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2020-12-11 三石閒書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出自諸葛亮給兒子的一封家書--《誡子書》。

他在家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他教兒子要以「靜」修身,以「儉」養德。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德的修養要減少欲望,這就是「儉以養德」的意思。能「儉」,少欲望,才能淡泊,才能寧靜,才有遠大的志向。寧靜,才能求學,不學成不了才,志向是才學的根基。

不能驕傲自滿,主觀性太強,學問就不能研精。為人做事不要喜歡佔便宜,走捷徑,否則就會行險僥倖,這是人容易犯的毛病,也會容易失去理性。隨著時間與年齡的變化,很多時候思想也會發生轉變。

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年時,不懂求學的重要與道理,等到中年後悔而「悲守窮廬」,已經沒有法子了。這篇《誡子書》,如同諸葛亮做人的風格一樣,短短數言,簡單明了,

相關焦點

  •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一句千古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位萬表丞相:「三顧頻繁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
  • 寧靜齋: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它緣於諸葛亮的「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與「曲水荷香」相鄰的東北側的遺基是「寧靜齋」的遺址。原建築為前齋後樓,迴廊環繞,院中有池的方正小院落。前齋匾額為「寧靜」,是乾隆所題;後樓匾額是「清敞」,為康熙所題。「寧靜」二字是取自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名言。
  • 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感悟隨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這困惑就是——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因為要想幹大事業,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明確的目標;要想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就必須殫精竭慮,心無旁騖。
  • 【人生感悟】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作者 | 思夢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心性寧靜淡泊,雖遭遇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汙水,但仍能意氣風發。李白的心性也寧靜淡泊,在遭人誹謗後,被唐玄宗李隆基賜金放還。他雖有昭昭若星之德,與日月同輝之才,卻終歸化為烏有。但他仍能虛懷若谷,花間一壺酒,輕微一開口,便是半個盛唐:「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若非心靜到極致,怎得如此佳句妙境。
  • 深度好文:淡泊身外之物,方能萬般自在!
    拋卻心中的「妄念」,才能夠使我們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進入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神」是身體健康與生命的根本,「神」若散,身體就會受到影響,而淡泊寧靜正是「守神」、「養神」的一種方法。《老子》云:曠兮其若谷。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真的做到了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小我就把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之後看了很多三國題材的電視劇和書籍,越發覺得此人沽名釣譽,言過其實。從諸葛亮隱居說起。作為隱居之人,竟以管仲樂毅自比,這是隱居該有的態度嗎?實在可笑。諸葛亮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微、龐德公、黃承彥等人都有結交,還娶了黃承彥的醜女為妻,說他不是故意和黃承彥攀親戚,至少我不信服。
  • 平常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平常心不單是一種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隨著坎坷、困境,因而要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態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捨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
  • 詩佛王維寧靜致遠,詩畫相融得天獨厚,為唐詩開拓山水風光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寧靜致遠,淡泊名利,這位奇才為唐詩增添了山水之樂,禪意悠揚,後世更將他奉為詩佛。長安城破,他作為大唐臣子本該以死明志,拒不受降,可看叛軍的殘暴無情,若他為了名節一死,家中老小必然會被殺害,他們實在沒有必要為了自己一世清明命喪黃泉。
  • 真正淡泊的人,才會坦誠地面對自己、面對世界,坦誠地面對人生
    淡泊,作為一種人生態度,表現了一種超脫,是一種人生境界。所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深刻地表現了豁達與超脫————不為眼前功名利祿而勞神,寧靜從容,以靜養心,才能漸進人生更深遠的境界。淡泊,是一種寵辱不驚的淡然與豁達,一種屢經世事變遷後的成熟與從容,一種大徹大悟的寧靜心態。真正淡泊的人,才會坦誠地面對自己、面對世界,坦誠地面對人生、面對感情。真正學會淡泊的人才會做到「任天空雲捲雲舒,看庭前花開花落」,而永遠保持一個真實的自我。
  • 乾元玉雕:清雅淡泊——玉雕中的竹子
    歌頌竹「寧靜致遠,淡泊幽深」清雅秉性。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其《養竹記》中,將竹比作「賢人君子」,高度讚美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品格和情操。在眾多玉器雕刻的作品中,竹子的寓意更為多元、深刻。
  • 高考作文素材:淡泊名利
    從44歲至85歲逝世,他一直過著淡泊的隱居生活。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當代大學者錢鍾書,終生淡泊名利,甘於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採訪,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衝破錢鍾書的防線,最後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鍾書先生堅決不接受採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 讀書養才氣,勤奮養運氣,寬厚養大氣,淡泊養志氣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演義》第37回中,諸葛草廬中門聯為:澹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欲望糾纏。人的心,也容易成為欲望的俘虜。所謂,心是平原走馬,易放難收。還有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猿和馬,都是活動訊速,難於控制的動物,古人將他們對比我們的心,可謂寓意深遠。
  • 淡泊,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的認可,是一種天人合一之後的物我兩忘
    古人云: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然而要想真正做到淡泊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人生如花草樹木,枯榮無常,生命如流星般短暫,歲月如刀劍般無情。風霜雨雪天經地義,喜怒哀樂人之常情。自己的道路自己走,自己的日子自己過,自己的生命還要自己來珍重。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都是一個奇蹟。每一天也都不一樣,都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