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學.第291篇》論語. 微子第十八.新解讀(十)
悟學.十八子 20200505
1810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譯文】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怠慢他的親屬,不讓大臣們抱怨不被重用。故臣舊屬沒有大的過錯不要捨棄,不要對一個人求全責備。」
【集解】孔曰:「魯公,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施,易也。不以他人之親易已之親。以,用也。怨不見聽用。大故,謂惡逆之事。」
《四書直解》:「昔魯公伯禽受封之國,周公訓誡之說道:立國以忠厚為本。忠厚之道在於親親、任賢、錄舊、用人而已。蓋親,乃王家一體而分者,苟恩義不篤,則親親之道廢矣,必也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使至親不至於遺棄可也。
大臣,國之所系以為安危者,苟大臣有怨,則任賢之禮薄矣,必也推心以厚其託,久任以展其才,不使大臣怨我之不見信用,可也。故舊之家皆先世之有功德於民者,苟棄其子孫,則念舊之意衰矣。
必也官其賢者,其不賢者亦使之不失其祿,非有惡逆大故,則不棄也。人之才具各有短長,在乎因材而器使之,苟責備於一人,則用才之路狹矣。必也因能授任,不強其所不能。無求全責備於一人焉。
此四者皆君子之事,忠厚之道也。汝之就封,可不勉而行之,以培植國家之根本哉?
按周家以忠厚立國,故周公訓其子治魯之道,亦不外此。其後周祚八百,而魯亦與周並傳綿遠,豈非德澤浹洽之深哉?此為國者所當法也。」
南懷瑾解讀:「這裡又推溯記載魯國開國之初周武王的兄弟,建立周代文化的周公,告訴他的兒子魯公(就是伯禽,分封在魯國),一個領導的人,不管是個人做人,或者擴充到政治上,總之,為天下國家社會,要沒有私心,好處先不要想給自己的親信,要大公無私。這是第一點。
不要使自己提拔起來的幹部怨乎不以,就是不使重要幹部心裡不以為然的怨懟,感到不過以他來擺位置、作傀儡,並不是真正要他做事。大臣如不以領導人的做法為然,又不好明說,就會變成尸位素餐,應付一下上班,反正提意見也沒用,這樣就很危險,這是第二點。
再其次:「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這是說明中國古代文化的念舊精神,共同創業有功的人,這些故舊,到了年紀已大,應該退休時,雖然頭腦差些,沒有用了,但當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果他們沒有太重大的錯誤,不要隨便捨棄不用。中國文化所講的人倫文化,就是推己及人的愛人。
因此對於故舊,雖然老了,但他年輕時還是有用的,出過力,甚至可能在其間還幾乎連命都賠上,今日老了還算是幸運的,所以周公說對於這種人,除非犯了太大的錯誤,否則不能無故丟棄他們。為政之道也好,作人之道也好,這是念舊、愛人。
對朋友當然如此,對於老朋友,如果沒有什麼嚴重的問題,活著已經沒有幾次好見面了。見一次少一次,更不能拋棄這份友情。這是第三點。
還有一點最重要的,一個做領導人的,不可要求幹部是全才。人常常容易犯這種錯誤,希望幹部又能幹,又沒有缺點。這是萬難做到的。
還有一個常犯的毛病,對於一個能幹的幹部,任何事都交給他辦,結果常常使這個能幹的幹部受不了,因為他到底是人,不是鐵打的。
這就是說無求備於人。再說,人都有長處,有缺點,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是聖人,尤其是共同創業的幹部,又能為你打天下,又能為你守成,同時又是聖人,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交朋友,做領導人,不要對人責備求全。」
《悟學》的宗旨:通過領悟、參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取其精華,結合當下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讓國學中深邃的哲理及豐富的人生成功與失敗經驗總結,指引我們現實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帳號,看《悟學》系列之第29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