉誠,像愛因斯坦呢?
6、嘲諷式
「我剛才是怎麼跟你說的?」
很多時候父母只是一味地向孩子提要求,卻不知道,孩子其實不懂父母在要求什麼,既然不懂,溝通就是無效的。
父母應該多一些正面的口頭禪,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他成長地更好。
教育孩子,如果缺乏情感的連結,是很蒼白的,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淡漠、疏離。
坦尚尼亞的作家夏巴尼在散文《童年》中寫道:「孩子的憂患對成人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對孩子本身卻是了不起的大事呀。」
孩子再小,他的情緒和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不可忽視。
這就需要父母具備共情的能力,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感受,並幫助他表達出來。
對那個哭泣的孩子,父母應該告訴他「我理解,玩具壞了,你很難過」;
對被批評的孩子,也應當說:「我理解,被老師批評了,心理一定很不好受吧?」
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情緒,多聽聽他的心聲,再談規則和道理,這才是真正看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