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誡子書》教學設計

2021-02-13 王玉桂初中語文工作室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誡子書》教學設計

     烏魯木齊市第七中學  金琳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誦讀課文,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能準確翻譯課文。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誦讀課文,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能準確翻譯課文。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深刻的學習和做人之道以及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教學難點: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遊《書憤》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 《八陣圖》

     同學們,知道這些名言警句說的是誰嗎?同學們對得很對,他就是諸葛亮。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誡子書》,看看這篇文章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二.解題:《誡子書》的「誡」是告誡、勸勉的意思,「書」在古代是信的意思,這是一封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信。

     三.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避漢末之亂,大約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15歲時隨叔父諸葛玄由山東遷居豫章,後輾轉至荊州,隱居於南陽隆中,故號臥龍先生。他品格高潔、才學淵博,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他對蜀漢的貢獻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四.學習目標:

     (一)一讀:正字音。(注意加粗字的讀音。)

     夫(fú)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yín )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lú),將復何及!

     (二)二讀讀美:讀節奏。(注意句子間的停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三)三讀:疏文意。

     四人一組合作,結合投影所出示的知識以及課下注釋,理解字詞,疏通文意。掌握積累重點文言詞彙。

     識文詞: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修養身心。        以:用    

      與:跟隨。             遂:於是,就。  

      窮廬:窮困的屋舍(窮家破舍)。 

    【達標檢測】:知文句。

     1.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文)內心不恬淡就無法明確志向,不寧靜專一就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2.淫慢則不能勵精, 險躁則不能冶性。

     (譯文) 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文)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不立下志向就無法學有所成。

    (四)背景簡介

     諸葛亮在政治、軍事上計謀超群,對後代的教育問題也十分重視。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中的前夕,還寫信給諸葛瑾:「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同時寫下了流傳百世的《誡子書》。他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勵精治性,珍惜光陰,務求「接世」。30年後,鄧艾率魏軍攻蜀,兵至綿竹,諸葛瞻拒不接受鄧艾的高官誘降,英勇戰死,時年37歲。其子諸葛尚一同戰死,時年16歲。 《誡子書》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的做人準則,堪稱教子的千古範文。文中關於道德、修養、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響著近二千年來諸葛家後裔的持續發展和我國有志青年積極進取。

    (五)四讀:知內容。 

     他在臨終前給八歲的兒子寫了一封家書,與其說是家書,不如說是遺書。諸葛亮寫此信的意思是告訴兒子以後的路要靠自己走。這就是它的寫作背景。秋風五丈原,54歲的諸葛亮知自己時日不多,所以寫了這封家書告訴他兒子以後如何為人做事。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

     1.這篇文章只有八十多個字,諸葛亮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如何才能做到修身養性?其實諸葛亮是告誡他的兒子只要記住一個字。你們認為文章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補充資料:《禮記》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修身十分重要。一個人如果能修身養性,就可以把家、國、天下管好。

     圍繞「靜」字展開。

     2. 文中表達「靜」的句子有哪些?請在文中找出。

     明確:「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

     「寧靜」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環境的寧靜,一種是心裡的寧靜。有些同學很安靜,但思想多動的,這也不算寧靜。舉例:毛澤東鬧市讀書以追求心裡寧靜來實現遠大目標;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是心裡的寧靜。所以他們都能達到他們所要的目標。

    (1)我們的「靜」還可以是「夫學須靜也」。「靜」和學習有何關係?

明確:只有安靜了才能好好讀書,學習的前提需要靜。學習以後能成學,廣才。

     這也是作者要求兒子做到「靜」的原因。

     (2)除了有「靜」的句子,我們能否找出沒「靜」字卻也說「靜」的句子呢?

明確:「非淡泊無以明志」中的「淡泊」也和「靜」有關,因為注釋說「內心恬淡,不追逐名利」,一個人只有內心寧靜了才能內心恬淡、不追逐名利,才能寧靜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所以,「淡泊」也是「靜」的境界。

     補充資料:諸葛亮給兒子寫遺書時,給劉禪也寫了一封書,其中就有:「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他沒有說:你要多給我東西,因為我兒子只有八歲。而是說: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這意味著他的家人要去養蠶,自給自足。所以說諸葛亮的一輩子包括他的子孫後代都是淡泊名利的。只有這樣的淡泊名利,才能立下志向,才能達到人生的一種境界,成就自己的偉大事業。所以他本身就是「淡泊」的最好典範。

     (3)「險躁」和「靜」什麼關係?

     明確:反義詞。

     (4)一個能靜下心的人和一個浮躁的人,對待生活和學習的態度有何不同?結局又如何?

明確:悲守窮廬。

     (5)為何悲守窮廬?

     明確:因為他把時間浪費了。一個靜心的人是不會浪費時間。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稱作「惜時」。諸葛亮在文中告訴兒子,如果你不惜時,不寧靜,很浮躁,你的人生最後就是悲守窮廬。

     3.諸葛亮告誡兒子,成才需要具備的條件是什麼?這幾個條件之間有什麼關係?

     成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立志、學習、惜時。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道德。

     (六)五讀:賞文筆 。

     1.比較下面兩個句子的區別,讀一讀,說說那一組表達效果好,為什麼?

夫君子之行 。

     君子之行。

     明確:句首的發語詞「夫」給句子增添了音韻之美。

     2. 比較下面兩個句子的區別,讀一讀,說說那一組表達效果好,為什麼?

夫學須靜也 。

才須學也。

     明確:通過句末的「也」字體會文章的語氣。

     「也」字大多置於句末表示說話人的語氣,有時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暫的停頓,用來提醒讀者注意下面要說到的內容。這些用法看起來平常,但運用恰當也能增添文章的音韻之美,表達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讀者的回味。

     3.「雙重否定」的句式的妙用,表示肯定的語氣,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4.反義詞的妙用:人們常用反義詞構成對比映襯,從而使句子具有更為鮮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強的說服力。

明確:「靜以修身」、「 夫學須靜也」的「靜」和「險躁則不能治性。」的「險躁」是反義詞。「險躁」是內心浮躁,如果險躁了就不能治性。相反,如果寧靜了就可以治性。因此,我們也可以把「治性」歸到「靜」所達到的效果。諸葛亮在講「險躁」時還是在講「靜」。

     5.對稱之美: 

     這篇文章多用對偶句,句式整齊美妙,節奏感強。有音韻之美,文字簡潔但卻富有深刻的哲理。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五.主旨歸納。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還要珍惜時間,殷殷教誨中蘊含著深切的期望。

     六.談感受,說啟發。

     聯繫充滿誘惑的現實生活,談一談《誡子書》對我們當代中學生有何現實意義? 

(請在文中找一句最適合你的句子,把它作為你的座右銘。例:我選擇_句,因為我收穫了_ _ _。)

   七.共勉積累。

   A.淡泊: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 

  心閒天地本來寬。                --陸 遊 

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 軾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 白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 甫 

c.惜時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長歌行》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嶽飛《滿江紅》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勸學》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諺語)​

八.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歸納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3.把你學這課的所得寫一段200字的小短文。(可以是學習這篇文章收穫的啟示,也可以是語言品析的所得 。) 

板書設計:

《誡子書》

諸葛亮

 

 

修身養性

學習 --   靜 --   惜時

立志

 

作者簡介:金琳

自治區王玉桂初中語文教學能手培養工作室成員

中語會「教育藝術杯」課堂教學大賽二等獎獲得者

烏魯木齊市第七中學語文教師

語文因詩意而多彩,我因語文而美麗!

實實在在教語文

實實在在學語文

相關焦點

  • 望廬書法隸書新作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西漢初年劉安的《淮南子:主術訓》,後諸葛亮在他的《誡子書》中也有引用。淡泊,指對名利的淡泊,也就是不追求名利;明,表明;志,志向。寧靜,指心態安靜平和,不被世事所困擾;致,導致,使其達到的意思;遠,深遠和高遠。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統編本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誡子書》公開課教學實錄
    ,寧靜致遠——統編本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誡子書》公開課教學實錄  烏魯木齊市第七中學  金琳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誦讀課文,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能準確翻譯課文。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教學難點: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課時安排:一課時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縱然世間有很多痛苦和煩惱,但也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1淡泊以明志諸葛亮先生54歲時在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裡寫下這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說得就是,一個人如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老子》也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 諸葛亮的《誡子書》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
    《誡子書》第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重點強調的就是「修身學習」。據正史記載,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46歲時終於有了獨子諸葛瞻。中年得子,舐犢情深。但時光易逝,歲月無情。
  • 寧靜齋: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寧靜齋,是承德避暑山莊旅遊景點之一,是清朝皇帝讀書的處所。寧靜齋位於山莊千尺雪後,依山構齋三間,為清帝讀書之所。此處環境極佳,清山遠映,水繞階前,幽靜悅人。為「乾隆三十六景」第三十景,主要在於言志。它緣於諸葛亮的「澹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湖北文理學院遷建項目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總平面圖出爐
    襄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官網公示了湖北文理學院遷建項目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總平面圖。關於湖北文理學院新校區地上建築包括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體育館、校行政辦公用房、師生活動用房、會堂、學生宿舍、食堂、單身教師宿舍、後勤及附屬用房、研究生教學及生活用房、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生活用房、專職科研機構用房、學術交流中心、教學陳列用房、教師人才公寓等,配套建設水、電、氣、消防、照明、廣播、智慧校園等室外工程。
  • 跟著成語去打卡:淡泊明志
    特別是有「絕代奇書」之稱的《淮南子》誕生於此,「草木皆兵」「淡泊明志」的成語典故也在這裡產生。劉安在《淮南子·主術訓》中說道:「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諸葛亮在他的《誡子書》中加以引用,指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為何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感悟隨筆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諸葛亮《誡子書》節選過去,每讀這段話,都會有很多的困惑。現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的強化,往昔的困惑已煙消雲散,無影無蹤。在此,特將我往昔的困惑與朋友分享,期待藉此而點亮更多的心靈燈盞。
  • 《誡子書》導學案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熟讀成誦。2、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翻譯全文。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教學重點:1、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翻譯全文。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 《誡子書》教學設計
    《誡子書》教學設計文 / 唐娟【教學目標】【教學實施】一、直接導入引出人物諸葛亮及他的作品《誡子書》。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大家知道說的是誰嗎?(諸葛亮)你知道關於他的哪些故事?(學生自由回答)。很多同學是通過《三國演義》了解他的,讀了這本書的同學了不起。
  • 七年級上冊語文15課《誡子書》預習+教案+課件
    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本文需熟讀背誦。一、全文展示誡 子 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文言閱讀練習:《周公誡子》和諸葛亮《誡子書》
    (乙)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②,儉以養德,非淡泊③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④。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⑤則不能勵精⑥,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⑦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語文教學】七年級語文上冊《誡子書》教學設計以及資料包(一套全新、全面的教學資料)
  • 淡泊明志成大器
    淡泊明志成大器偃師高中2117班  馬浩男                    曾國藩說窮能養志氣,認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而如今我國扶貧攻堅已經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小康已初步實現,持此觀點是否適用?是否能跟上時代的潮流?答案是「精神指向仍不過時!」
  •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寄語2019本科新生:堅守寧靜,方能致遠!
    所以,在今天的開學典禮上,也是在你們進入大學的第一堂課上,我送同學們八個字:堅守寧靜、方能致遠。希望你們堅守回歸本真的初心、潛心問道的定力、至善至美的情懷,在厚德博學之路上明志致遠、在追求卓越之路上行穩致遠、在至善至美之路上任重致遠,成為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理工大人。寧靜是回歸本真的初心,只有堅守寧靜,方能在厚德博學之路上明志致遠。
  • 期末考試:《誡子書》中考彙編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非淡泊(澹泊)5無以明志6,非寧靜7無以致遠8。夫(fú)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9,非志無以成學。淫慢10則不能勵精11,險躁12則不能冶性13。  年與時馳14,意與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窮廬19,將復何及20!                                     —— 本文選自《諸葛亮集》。
  • 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誡子書》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誡子書》,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誡子書》   一、課題解析   誡:告誡、勸勉。子,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本文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寫給自己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誨中蘊含著無限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