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閱讀練習:《周公誡子》和諸葛亮《誡子書》

2020-12-14 學易大語文

更多語文知識!

(甲)周公誡子

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乙)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②,儉以養德,非淡泊③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④。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⑤則不能勵精⑥,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⑦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注】

①行:操行。

②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

③淡泊:清靜寡慾,沒有奢望。

④致遠:達到遠大的目標。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勵精:振奮精神。

⑦意:意志。⑧接世:合於世用,為社會所用。

【試題】

1.解釋下邊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 )非學無以廣才( )

悲守窮廬( ) 又相天子( )

2.解釋下邊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於天下亦不輕矣( ) 往矣,子勿以魯國驕士( )

夫君子之行( ) 險躁則不能冶性( )

3.這兩篇短文都是告誡子孫的文章,但中心內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誡兒子伯禽的中心內容是: ;乙文諸葛亮告誡兒子的中心內容是: 。

4.將下列句子譯為現代漢語。

①夫此六者,皆謙德也。

②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5.乙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做"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這兩句話是:

【參考答案】

(甲)周公誡子

1. 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擴展 屋子 輔佐

2. 在 因為 放在句首作發語詞,無實意 就

3.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 要立德、修身

4.(1)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

(2)(如果)年華隨著時間流失,意志隨著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裡,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5.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作者介紹】

  (甲)《周公誡子》選自《韓詩外傳》。

  韓嬰,約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西漢今文詩學"韓《詩》學"的開創者。燕(治今北京)人西漢文、景、武三帝時為官,文帝時任博士,景帝時官至常山太傅,後人又稱他韓太傅。韓嬰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學者,他講學授徒寫成很多著作,其中有《韓故》、《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說》等。韓嬰講授、注釋《內經》有許多獨到之處,世稱"韓詩",與轅固生的"齊詩"、申培的"魯詩"並稱"三家詩"。韓嬰還對《易經》很有研究,做過很多注釋,著有《周易傳韓氏三篇》,但未能流傳於世。

(乙)誡子書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

【補充注釋】

(甲)周公誡子

誡:告誡,警告勸誡.(多用於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號.

  驕:怠慢,輕視

  相:輔佐.

  於:在

  沐:沐浴

  德行:道德品行.

  寬裕:寬大,寬容.

  守:保持.

  恭:肅敬,謙遜有禮.

  榮:榮華顯貴.

  儉:行為約束而有節制,不放縱.

  尊盛:位高勢盛.

  卑:低下

  貴:地位顯要

  畏:敬畏膽怯.

  聰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聰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偽.

  哲:明智,聰明.

  博聞強記: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由:奉行,遵從.

  慎:謹慎,慎重.

  相(xiàng)【第四聲】:1.輔助.如:吉人天相.2.宰相.如:丞相.3.某些國家的官名,相當於中央政府的部長.4.舊時指幫助主人接待賓客的人.如:儐相.另讀(xiāng) 1.互相.如:相識.2.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如:好言相勸.3.姓.

  哺(bǔ):1.餵(不會取食的幼兒).如:哺育.2.咀嚼著的食物.如:吐哺.

  睿(ruì):看得深遠.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傳是個暴君. 他的暴政導致了夏的滅亡。

  紂(zhòu):1.後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傳是個暴君. 他的暴政導致了商朝的滅亡。

  歟(yú):古漢語助詞,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詞,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乙)諸葛亮《誡子書》

  夫(fú):句首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

  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名利。

  寧靜:這裡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廣才:增長才幹。

  淫(yín)慢:過度的享樂,慢:懈怠,懶惰。淫,過度

  險躁:冒險急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馳:消失、逝去。

  日:時間。

  遂:於是,就。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窮廬:破房子。

  將復何及:怎麼還來得及。

  才須學也:才:才幹

  意與歲去:意:意志

  儉以養德:以簡樸節約財務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格

  枯落:枯葉一樣飄零

  夫:大丈夫

【譯文】

(甲)周公誡子

周成王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後,你不要因為受封於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可是,我還(常常)洗一次頭髮,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髮,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接待賓客,還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聽說,用恭敬的態度來保有寬以待人的品行,就會得到榮耀;用節儉來保有廣大的土地,必定會有安定;用卑謙來保有顯赫的官職,這就是高貴;用警備之心來保有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淺陋來保有淵博,也是一種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貴為君王,之所以擁有天下,是因為遵從了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你)能不謙虛謹慎嗎?"

(乙)誡子書

君子的品行,以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以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慾就不能顯現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安穩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幹必須學習才能增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怠慢便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如果)年華隨著時間流失,意志隨著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裡,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評析】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鑑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周公誡子》和諸葛亮的《誡子書》可謂是兩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闡述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周公誡子》以"握髮吐哺"形容君王為國禮賢下士,殷切求才;以六種"謙才"強調謙虛謹慎是理天下、成大業的第一要素。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得出要重視人才的結論。

周公訓導兒子的第一句話就已經點明了其所要"誡"的中心內容,即"往矣,子其勿以魯國驕士。"下面的話都是針對這一句展開陳述的。且與末尾"可不慎歟"相呼應。由此我們可以做一個引申的理解,就是當你身居高位的時候,一定要親賢遠佞,知人用人,善於吸納、提拔人才,不能自高自大而輕視別人。

《周公誡子》中提到的六種"謙德",對現在仍有借鑑意義:一個人尊敬別人,寬以待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一個國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儉節約,這樣國家才會更發達,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個人身居要職,就仍要有一種謙虛的美德,不能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這才是真正的高貴;一個國家,科技發達,兵強馬壯,別國才不敢侵犯,自己就會立於不敗之地;一個人學識淵博,聰明睿智,但仍要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不可狂妄自滿,驕傲自大,這才叫真正的聰明。

諸葛亮《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誡子書》言近旨遠,含意雋永,是諸葛亮處世立身的智慧結晶。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優美的文辭、豐富的蘊含,更有諸葛亮志存高遠的精神境界和千年不滅的人格力量。從《誡子書》中,我們領悟到了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生命哲思,所有這些,對我們現在來說仍大有裨益,富有啟迪。

《誡子書》用語精煉,短短86字即把修身養性和治學為人之道講的清清楚楚,可謂言簡意賅、字字千金,充分體現了諸葛亮深厚的文學修養,也彰示了他處世的簡單謹慎。

相關焦點

  • 除了《誡子書》外,諸葛亮還有精彩的《誡外甥書》,開頭就是成語
    不過除了《出師表》以外,諸葛亮教育思想還是很值得今天的我們研究和學習的。他的教育思想以《誡子書》最為出名。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 【今日薦讀】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拼音版,快一起誦讀吧!
    《誡子書》、《誡外甥書》便是其為兒子與外甥寫的家書,裡面蘊含著深刻的至理名言和人生道理,然而可惜這兩本家書並未太廣為流傳,在此國學同修匯特別編輯出來以饗讀者,並與君共勉!>子(zǐ)之(zhī)行(xínɡ
  • 與《誡子書》相媲美的《誡外甥書》,非常值得中學生學習的文章
    諸葛亮不但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書法家。其散文代表作如《出師表》、《誡子書》等,一千八百多年來廣為傳頌。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諸葛亮誡子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賞析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 《誡子書》教學設計
    反覆朗讀,掌握重點文言實詞,並背誦全文。 3、體悟。理解作者的自我要求、對兒子的殷切期望。【教學實施】一、直接導入引出人物諸葛亮及他的作品《誡子書》。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大家知道說的是誰嗎?
  • 【誦讀經典】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甥書》拼音版,快一起誦讀吧!
    《誡子書》、《誡外甥書》便是其為兒子與外甥寫的家書,裡面蘊含著深刻的至理名言和人生道理,然而可惜這兩本家書並未太廣為流傳,在此國學同修匯特別編輯出來以饗讀者,並與君共勉!《誡子書》作品原文:夫Fū君jūn子zǐ之zhī
  • 《悟學.第291篇》周公誡子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十)悟學.十八子 202005051810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譯文】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怠慢他的親屬,不讓大臣們抱怨不被重用。
  • 經典詠流傳:諸葛亮《誡子書》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五十四歲臨終前寫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也可以說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特別有名的名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人生指南。
  • 閱讀欣賞:諸葛亮《誡子書》
    《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在去世前寫給年僅8歲的小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僅86個字,卻向孩子道盡了一生做人的基礎原則。第一課:寧靜的力量
  • 專題03《誡子書》(實戰訓練)(原卷版)
    專題03 《誡子書》(實戰訓練)一、(2019年浙江省寧波市中考題)文言文閱讀【甲】誡子書諸葛亮七、(2019年四川中考模擬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甲)周公誡子成王封伯禽於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
  • 諸葛亮《誡子書》創作背景,《誡子書》原文及翻譯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是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發明家、書法家、軍事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曾發明孔明燈、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 文言文閱讀訓練《 孟母戒子 》《誡子書》
    文言文閱讀是孩子們學習中的難點,而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又是近年來小升初、中考的重要考點。
  • 諸葛亮《誡子書》只86字,卻都是中高考作文引用的名言!(附視頻)
    >視頻:《誡子書》講解諸葛亮《誡子書》只86字,卻都是作文引用的名言!諸葛亮這篇《誡子書》,僅86個字,卻向孩子道盡了一生做人的基礎原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語文教學】七年級語文上冊《誡子書》教學設計以及資料包(一套全新、全面的教學資料)
    《誡子書》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六、課堂小結: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彌新,願這些經典的語句伴隨我們大家行走一生。讓我們一起背誦全文。七、課後作業:1、背誦並默寫課文。2、搜集有關諸葛亮的詩句或成語或典故。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誡子書》教學設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深刻的學習和做人之道以及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教學難點: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課時安排:一課時
  •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誡子書》學習內容全解
    2、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同步練習】【字詞積累】誡:警告,勸人警惕。諸葛亮在政治、軍事上計謀超群,對後代的教育問題也十分重視。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軍中的前夕,還寫信給諸葛瑾:「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同時寫下了流傳百世的《誡子書》。他在《誡子書》中告誡兒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以廣才,勵精治性,珍惜光陰,務求「接世」。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統編本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誡子書》公開課教學實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深刻的學習和做人之道以及父對子的殷殷期望。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教學難點:賞析精彩妙點,理解主旨,體會《誡子書》倡導的學習和做人之道。 課時安排:一課時
  • 《諸葛亮誡子書》朗誦
    誡子書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一〕,靜以修身〔二〕,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三〕,非寧靜無以致遠〔四〕。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作者諸葛亮。諸葛亮,一八一年生,二三四年卒,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隱居隆中,劉備三顧茅廬,作《隆中對》,建議劉備佔據荊益兩州,聯吳抗曹,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任蜀漢丞相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發展。六出祁山之時,病逝五丈原軍中,享年五十四歲,諡「忠武」。其代表作是《出師表》。
  • 諸葛亮的《誡子書》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
    《誡子書》第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重點強調的就是「修身學習」。據正史記載,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46歲時終於有了獨子諸葛瞻。中年得子,舐犢情深。但時光易逝,歲月無情。
  • 七年級上冊語文15課《誡子書》預習+教案+課件
    15課《誡子書》  預習知識點 一、作品梗概本文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本文需熟讀背誦。一、全文展示誡 子 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