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子書》第一句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重點強調的就是「修身學習」。
據正史記載,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46歲時終於有了獨子諸葛瞻。中年得子,舐犢情深。但時光易逝,歲月無情。僅僅過了8年,54歲的諸葛亮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前,這位滿腹家國情懷的蜀漢丞相,把對自己8歲愛子的殷殷教誨和泣血矚望,凝結進這篇《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
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誡子書》全文只有86字,但字字珠璣,句句諍言,涵蓋了一個人修身、立德、立學、立志、成才、成功等方面內容,向孩子道盡了一生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無論朝代如何更迭,這錚錚之言都是諸葛家族時代不變的家訓。而他的兒子諸葛瞻也很好地貫徹了父親的教誨。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後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蜀漢景耀六年,也即諸葛亮死後30年,魏將鄧艾伐蜀,諸葛瞻率領長子諸葛尚及其他將領在綿竹(今四川德陽市)防禦。鄧艾遣使送信誘降諸葛瞻:「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你如果願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為琅邪王。諸葛瞻大怒,斬殺鄧艾使者,率軍出戰,與長子諸葛尚一起戰死沙場。
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幹寶評價說:「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評價說:「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清代文學批評家毛宗崗評價說:「諸葛瞻父子受命於大事既去之後,而能以一死報社稷。君子曰:武侯於是乎不死。蓋戰死綿竹之心,亦秋風五丈原之心也。使當日甘心降魏以圖苟全,則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家訓,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則武侯存。」
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代忠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脈相承。如今,浙江省蘭谿市諸葛鎮諸葛村還聚居著諸葛亮嫡傳後裔4000多人,他們每年都要在諸葛亮的生日和祭日舉行盛大的祭祖大典,男女老幼集體誦讀《誡子書》是祭祖儀式上的重要程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成為諸葛村世代相傳的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