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的認可,是一種天人合一之後的物我兩忘

2020-12-23 禪說國學

《莊子》有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的意思是:至人不自私、神人不求功利,聖人籍籍無名。

古人云: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然而要想真正做到淡泊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人生如花草樹木,枯榮無常,生命如流星般短暫,歲月如刀劍般無情。風霜雨雪天經地義,喜怒哀樂人之常情。

自己的道路自己走,自己的日子自己過,自己的生命還要自己來珍重。每一個生命都不一樣,都是一個奇蹟。每一天也都不一樣,都是一個開始。生命不能選擇,但生命的方式可以選擇。選擇淡泊是一種嚴肅和莊重,更是一種境界。

淡泊是一個厚實的詞語,充滿著沉甸甸的歷史以及中國數千年文化濃烈的色彩。一個人的欲望淡泊了便可以從容處世,性情高潔了便可以脫俗。世俗的煩惱漸漸退卻了之後,身心就可以在大悲大喜之間自由穿梭在榮辱得失之際寬容而大度。

然而,人生充滿著太多的變數,誘惑無處不在。誰又能說自己淡泊就淡泊了呢?當然這是不敢亂標榜的。

淡泊是一種志向,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人生百態,迴然不同;或濃墨重彩,大起大落,轟轟烈烈;或耕讀人生,清風細雨,夕陽遠山。激昂是人生,散淡也是人生。

淡泊可寄情山水,也可寓意花鳥蟲魚。同是飄搖細雨,同是明月繁星,有的人能看到,有的人看不到,這是一種心境的不同。俯仰之間,可落花有情,流水無意。淡泊是一種人生的體驗,它是一種對萬事萬物的認可,是一種天人合一之後的物我兩忘

淡泊是一種氣度,一種修養。有了淡泊就可以不倨不傲、不阿不妒不爭不貪。有了淡泊敢不卑不亢,敢不拘小節。平淡中自有內斂的韻味含蓄中自有幹天雲氣。

淡泊有自己的淡泊方式,只要你自然、灑脫、從容,就是淡泊。它沒有模式,沒有特定。不一定要梅妻鶴子,也不一定要煙雨桃源。同樣未必不可以放歌長嘯、壯懷激烈。

淡泊是一個人的修養,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是一種靈魂的典雅。淡泊於名利的沉浮與得失,以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習慣,平靜地對待生活,面對朋友、同事和親人。不卑微、不凡俗,那有多好。

當你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人間蜚短流長所左右,寵辱不驚,不卑不亢,自然地工作,真實地生活,不就是擁有了淡泊的全部含義了嗎?擁有了淡泊,就守得住寂寞。

擁有了淡泊,就能拋開人世間的喧囂、浮躁,攜妻帶子,粗茶淡飯,盡享天倫之樂。擁有了淡泊,就能與人為善,施愛於世,永遠保持智者的頭腦。擁有了淡泊,就能直面高處不勝寒。淡泊名利,不等於你逃避社會和生活的選擇,也絕非是庸人所為。

淡泊是自然從容,當然它並非是刻意的矯揉造作,不是偽裝的虛情假意。沒有萬卷詩書的薰陶,沒有萬裡風塵路後的感悟,模仿的前衛是那麼的蒼白無力,誇張的時髦是那麼的庸俗不堪,飛揚的個性是那麼的一文不值。也許只有歷盡滄桑的成熟,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坦然淡泊。

因此,淡泊不是碌碌無為,做人自然要拿得起,放得下,有所為有所不為。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悽風苦雨後才有彩虹的美麗,饑寒交迫後才有心情的清朗。

萬念俱灰那不叫淡泊,淡泊是一種青燈古卷與紅袖添香同在的灑脫,是一種人生境界,是從容與真實的存在。

淡泊不是拋棄自我,而是一種自我的回歸,雅致的從容也就是人生。往事如煙如霧,淡泊如風。淡泊,無利祿之心,無名利之憂,心情舒暢,平靜自然。在喧囂嘈雜的世俗上,利祿之徒孜孜以求富貴功名,而詩人之心可以遠離塵俗,可貴可嘆。

晉代張翰見秋風起,遂思故鄉,懷念吳中的菰菜羹、鱸魚膾,毅然棄官歸隱,此事流傳至今,依然讓人感嘆不已。陶公、張公的棄官歸隱,那種灑脫飄逸、不為世俗所累、淡泊名利的心境實在令人敬佩。

相關焦點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人類與自然世界在這個夢裡融合為一,物我相交。人看蝴蝶,感覺它如草木一秋、如蛾蟲一豆;那麼同理,人之一世,也就如天地一瞬、如滄海一粟。莊周夢蝶,物我交合,如真如夢的幻身,如臨現場的體驗,這是人在體察「天」。  而大乘佛教,提倡萬物皆有佛性。比如佛經裡常問的「如何是道?」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經法道人:天人合一,我用我個人經歷的來談一下自己的理解。現在有人說做到了天人合一,可能很多人會不相信、懷疑。我以親身經歷說一下頓悟之後的天人合一。天其實是一種生物,黃帝內經說人體是一種共生體,身體還有一種生命體,黃帝內經中叫這個共生體為藏相生命體。換個角度高一個高度,也可以稱為宇宙生物,天指的就是這種生命體。
  •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一)報本返始,天人合一        無論是傳說,還是史志,古人記載的動物「反哺報恩」的故事俯拾皆是,如我們耳熟能詳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種報恩意識是一種生命意識和生存意識的本能衝動。人類感恩意識的雛形也正是這種自然的動物本能,只是人類的這種本能有著更高的道德意涵。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六千多年前伏羲氏時代,《繫辭下傳》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誠」是天的根本屬性,「思誠」即求誠(認識誠)以合乎誠的境界是人之道,因而他以「誠」作為「天人合一」的理論指向。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他把「誠」視為天的本性,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他要求人以「誠」這一道德修養達到天人合一境界。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心理狀態?
    由此可見,宇宙它是萬事萬物的真理以及規則。它存在於我們對時間跟空間的認知世界裡面,我們的身體,他只有順應了這樣的規則跟真理,它才會很好的處在心身平衡的狀態,不至於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實際上很好理解,比如說天氣冷了,我們就要多穿衣服。這是符合宇宙規律的,這是天人合一最質樸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不穿衣服,我們受了風寒,那就會生病。
  • 「天人合一」張載到底說了什麼
    張載以通天地、貫古今、一天人的哲學理論為指導,以「氣化萬物」、「一本萬殊」、「氣合天人」的「大易」理論為基礎,來推斷天、地、人之「本所從來」,具體論證了「天人合一」論。張載的「天人合一」論,全面系統,內容豐富,廣大精微。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華思想大辭典》中這樣解釋,說「天人合一」強調一種天與人的和諧一致,它蘊含的是一個非常偉闊、異常深遠的且隸屬於中國人的思維,反映的是中國人在對待自然關係上的一種樸素價值觀。老子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莊子在《齊物論》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揭示「天人合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比儒家的看法也要明確,認真,堅定。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人們通過自覺修養,就可以如同天地一樣造福於人類和自然,達到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物我同一的境界,「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孟子繼承了《中庸》衣缽,進一步提出了「性天相通」觀點,認為「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於我」,世界上萬事萬物之理已由「天」賦予「我」,人們只要能盡心養性,就能夠認識天,「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與儒家相比,道家更為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張「順應天道」,「無為而治」。
  • 天人合一:論「天道」與「人道」的辯證關係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唐君毅對天人合一的存在論證明
    一般來說,我們比較熟牟宗三先生從《中庸》《易傳》《孟子》中所掘發的「天道下貫為性命」的本體宇宙論式的天人合一之論證,這更多的是一種基於經典文本的詮釋。也比較熟悉杜維明先生基於「存有的連續性」所揭櫫的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宇宙觀。然而,從存在論上,人與宇宙、時空、物質之間如何貫通合一卻是需要追問的。
  • 中國歷史上的天人合一到底怎麼回事
    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由野蠻的人進化到文明的人,從無意識的動物進化到有意識的人,面對著蒼蒼茫茫的大自然,千姿百態的萬事萬物和靈妙無窮的精神現象,首先要思考、探索的是人和宇宙的來源是什麼?人和宇宙關係是怎樣的?人應當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發展?這一系列的人和宇宙的關係問題,在中國人的祖先的觀念中,則是人和天,即人和自然的關係問題。
  • 張載關於「天人合一」都說了什麼
    張載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經過這種「合內外」之求、之功,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達到了這種境界,就可以超凡入聖,與天地同流、與萬物一體了。據此,張載進一步指出:「人當平物我,合內外,如是以身鑑物便偏見,以天理中鑑則人與己皆見,猶持鏡在此,於已莫能見也,以鏡居中則盡照。只為天理常在,身於物均見,則自不私,已亦是一物,人常脫去己身則自明。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周易知識百問百答:2、周易中的天人合一的含義是什麼?
    說到《周易》的哲學思想、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天人合一」是它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後來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周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周易》中的天與人《周易》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
  • 深度解析「天人合一」:宇宙螺旋全息氣場!
    中國的經典《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文化,人與自然、與宇宙萬物的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全息宇宙觀」的真諦。天就是大自然,就是宇宙。人就是人類,就是我們自己。合一就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互相感應,陰陽激蕩,合發共振,渾化一體,和合統一。「天人合一」是中國人對人天關係普遍聯繫整體觀念的哲學凝鍊。《莊子·齊物論》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也就是說,宇宙是一個與人的生命信息息息相關的「大我」,而人是宇宙縮影的「小我」。那麼天又是如何影響人的?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是要人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無論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要保持和諧相處。
  • 王元園:我對中醫的天人合一整體性思維觀的認識
    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見運用好中醫,就是去把握陰陽,而這個陰陽也就是天地之道,在此又印證了中醫思維體現的核心就是一種整體觀的思維方式。         那麼在這種整體觀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什麼又是陰陽呢?在這裡我先介紹一下傳統文化當中的「有」和「無」的概念。這個「有」和「無」也是老子的哲學思想。
  • 「天人合一」思想怎樣理解?人是天和地的副本
    要理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明白「天」的具體含義,它指代宇宙自然運行規律,是大象無形的大道,是世間萬物最高的準則,人只是天道中的滄海一粟。這句話可以看作是關於「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記述。莊子之後,西漢大思想家董仲舒在自己哲學著作《春秋繁露》裡有一句名言: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 謝遐齡:「天人合一」的時代價值
    天人合一,說的是天道與人道的一致性。這一思想不但對我國傳統社會的發展有積極意義,而且對我們今天立身行事也有借鑑價值。  西漢董仲舒系統地闡述了天道與人道的關係:他以乾的性質為仁,認為帝王必須行仁政;以五行論證孝為天經地義,闡述官制與官德的根源。宋代張載首創民胞物與的思想,把天人合一提升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