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齋: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2020-12-13 細節改變人生

寧靜齋,是承德避暑山莊旅遊景點之一,是清朝皇帝讀書的處所。寧靜齋位於山莊千尺雪後,依山構齋三間,為清帝讀書之所。此處環境極佳,清山遠映,水繞階前,幽靜悅人。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十景,主要在於言志。它緣於諸葛亮的「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與「曲水荷香」相鄰的東北側的遺基是「寧靜齋」的遺址。原建築為前齋後樓,迴廊環繞,院中有池的方正小院落。前齋匾額為「寧靜」,是乾隆所題;後樓匾額是「清敞」,為康熙所題。「寧靜」二字是取自諸葛亮《誡子書》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名言。乾隆把此處命名為「寧靜齋」,表達了他要像祖父康熙那樣具有淡泊敬誠、寧靜致遠的情操和抱負。「清敞」的意思是指此處面對的景物和周圍的環境清雅、敞亮。

乾隆很欽佩諸葛亮,他在題此景的詩中寫道「妙契神詮參不盡,我侯豈獨幹時材?」詩意是「對神妙的道理的參悟是沒有盡頭的,(諸葛武侯作為曠代的智者,他留下的精神財富是有永恆價值的),難道他的才略僅適合於當時麼?」

此景清靜幽雅,當年是清帝讀書靜養之所。

相關焦點

  •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1淡泊以明志諸葛亮先生54歲時在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裡寫下這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說得就是,一個人如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老子》也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 乾隆皇帝的致遠齋,就藏在北京香山公園
    圖文/寶鼎茶閒北京香山公園裡的致遠齋,曾是清朝乾隆皇帝在香山理政的重要場所。其名取自「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香山東門入園,過勤政殿前月牙湖右行,約行五十,有一組古建築群,即致遠齋。整座建築由致遠齋、韻琴齋、聽雪軒三部分組成。始建於乾隆26年的致遠齋,1860年慘遭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焚毀,成為殘垣斷壁。2015年8月致遠齋恢復歷史原貌,對遊客開放。
  • 線上遊香山——致遠齋
    致遠齋致遠齋建於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位於勤政殿西北側,由致遠齋、韻琴齋、聽雪軒組成,是乾隆皇帝諮政理事的地方。原建築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2015年完成復建並對外開放。主體建築致遠齋面闊五間,為一殿兩卷式硬山建築。乾隆皇帝借用諸葛亮《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將此日常辦公的場所,取名為致遠齋。寓意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志向與內聖外王的追求。致遠齋內金柱懸掛楹聯:「靜宜園中諮政處 駐茲清曉所必臨;致遠詎為玩山景九州四海在一心。」
  • 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感悟隨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這困惑就是——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因為要想幹大事業,必須有遠大的理想、明確的目標;要想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就必須殫精竭慮,心無旁騖。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誡子書》教學設計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寄語2019本科新生:堅守寧靜,方能致遠!
    所以,在今天的開學典禮上,也是在你們進入大學的第一堂課上,我送同學們八個字:堅守寧靜、方能致遠。希望你們堅守回歸本真的初心、潛心問道的定力、至善至美的情懷,在厚德博學之路上明志致遠、在追求卓越之路上行穩致遠、在至善至美之路上任重致遠,成為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理工大人。寧靜是回歸本真的初心,只有堅守寧靜,方能在厚德博學之路上明志致遠。
  • 2020年優秀高考作文範文:寧靜以致遠一
    是寧靜,我深信。此刻,我毅然決定去追尋那片屬於我的寧靜。  然而,喧囂仿佛成了一道無形的坎,阻撓著我的前行。任憑我如何為之粉身碎骨,結局依舊——被它一點兒,一點兒地侵蝕於汙穢之中。  在單薄的青春裡,我遍體鱗傷。驀地,憶起那早已看透紅塵的大作家於丹。她面隊媒體的追捧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令我震撼。「媒體,實質是一部放大鏡,裡頭充斥著無盡的喧囂。
  • 【人生感悟】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作者 | 思夢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能使人大腦理智清醒;寧靜,能使人心胸寬厚豁達;寧靜,能使人思維有條不紊;寧靜,能使人眼光高瞻遠矚。
  • 望廬書法隸書新作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後諸葛亮在他的《誡子書》中也有引用。淡泊,指對名利的淡泊,也就是不追求名利;明,表明;志,志向。寧靜,指心態安靜平和,不被世事所困擾;致,導致,使其達到的意思;遠,深遠和高遠。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統編本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誡子書》公開課教學實錄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師:這次和上一次讀的有區別嗎?生1:有節奏有韻律了。生2:感覺在勸勉。
  • 寧靜而致遠——素描裡昂
    寧靜而致遠——素描裡昂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22日  裡昂,一個被歷史沉澱下來的城市,底氣十足卻不張揚,生機勃勃卻不喧譁,所以要給這幅裡昂素描加個標題——寧靜而致遠。2004年3月於裡昂  季懿瑾,女,1977年11月生於上海。1998年畢業於上海大學國際商學院,後從事於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工作,於2002年自費留學法國,現就讀於裡昂二大政法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愛好:繪畫、文學、爵士樂、到處亂走。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縱然世間有很多痛苦和煩惱,但也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真的做到了嗎?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從小我就把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之後看了很多三國題材的電視劇和書籍,越發覺得此人沽名釣譽,言過其實。從諸葛亮隱居說起。作為隱居之人,竟以管仲樂毅自比,這是隱居該有的態度嗎?實在可笑。諸葛亮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微、龐德公、黃承彥等人都有結交,還娶了黃承彥的醜女為妻,說他不是故意和黃承彥攀親戚,至少我不信服。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才能致遠
    這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段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意就是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每當讀到這經典之句,都會給人以啟迪和鼓舞。
  • 寧靜讀書以致遠
    現在,靜下心來,掌握讀書方法,認真領會閱讀先賢的著作,在這個攪擾的時代造一方精神的淨土,守穩初心,寧靜致遠。    當拿起書本的時候,我們腦海中其實已經在思考為什麼要讀書。
  • 平常心——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平常心不單是一種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人的一生中,必然伴隨著坎坷、困境,因而要學會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而且,平和的心態能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捨去浮躁和虛華,以一顆平常心直面人生,人生就會變得更加平靜和淡定。
  • 【高考作文】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寧靜無以致遠,偉人正是懂得尋找寧靜才能夠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睞內心安寧之人。  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濤聲依舊。」因而真正的寧靜是內心的平和,這與「大隱隱於市」是一樣的道理。只要內心寧靜便能於車馬喧囂的繁華都市有一個寧靜之所。  前段時間,於丹北大被嗆一事鬧得沸沸揚揚。
  • 《寧靜無價》:寧靜是尋求自我本真的過程
    自2009年問世以來,《寧靜無價:英美自然文學散論》(以下簡稱《寧靜無價》)受到業界和普通讀者的歡迎。作者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然文學的深切理解,講述了十幾位英美自然文學家如何與大自然相擁生活,如何從大自然中獲得滋養,如何把在自然中得到的感悟轉化為精神的升華。如今《寧靜無價》再版,也引發了筆者關於寧靜的再一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