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睿訥曾多次臨危受命,從《電視指南》到《魅力》,她一次次力挽狂瀾。2007年,馬睿訥應邀拯救已有80多年歷史的《讀者文摘》。「神奇之手」馬睿訥將如何重塑《讀者文摘》的輝煌?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馬睿訥這樣回答:「我們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孤獨道路。
從1999年起,每周四早上,在位於曼哈頓西街34號的新時代出版公司總部三樓會議室裡,總裁兼CEO馬睿訥(Mary·Berner)都會舉行「認識馬睿訥」早餐會。
新時代出版公司是美國時裝設計與室內設計領域的最主要出版商,旗下擁有紐約的「時裝聖經」《女裝日報》等。參加會議的是來自全美各地分公司的員工,大約十多位。員工和老闆面對面對話,這是馬睿訥在公司內部傾力打造和諧氛圍的舉措之一。
在男性佔主導地位的美國媒體圈,馬睿訥算得上是一位不容忽視的女CEO,她帶領職業生涯中的每一份媒體從低谷走向輝煌。1989年至1995年,她擔任《電視指南》副總裁、出版人,使《電視指南》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雜誌。《電視指南》也因此兩度入選《廣告周刊》「十大最熱門期刊」排行榜。1998年,《電視指南》的發行量和營業額都居美國期刊20強的首位,超過《人物周刊》、《新聞周刊》等。1995年至1999年,她擔任《魅力》雜誌的副總裁和出版人,僅用4年時間就讓《魅力》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美容時尚雜誌——雜誌每年的廣告收入以兩位數字增長,創下20年來最高的同比增長率。
1999年8月,先進出版集團的子公司CondeNast以6.5億美元收購新時代。當時馬睿訥剛生下自己的第一個孩子,還沒等她休完產假,先進出版集團的老闆就請她出山,執掌新時代。不負眾望,馬睿訥在新時代也創造了一個神話。她為公司新開闢了26條業務拓展渠道,讓新時代取得了此前未有的驕人成績。
《讀者文摘》是全美讀者人數最多的月刊。但是,在過去的十年中,這本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雜誌業績不斷下滑。2007年初,美國私人投資企業利普伍德資產公司(RipplewoodHoldings)以24億美元收購了讀者文摘集團。同年3月,馬睿訥應邀臨危受命,成為《讀者文摘》歷史上的第一位女CEO。
「神奇之手」馬睿訥將如何重塑《讀者文摘》的輝煌?1月,上海新聞出版發展公司與《讀者文摘》版權合作的雜誌《普知》面世,馬睿訥為此來到中國,在北京接受了《外灘畫報》專訪,詳說《讀者文摘》的改造之路。
「成功不是靠我個人取得的」B=《外灘畫報》
M=Mary·Berner
B:你領導過多份媒體,並都獲得了成功。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M:成功不是靠我個人取得的。如果你只是坐在房間裡謀劃策略的話,那麼你會錯過很多事情。除非你已經有了正確的人選,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我向來喜歡用新人,並只跟最優秀、最值得信任的人合作。我不能容忍能力不濟的員工,我會開掉他們,雖然這讓我很痛苦。也許有人認為他們在公司裡待了很久,不應該被開,但我看重的是業績,不是時間。2005年,當我離開新時代出版公司時,有一半員工是我新招的。這次有兩位女士和我來中國,她們很優秀,從《電視指南》起就跟著我,已經有25年了。
其次,做雜誌必須關注讀者的需要,把讀者研究透了就好辦了。「獲得信息、豐富生活、勵志上進」,這是《讀者文摘》選文章的三條原則。
B:2007年3月,是什麼把你帶到Ripplewood的?
M:一開始,我和很多私人投資公司談過,因為無論我要做什麼,都需要一筆投資。在最初幾個月裡,我大概和20個投資公司談過。我選擇那些和我興趣相同的公司。我弟弟告訴我Ripplewood幾年來一直在試圖買下《讀者文摘》。我和他們談了,能清楚地看見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我同意與他們合作。
B:你入主《讀者文摘》之後,對這份雜誌的認識有什麼變化?
M:我以前沒怎麼讀過它,認為那是祖母才讀的雜誌。進入這家公司後,我開始讀它。讀了之後,我發現它很有意思。應該加強與讀者的溝通,讓讀者知道這是一本怎樣的雜誌。
B:和《讀者文摘》歷任總裁相比,你的風格是什麼?你為《讀者文摘》注入了哪些新元素?
M:首先,我是《讀者文摘》的第一位女掌門人。這是最明顯的不同(大笑)。以前,《讀者文摘》的高層都是男性,而現在,一半以上的高層是女性。其次,我們從一家上市公司變回私人公司,我的壓力小多了,不用每季度給華爾街報批評了。
我會遵循創始人華萊士夫婦的理念,關注人們的真善美,只是側重點會稍有不同。我希望將來人們評論我這個時代是《讀者文摘》建立品牌的時代,做善事的時代,讓世界不同文化建立起聯繫的時代。
B:作為女掌門人,你是否會給《讀者文摘》帶來更多的溫馨內容?
M:我不記得有誰形容過我溫柔。跟大多女性相比,我更直接。
B:你在管理上有鐵娘子風範,那麼你倡導的工作氛圍是家庭式的還是雷厲風行的?
M:我很直,但不是鐵娘子。我們一方面實打實地做生意,另一方面享受生活,尊重員工的個人生活,不會一天到晚只有工作。比如,我每晚都回家吃飯,經常穿著牛仔褲上班。
B:美國版《讀者文摘》的讀者層次如何?據我了解,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一般不看它。
M:這是誤解。外界對《讀者文摘》的看法和事實如此出入,讓我很驚訝。事實上,我們在美國有4000萬讀者,都是大學畢業,收入中高,年齡段從18歲到49歲。在有些國家的讀者層次更高。過去《讀者文摘》太安靜了,推廣力度不夠。正因為有這樣的誤解,我想我的機會來了。
「《讀者文摘》是一份適合全家一起閱讀的雜誌」B:《讀者文摘》創辦於1925年。80多年來,它經歷了哪些重大變化?
M:一本優秀雜誌應該和市場、讀者一起成長。《讀者文摘》在創刊時就像一個原始的搜尋引擎,編輯每月要讀500種雜誌,從中挑選內容,重新編輯、出版。而現在90%的內容都是原創的。另外,版式也幾經改變。1月,美國版正在改版。但不管怎樣改變,《讀者文摘》的幽默、勵志、家庭主題始終是不變的。
B:請詳細介紹一下美國版《讀者文摘》這次改版的情況。
M:設計更簡明,雜誌看起來更現代。另外,80多年來,我們第一次把廣告放在封底,以前封底都是一幅老式的傳統繪畫。重新設計版式,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接受它。
B:80多年來,《讀者文摘》的讀者群有什麼變化?
M:沒有,它一直是一份適合全家一起閱讀的雜誌,從爺爺到中年父母到孫子都可以讀。在美國,其他雜誌都定位於某個縫隙市場,比較窄。我們的定位和視角很獨特。
B:現在《讀者文摘》是否成為你的家庭的共同讀物了?
M:是的,除了8歲的孩子,我其他3個孩子都讀《讀者文摘》,他們喜歡雜誌裡的漫畫、故事、英雄。當我離開《魅力》時,我16歲的女兒非常失望,她覺得做時尚雜誌最酷,但現在,她也喜歡《讀者文摘》了。
B: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面臨各種選擇和價值衝擊。《讀者文摘》倡的美國式勵志價值觀是否會改變?
M:不會。我們被信息包圍、追趕,需要停下來,平衡工作和生活。《讀者文摘》就像一片綠洲,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安寧和鼓勵。這是一種積極的、正面、快樂的生活態度,是不會改變的。
B:在當下信息膨脹的時代,《讀者文摘》受歡迎的程度也在下降。你們如何應對?
M:雜誌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即閱讀雜誌是個人體驗。人們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深入了解。比如保健知識,我們不可能像網上那樣,一下子列出500條,可能只給出三條,但會更深入。另外,雜誌有圖片優勢,還有來自編輯的專業建議。
B:改革《讀者文摘》勢在必行。現在很多雜誌追求時尚外表,用銅版紙印刷,封面用大量美女。作為一名曾經領導過時尚雜誌的CEO,你會讓《讀者文摘》時尚起來嗎?
M:絕不會。我不能讓《讀者文摘》失去獨特性。
B:現在有很多媒體為了吸引讀者和市場,著力報導暴力、娛樂八卦、片面追求報導的轟動效應。在這種商業浪潮下,《讀者文摘》是否考慮改變風格?
M: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們不報導政治、有爭議的事件、名流,我們關注的是善和幸福。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確實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孤獨道路,但這也正是我們的獨特之處。
現在,世界各種文化共存。《讀者文摘》在全球有6 0 0 -7 00名編輯,是世界各地彼此了解的媒介,我們傳達的是樂觀、正面、積極的信息,正是這點使《讀者文摘》脫穎而出。畢竟沒有什麼能保證成功,但不管怎樣,我們在努力。
B:1月香港版《讀者文摘》的封面是劉德華,明星上封面,這讓很多老讀者覺得和《讀者文摘》風格不符。
M:《讀者文摘》並不是不報導名人,關鍵是如何報導。比如美國《讀者文摘》曾報導過湯姆·漢克斯在人道主義方面的貢獻。對香港這期的內容我不了解,我們在那有一位編輯弗蘭克·拉裡確保雜誌的風格。我相信對劉德華的報導是正面的角度,而不像某些雜誌談名人往往是挖掘陰暗面、醜聞。
小人物的《讀者文摘》B:《讀者文摘》被稱為美國人的心靈雞湯。有這種說法嗎?
M:是的。
B:《讀者文摘》被認為「比《紐約時報》更能影響美國人」。有這種說法嗎?
M:太對了。《紐約時報》非常出色,但他的讀者不如我們多。我們的讀者群更廣。這樣說吧,我們共同產生影響。
B: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尼克森在第一次競選總統失敗之後,讀了《讀者文摘》之後鼓起勇氣,在第二次競選中成功當選總統。有這回事嗎?
M:我沒聽說過,我只在《讀者文摘》工作了十個月,還不了解太多雜誌影響讀者生活的例子。我們每月收到數以噸計的讀者來信,讀者在信中談雜誌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這次美國版改版後,有一個讀者寄來5美元,他以為我們有廣告壓力,唯我們停刊。
B:你的家庭觀是什麼?是否會為了家庭放棄事業?
M:當然,我會為了家庭犧牲事業。在我的生活中,孩子是最重要的。我很幸運,在擔任《魅力》發行人之後才生了第一個孩子,當時我的事業已經相當成功了,所以我並沒有犧牲什麼。我犧牲的不是事業,是睡眠時間,但總比犧牲跟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要好。
另外,我能控制自己的時間,很少需要為了什麼而放棄什麼。我一般都有計劃。這次是我入主《讀者文摘》後第一次出國,周六來,下周三走,只去北京和上海。有人出國會待上一周,而我會儘快結束,以便回家和孩子團聚。有一次我去莫斯科,當天就回來了。
今晚八點半,我會離開,給孩子們打電話,因為之後他們就上學了。
B:能否從去年《讀者文摘》的報導中舉一個最打動你,並能詮釋真善美的例子?
M:有一個例子,去年明尼蘇達橋斷了之後,很多人自發地幫忙傷者。這在全球很多地方的《讀者文摘》上都有報導。這種關於英雄的報導,我很喜歡。英雄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美國版《讀者文摘》正在徵集讀者來信,請讀者講述他們做了哪改變別人生活的事情。有一個讀者說,他正在幫助生病的孩子。我們和他聯繫後,捐錢給治療這種疾病的基金會。早在華萊士夫婦在世時,他們就創辦了一個基金會,用於支持員工做善事,同時幫助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孩子走進校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讀者的生活真正相關。
B:如果要選擇一個能代表《讀者文摘》價值觀的人,你會選誰?
M:我不會選政治人物,會選鄰家小人物,他們是真正值得關注的群體。
(責任編輯: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