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而致遠——素描裡昂
www.zjol.com.cn 2005年04月22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留學在法國,有閒有錢有心情的時候當然少不了要到處亂走。所謂遊學與留學相得益彰也。喜歡巴黎的神採奕奕,歷史與時尚在那裡聚合;喜歡普羅旺斯漫山遍野的薰衣草,還有順道去阿爾(Arles)看凡高的住過的屋子;喜歡阿維尼翁(Avignon)的熱情和滿街五彩繽紛的百頁窗,還有站在那座著名的斷橋上唱那首著名的『斷橋之歌』(Le pond d』Avignon)。
不過,卻偏愛裡昂,因為這是我現在生活的城市,也許還要生活許久的地方。
如果要給裡昂畫張素描,先得畫上兩道慈祥的笑容∶羅納河和索恩河。它們猶如兩條蛟龍穿城而過,又在西南面匯合直向馬賽而去,正好將裡昂的商業中心(Place de Terreaux,Place de Bellecour,L』opéra)圍出了半島(La presqu』?le)。它們又是那樣悠悠然地流淌過千年,見證著裡昂2000年來從容不迫的步伐:從高盧首都,到宗教中心,到18世紀中期的歐洲絲綢中心,直到19世紀成為著名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
再要在索恩河的右岸添上一堵講述歷史的牆,每層樓的陽臺上都站滿了裡昂人引以為傲的「自家人」,瞧,二樓的主人是發明攝影機的路易和奧古斯特兄弟,樓上則是《小王子》的和他的作者父親,還有許多我們熟悉與不熟悉的面孔,這就是裡昂最有意思的一幅壁畫作品(Fresque des Lyonnais)。
然後,我要把筆墨著重於裡昂老城區(Vieux Lyon),畫它那張文藝復興的柔美的臉。老裡昂(還是喜歡這個親切的稱呼)坐落在索恩河左岸,富爾維耶爾山下,始建於中世紀,是裡昂最古老的城區,尤以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而聞名,已經被聯合教科文組織收入了世界文化遺產之列。陽光燦爛的日子去那裡散步是最合適不過了,就好像走進了一張明信片,漫步在那些鋪滿石子的羊腸小路上,逛逛那些把老裡昂妝點得生氣勃勃各有風情的小店鋪,逛累了,就找個露天咖啡座歇歇腳,靜靜地感受文藝復興的浪潮過後留在這裡安詳和優雅。
既然裡昂曾是著名的宗教中心,老裡昂裡當然也少不了教堂。聖喬治和聖保羅兩座教堂分別坐落於老裡昂的南北方,中間則是聖約翰大教堂,在這個建於12世紀末的哥德式大教堂裡除了那些氣宇軒揚的羅馬立柱,還有一口14世紀的天文鐘依然在每天中午到下午3點準點報時。
接著,就可以乘纜索鐵道(Funiculaire)上富爾維耶爾山了,乘左線可以去往古羅馬劇場(Roman theatre),這個建於高盧時代的露天大劇場可以容納近萬名的觀眾,現在每年夏天都會在那裡舉行露天音樂會;乘右線可以去往山頂,登高而望遠,整個裡昂城就盡收眼底了。山上有一個富爾維耶爾聖母大教堂(Basilique Notre Dame de Fourvière),內部富麗堂皇的裝飾和那些講述聖經故事的馬塞克花窗,讓人想起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大教堂。
裡昂的素描還沒有畫完,因為點睛之筆要留給「Traboule」和「Bouchons」。
「Traboule」可以說是裡昂的專用名詞,意思是在裡昂特有的胡同和小巷,只是它們是穿梭在公寓與公寓之間,連接著公寓的中心庭院。據說這些總長約50公裡的「秘密通道」從羅馬時代就開始建造了,今天在老裡昂還可以找到不少它們的蹤跡,但大部分是19世紀的時候裡昂的絲綢工人為了在天氣惡劣的時候安全運輸絲綢而建造的,遍布於庫湖絲(Croix Rousse)。而「Bouchons」是指那些供應裡昂菜的質樸的家庭式小餐館。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所以走過路過,美味佳餚可一定不能錯過。
最後要給素描打點光線。那就是每年12月8日的裡昂光明節(Le fête de la lumière)。傳說一百五十年前裡昂有一次大水災,幾乎讓全城有了滅頂之災,後來大家就一起點起蠟燭來祈禱,就有聖母來解救了大家,所以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窗臺點起蠟燭來感謝聖母的恩德。那樣的燭光會把我們每個人的臉龐都映襯的很慈祥。
這就是,巴黎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擁擠而惡臭的地鐵,到處被胡亂塗鴉的牆。裡昂,一個被歷史沉澱下來的城市,底氣十足卻不張揚,生機勃勃卻不喧譁,所以要給這幅裡昂素描加個標題——寧靜而致遠。2004年3月於裡昂
季懿瑾,女,1977年11月生於上海。1998年畢業於上海大學國際商學院,後從事於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工作,於2002年自費留學法國,現就讀於裡昂二大政法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愛好:繪畫、文學、爵士樂、到處亂走。「法蘭西論壇·裡昂之坐看雲起」版主。
來源: 作者:季懿瑾 編輯:徐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