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出自諸葛亮給兒子的一封家書--《誡子書》。
他在家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他教兒子要以「靜」修身,以「儉」養德。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道德的修養要減少欲望,這就是「儉以養德」的意思。能「儉」,少欲望,才能淡泊,才能寧靜,才有遠大的志向。寧靜,才能求學,不學成不了才,志向是才學的根基。
不能驕傲自滿,主觀性太強,學問就不能研精。為人做事不要喜歡佔便宜,走捷徑,否則就會行險僥倖,這是人容易犯的毛病,也會容易失去理性。隨著時間與年齡的變化,很多時候思想也會發生轉變。
俗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年時,不懂求學的重要與道理,等到中年後悔而「悲守窮廬」,已經沒有法子了。這篇《誡子書》,如同諸葛亮做人的風格一樣,短短數言,簡單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