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誡子書》教學設計
烏魯木齊市第七中學 金琳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誦讀課文,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能準確翻譯課文。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誦讀課文,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能準確翻譯課文。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深刻的學習和做人之道以及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教學難點: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遊《書憤》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 《八陣圖》
同學們,知道這些名言警句說的是誰嗎?同學們對得很對,他就是諸葛亮。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誡子書》,看看這篇文章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二.解題:《誡子書》的「誡」是告誡、勸勉的意思,「書」在古代是信的意思,這是一封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信。
三.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避漢末之亂,大約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15歲時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遷居豫章,後輾轉至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故號臥龍先生。他品格高潔、才學淵博,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他對蜀漢的貢獻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四.學習目標:
(一)一讀:正字音。(注意加粗字的讀音。)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yín )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lú),將復何及!
(二)二讀讀美:讀節奏。(注意句子間的停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三)三讀:疏文意。
四人一組合作,結合投影所出示的知識以及課下注釋,理解字詞,疏通文意。掌握積累重點文言詞彙。
識文詞: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修養身心。 以:用
與:跟隨。 遂:於是,就。
窮廬:窮困的屋舍(窮家破舍)。
【達標檢測】:知文句。
1.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內心不恬淡就無法明確志向,不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2.淫慢則不能勵精, 險躁則不能冶性。
(譯文) 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不立下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
(四)背景簡介
諸葛亮在政治、軍事上計謀超群,對後代的教育問題也十分重視。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中的前夕,還寫信給諸葛瑾:「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同時寫下了流傳百世的《誡子書》。他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勵精治性,珍惜光陰,務求「接世」。30年後,鄧艾率魏軍攻蜀,兵至綿竹,諸葛瞻拒不接受鄧艾的高官誘降,英勇戰死,時年37歲。其子諸葛尚一同戰死,時年16歲。 《誡子書》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的做人準則,堪稱教子的千古範文。文中關於道德、修養、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響著近二千年來諸葛家後裔的持續發展和我國有志青年積極進取。
(五)四讀:知內容。
他在臨終前給八歲的兒子寫了一封家書,與其說是家書,不如說是遺書。諸葛亮寫此信的意思是告訴兒子以後的路要靠自己走。這就是它的寫作背景。秋風五丈原,54歲的諸葛亮知自己時日不多,所以寫了這封家書告訴他兒子以後如何為人做事。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
1.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個字,諸葛亮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如何才能做到修身養性?其實諸葛亮是告誡他的兒子只要記住一個字。你們認為文章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補充資料:《禮記》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修身十分重要。一個人如果能修身養性,就可以把家、國、天下管好。
圍繞「靜」字展開。
2. 文中表達「靜」的句子有哪些?請在文中找出。
明確:「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
「寧靜」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環境的寧靜,一種是心裡的寧靜。有些同學很安靜,但思想多動的,這也不算寧靜。舉例:毛澤東鬧市讀書以追求心裡寧靜來實現遠大目標;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是心裡的寧靜。所以他們都能達到他們所要的目標。
(1)我們的「靜」還可以是「夫學須靜也」。「靜」和學習有何關係?
明確:只有安靜了才能好好讀書,學習的前提需要靜。學習以後能成學,廣才。
這也是作者要求兒子做到「靜」的原因。
(2)除了有「靜」的句子,我們能否找出沒「靜」字卻也說「靜」的句子呢?
明確:「非淡泊無以明志」中的「淡泊」也和「靜」有關,因為注釋說「內心恬淡,不追逐名利」,一個人只有內心寧靜了才能內心恬淡、不追逐名利,才能寧靜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所以,「淡泊」也是「靜」的境界。
補充資料:諸葛亮給兒子寫遺書時,給劉禪也寫了一封書,其中就有:「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他沒有說:你要多給我東西,因為我兒子只有八歲。而是說: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這意味著他的家人要去養蠶,自給自足。所以說諸葛亮的一輩子包括他的子孫後代都是淡泊名利的。只有這樣的淡泊名利,才能立下志向,才能達到人生的一種境界,成就自己的偉大事業。所以他本身就是「淡泊」的最好典範。
(3)「險躁」和「靜」什麼關係?
明確:反義詞。
(4)一個能靜下心的人和一個浮躁的人,對待生活和學習的態度有何不同?結局又如何?
明確:悲守窮廬。
(5)為何悲守窮廬?
明確:因為他把時間浪費了。一個靜心的人是不會浪費時間。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稱作「惜時」。諸葛亮在文中告訴兒子,如果你不惜時,不寧靜,很浮躁,你的人生最後就是悲守窮廬。
3.諸葛亮告誡兒子,成才需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這幾個條件之間有什麼關係?
成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立志、學習、惜時。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道德。
(六)五讀:賞文筆 。
1.比較下面兩個句子的區別,讀一讀,說說那一組表達效果好,為什麼?
夫君子之行 。
君子之行。
明確:句首的發語詞「夫」給句子增添了音韻之美。
2. 比較下面兩個句子的區別,讀一讀,說說那一組表達效果好,為什麼?
夫學須靜也 。
才須學也。
明確:通過句末的「也」字體會文章的語氣。
「也」字大多置於句末表示說話人的語氣,有時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暫的停頓,用來提醒讀者注意下面要說到的內容。這些用法看起來平常,但運用恰當也能增添文章的音韻之美,表達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讀者的回味。
3.「雙重否定」的句式的妙用,表示肯定的語氣,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4.反義詞的妙用:人們常用反義詞構成對比映襯,從而使句子具有更為鮮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強的說服力。
明確:「靜以修身」、「 夫學須靜也」的「靜」和「險躁則不能治性。」的「險躁」是反義詞。「險躁」是內心浮躁,如果險躁了就不能治性。相反,如果寧靜了就可以治性。因此,我們也可以把「治性」歸到「靜」所達到的效果。諸葛亮在講「險躁」時還是在講「靜」。
5.對稱之美:
這篇文章多用對偶句,句式整齊美妙,節奏感強。有音韻之美,文字簡潔但卻富有深刻的哲理。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五.主旨歸納。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還要珍惜時間,殷殷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期望。
六.談感受,說啟發。
聯繫充滿誘惑的現實生活,談一談《誡子書》對我們當代中學生有何現實意義?
(請在文中找一句最適合你的句子,把它作為你的座右銘。例:我選擇_句,因為我收穫了_ _ _。)
七.共勉積累。
A.淡泊: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
心閒天地本來寬。 --陸 遊
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 軾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 白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 甫
c.惜時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滿江紅》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勸學》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諺語)
八.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歸納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3.把你學這課的所得寫一段200字的小短文。(可以是學習這篇文章收穫的啟示,也可以是語言品析的所得 。)
板書設計:
《誡子書》
諸葛亮
修身養性
︱
學習 -- 靜 -- 惜時
︱
立志
作者簡介:金琳
自治區王玉桂初中語文教學能手培養工作室成員
中語會「教育藝術杯」課堂教學大賽二等獎獲得者
烏魯木齊市第七中學語文教師
語文因詩意而多彩,我因語文而美麗!
實實在在教語文
實實在在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