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文摘》CEO馬睿訥:「我不是鐵娘子」(圖)

2020-12-17 搜狐網

  馬睿訥曾多次臨危受命,從《電視指南》到《魅力》,她一次次力挽狂瀾。2007年,馬睿訥應邀拯救已有80多年歷史的《讀者文摘》。「神奇之手」馬睿訥將如何重塑《讀者文摘》的輝煌?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馬睿訥這樣回答:「我們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孤獨道路。

  從1999年起,每周四早上,在位於曼哈頓西街34號的新時代出版公司總部三樓會議室裡,總裁兼CEO馬睿訥(Mary·Berner)都會舉行「認識馬睿訥」早餐會。

新時代出版公司是美國時裝設計與室內設計領域的最主要出版商,旗下擁有紐約的「時裝聖經」《女裝日報》等。參加會議的是來自全美各地分公司的員工,大約十多位。員工和老闆面對面對話,這是馬睿訥在公司內部傾力打造和諧氛圍的舉措之一。

  在男性佔主導地位的美國媒體圈,馬睿訥算得上是一位不容忽視的女CEO,她帶領職業生涯中的每一份媒體從低谷走向輝煌。1989年至1995年,她擔任《電視指南》副總裁、出版人,使《電視指南》成為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雜誌。《電視指南》也因此兩度入選《廣告周刊》「十大最熱門期刊」排行榜。1998年,《電視指南》的發行量和營業額都居美國期刊20強的首位,超過《人物周刊》、《新聞周刊》等。1995年至1999年,她擔任《魅力》雜誌的副總裁和出版人,僅用4年時間就讓《魅力》成為世界上最賺錢的美容時尚雜誌——雜誌每年的廣告收入以兩位數字增長,創下20年來最高的同比增長率。

  1999年8月,先進出版集團的子公司CondeNast以6.5億美元收購新時代。當時馬睿訥剛生下自己的第一個孩子,還沒等她休完產假,先進出版集團的老闆就請她出山,執掌新時代。不負眾望,馬睿訥在新時代也創造了一個神話。她為公司新開闢了26條業務拓展渠道,讓新時代取得了此前未有的驕人成績。

  《讀者文摘》是全美讀者人數最多的月刊。但是,在過去的十年中,這本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雜誌業績不斷下滑。2007年初,美國私人投資企業利普伍德資產公司(RipplewoodHoldings)以24億美元收購了讀者文摘集團。同年3月,馬睿訥應邀臨危受命,成為《讀者文摘》歷史上的第一位女CEO。

  「神奇之手」馬睿訥將如何重塑《讀者文摘》的輝煌?1月,上海新聞出版發展公司與《讀者文摘》版權合作的雜誌《普知》面世,馬睿訥為此來到中國,在北京接受了《外灘畫報》專訪,詳說《讀者文摘》的改造之路。  

「成功不是靠我個人取得的」

  B=《外灘畫報》

  M=Mary·Berner

  B:你領導過多份媒體,並都獲得了成功。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M:成功不是靠我個人取得的。如果你只是坐在房間裡謀劃策略的話,那麼你會錯過很多事情。除非你已經有了正確的人選,否則一切都是紙上談兵。我向來喜歡用新人,並只跟最優秀、最值得信任的人合作。我不能容忍能力不濟的員工,我會開掉他們,雖然這讓我很痛苦。也許有人認為他們在公司裡待了很久,不應該被開,但我看重的是業績,不是時間。2005年,當我離開新時代出版公司時,有一半員工是我新招的。這次有兩位女士和我來中國,她們很優秀,從《電視指南》起就跟著我,已經有25年了。

  其次,做雜誌必須關注讀者的需要,把讀者研究透了就好辦了。「獲得信息、豐富生活、勵志上進」,這是《讀者文摘》選文章的三條原則。

  B:2007年3月,是什麼把你帶到Ripplewood的?

  M:一開始,我和很多私人投資公司談過,因為無論我要做什麼,都需要一筆投資。在最初幾個月裡,我大概和20個投資公司談過。我選擇那些和我興趣相同的公司。我弟弟告訴我Ripplewood幾年來一直在試圖買下《讀者文摘》。我和他們談了,能清楚地看見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我同意與他們合作。

  B:你入主《讀者文摘》之後,對這份雜誌的認識有什麼變化?

  M:我以前沒怎麼讀過它,認為那是祖母才讀的雜誌。進入這家公司後,我開始讀它。讀了之後,我發現它很有意思。應該加強與讀者的溝通,讓讀者知道這是一本怎樣的雜誌。

  B:和《讀者文摘》歷任總裁相比,你的風格是什麼?你為《讀者文摘》注入了哪些新元素?

  M:首先,我是《讀者文摘》的第一位女掌門人。這是最明顯的不同(大笑)。以前,《讀者文摘》的高層都是男性,而現在,一半以上的高層是女性。其次,我們從一家上市公司變回私人公司,我的壓力小多了,不用每季度給華爾街報批評了。

  我會遵循創始人華萊士夫婦的理念,關注人們的真善美,只是側重點會稍有不同。我希望將來人們評論我這個時代是《讀者文摘》建立品牌的時代,做善事的時代,讓世界不同文化建立起聯繫的時代。

  B:作為女掌門人,你是否會給《讀者文摘》帶來更多的溫馨內容?

  M:我不記得有誰形容過我溫柔。跟大多女性相比,我更直接。

  B:你在管理上有鐵娘子風範,那麼你倡導的工作氛圍是家庭式的還是雷厲風行的?

  M:我很直,但不是鐵娘子。我們一方面實打實地做生意,另一方面享受生活,尊重員工的個人生活,不會一天到晚只有工作。比如,我每晚都回家吃飯,經常穿著牛仔褲上班。

  B:美國版《讀者文摘》的讀者層次如何?據我了解,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人一般不看它。

  M:這是誤解。外界對《讀者文摘》的看法和事實如此出入,讓我很驚訝。事實上,我們在美國有4000萬讀者,都是大學畢業,收入中高,年齡段從18歲到49歲。在有些國家的讀者層次更高。過去《讀者文摘》太安靜了,推廣力度不夠。正因為有這樣的誤解,我想我的機會來了。  

「《讀者文摘》是一份適合全家一起閱讀的雜誌」

  B:《讀者文摘》創辦於1925年。80多年來,它經歷了哪些重大變化?

  M:一本優秀雜誌應該和市場、讀者一起成長。《讀者文摘》在創刊時就像一個原始的搜尋引擎,編輯每月要讀500種雜誌,從中挑選內容,重新編輯、出版。而現在90%的內容都是原創的。另外,版式也幾經改變。1月,美國版正在改版。但不管怎樣改變,《讀者文摘》的幽默、勵志、家庭主題始終是不變的。

  B:請詳細介紹一下美國版《讀者文摘》這次改版的情況。

  M:設計更簡明,雜誌看起來更現代。另外,80多年來,我們第一次把廣告放在封底,以前封底都是一幅老式的傳統繪畫。重新設計版式,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接受它。

  B:80多年來,《讀者文摘》的讀者群有什麼變化?

  M:沒有,它一直是一份適合全家一起閱讀的雜誌,從爺爺到中年父母到孫子都可以讀。在美國,其他雜誌都定位於某個縫隙市場,比較窄。我們的定位和視角很獨特。

  B:現在《讀者文摘》是否成為你的家庭的共同讀物了?

  M:是的,除了8歲的孩子,我其他3個孩子都讀《讀者文摘》,他們喜歡雜誌裡的漫畫、故事、英雄。當我離開《魅力》時,我16歲的女兒非常失望,她覺得做時尚雜誌最酷,但現在,她也喜歡《讀者文摘》了。

  B: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面臨各種選擇和價值衝擊。《讀者文摘》倡的美國式勵志價值觀是否會改變?

  M:不會。我們被信息包圍、追趕,需要停下來,平衡工作和生活。《讀者文摘》就像一片綠洲,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安寧和鼓勵。這是一種積極的、正面、快樂的生活態度,是不會改變的。

  B:在當下信息膨脹的時代,《讀者文摘》受歡迎的程度也在下降。你們如何應對?

  M:雜誌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即閱讀雜誌是個人體驗。人們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深入了解。比如保健知識,我們不可能像網上那樣,一下子列出500條,可能只給出三條,但會更深入。另外,雜誌有圖片優勢,還有來自編輯的專業建議。

  B:改革《讀者文摘》勢在必行。現在很多雜誌追求時尚外表,用銅版紙印刷,封面用大量美女。作為一名曾經領導過時尚雜誌的CEO,你會讓《讀者文摘》時尚起來嗎?

  M:絕不會。我不能讓《讀者文摘》失去獨特性。

  B:現在有很多媒體為了吸引讀者和市場,著力報導暴力、娛樂八卦、片面追求報導的轟動效應。在這種商業浪潮下,《讀者文摘》是否考慮改變風格?

  M: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們不報導政治、有爭議的事件、名流,我們關注的是善和幸福。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確實在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孤獨道路,但這也正是我們的獨特之處。

  現在,世界各種文化共存。《讀者文摘》在全球有6 0 0 -7 00名編輯,是世界各地彼此了解的媒介,我們傳達的是樂觀、正面、積極的信息,正是這點使《讀者文摘》脫穎而出。畢竟沒有什麼能保證成功,但不管怎樣,我們在努力。

  B:1月香港版《讀者文摘》的封面是劉德華,明星上封面,這讓很多老讀者覺得和《讀者文摘》風格不符。

  M:《讀者文摘》並不是不報導名人,關鍵是如何報導。比如美國《讀者文摘》曾報導過湯姆·漢克斯在人道主義方面的貢獻。對香港這期的內容我不了解,我們在那有一位編輯弗蘭克·拉裡確保雜誌的風格。我相信對劉德華的報導是正面的角度,而不像某些雜誌談名人往往是挖掘陰暗面、醜聞。  

小人物的《讀者文摘》

  B:《讀者文摘》被稱為美國人的心靈雞湯。有這種說法嗎?

  M:是的。

  B:《讀者文摘》被認為「比《紐約時報》更能影響美國人」。有這種說法嗎?

  M:太對了。《紐約時報》非常出色,但他的讀者不如我們多。我們的讀者群更廣。這樣說吧,我們共同產生影響。

  B: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尼克森在第一次競選總統失敗之後,讀了《讀者文摘》之後鼓起勇氣,在第二次競選中成功當選總統。有這回事嗎?

  M:我沒聽說過,我只在《讀者文摘》工作了十個月,還不了解太多雜誌影響讀者生活的例子。我們每月收到數以噸計的讀者來信,讀者在信中談雜誌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這次美國版改版後,有一個讀者寄來5美元,他以為我們有廣告壓力,唯我們停刊。

  B:你的家庭觀是什麼?是否會為了家庭放棄事業?

  M:當然,我會為了家庭犧牲事業。在我的生活中,孩子是最重要的。我很幸運,在擔任《魅力》發行人之後才生了第一個孩子,當時我的事業已經相當成功了,所以我並沒有犧牲什麼。我犧牲的不是事業,是睡眠時間,但總比犧牲跟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要好。

  另外,我能控制自己的時間,很少需要為了什麼而放棄什麼。我一般都有計劃。這次是我入主《讀者文摘》後第一次出國,周六來,下周三走,只去北京和上海。有人出國會待上一周,而我會儘快結束,以便回家和孩子團聚。有一次我去莫斯科,當天就回來了。

  今晚八點半,我會離開,給孩子們打電話,因為之後他們就上學了。

  B:能否從去年《讀者文摘》的報導中舉一個最打動你,並能詮釋真善美的例子?

  M:有一個例子,去年明尼蘇達橋斷了之後,很多人自發地幫忙傷者。這在全球很多地方的《讀者文摘》上都有報導。這種關於英雄的報導,我很喜歡。英雄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美國版《讀者文摘》正在徵集讀者來信,請讀者講述他們做了哪改變別人生活的事情。有一個讀者說,他正在幫助生病的孩子。我們和他聯繫後,捐錢給治療這種疾病的基金會。早在華萊士夫婦在世時,他們就創辦了一個基金會,用於支持員工做善事,同時幫助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孩子走進校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讀者的生活真正相關。

  B:如果要選擇一個能代表《讀者文摘》價值觀的人,你會選誰?

  M:我不會選政治人物,會選鄰家小人物,他們是真正值得關注的群體。

(責任編輯:李巖)

相關焦點

  • 《讀者文摘》與我
    如果不是到蘭州大學讀書,我與《讀者文摘》的緣分肯定沒有這麼深。一九八三年九月,我開始了在蘭州大學中文系的讀書生涯。
  • 蘭州與《讀者文摘》
    講解員:一說起蘭州,就會說到一條河、一碗麵、一本書,這本書說的就是咱們的《讀者雜誌》……  1981年4月,一本名為《讀者文摘》的雜誌在蘭州出版,這份誕生在黃土高原的讀物,以「真善美」的思想甘泉,滋潤著讀者的心靈,創下無數國內期刊發行的業績,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讓蘭州這座城市引以為豪的一張名片。古稀老人胡亞權回憶當年的創刊往事,歷歷在目。
  • [蘭州]《讀者文摘》
    講解員:一說起蘭州,就會說到一條河、一碗麵、一本書,這本書說的就是咱們的《讀者雜誌》……  1981年4月,一本名為《讀者文摘》的雜誌在蘭州出版,這份誕生在黃土高原的讀物,以「真善美」的思想甘泉,滋潤著讀者的心靈,創下無數國內期刊發行的業績,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讓蘭州這座城市引以為豪的一張名片。古稀老人胡亞權回憶當年的創刊往事,歷歷在目。
  • 誰瓦解了《讀者文摘》
    一位正在等待接受牙科治療的患者同CBN記者開玩笑說,大家都覺得,牙醫診所總是很冷酷無情的,所以,如果醫生要拿冰冷的鉗子、鑷子處理你的牙之前,在《讀者文摘》上讀一篇充滿溫情讓你感動的文章,分散緊張的注意力絕對是可以讓人平靜下來的「鎮靜劑」。  然而玩笑歸玩笑,8月24日,《讀者文摘》出版商《讀者文摘》有限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卻是冰冷的事實。
  • 《讀者文摘》:積重難返還是青春再現?
    廣告之痛「其實,破產保護重組只是《讀者文摘》走向衰退過程中的財務表現,她真正開始走下坡路始於上世紀末。」《讀者文摘》的忠實粉絲、財經分析師任寧認為,這幾年《讀者文摘》收入和發行量一直在下降。「表面上看,金融危機讓《讀者文摘》之前的全資股東私募股權基金利普伍德公司2007年收購《讀者文摘》時的『金融槓桿』弊端顯露無遺,引發了令全球側目的破產保護申請程序。
  • 讀者文摘信譽系列活動大事記
    1999年起讀者文摘亞洲地區「超級品牌」調查正式啟動,共計6個參與國家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香港、臺灣、泰國。
  • 《讀者文摘》全球主編:債權人同意我們重建雜誌
    《讀者文摘》計劃出讓部分的經營權來減輕負債,進行全球重整。 創刊於1922年的《讀者文摘》目前擁有50個版本,涉及21種語言,在全世界79個和地區銷售。2009年4月,《讀者文摘》在中國市場推出《普知Reader’sDigest》。
  • 美暢銷雜誌《讀者文摘》退出中國 數十年波折
    《讀者文摘》是我大學時代就耳熟能詳的雜誌,但真正身處其中,才發覺是戴著鐐銬跳舞。一些傳統的價值,很珍貴,也很脆弱,經不起市場的碰撞。不是嘆一句『最美不過夕陽紅』,就能了結的!」「個人嚴重感覺到這份雜誌對本地讀者口味研究得不夠,版面和內容都感覺是10年前的,嚴重跟不上時代。可惜了!」更有讀者曾撰文「吐槽」對《普知》的閱讀體驗。
  • 《讀者》主編彭長城坦陳:曾借鑑美國《讀者文摘》模式
    中廣網北京3月3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張磊)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1981年創刊的《讀者》雜誌,陪伴很多人成長。近些年來,有關和美國《讀者文摘》雜誌打官司等一系列事情都讓人們為它捏了一把汗,在風風雨雨這麼多年後,平面媒體已經逐漸衰落,但《讀者》依然保持發行量期刊首位,而來自世界期刊聯盟的最新統計更將亞洲第一的桂冠戴在了《讀者》頭上。它的秘訣是什麼?
  • 《讀者文摘》被指擅改作者文字
    中新網紐約9月19日消息:有七十八年歷史的老牌雜誌《讀者文摘》,最近被指控其主編曾多次擅自刪改作者文字,虛構事實、杜撰引文,令有關作者大為不滿。  《讀者文摘》對此的回應是:「這些事件純屬『編輯與自由投稿者間的一些溝通誤會』」。
  • 不打不相識---中美《讀者文摘》刊名糾紛內幕
    再換個角度去看,兩個同樣的刊名攪在一起,永遠要解釋,永遠要說明,總不是一件自在的事。  為什麼不能把這個陰影和包袱乾脆甩掉,而獲得新生呢?  選擇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戰略的重新制定,因為你的選擇關係到你的未來。  但這個決斷太突然了,又太讓人難以接受。對於《讀者文摘月刊》這樣一項事關未來的大事,他必須慎而又慎。
  • 《讀者文摘》破產與數位化生存
    《讀者文摘》破產與數位化生存 張敬偉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8-28    [列印] [關閉]     24日,擁有全球最大銷量的通俗雜誌《讀者文摘》在美國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 《讀者文摘》傳統盈利模式艱難轉型
    《讀者文摘》申請破產保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危機、網絡衝擊、品牌老化、全球經濟不景氣都是其走入困境的因素。但把《讀者文摘》直接逼到破產保護申請境地的是金融泡沫,2007年私募股權基金利普伍德以27億美元全資收購《讀者文摘》時採用的是典型的高「槓桿收購」策略,利普伍德只用了5億美元的現金,22億美元是債務,其中有16億美元的有擔保債務和6億美元的優先次級本票。這讓公司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2008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公司收入銳減,這時支付利息已經是很大一筆開銷。」
  • 美國《讀者文摘》再次申請破產保護
    《讀者文摘》。《讀者文摘》向讀者提供其他出版物中有關健康,住宅和家庭的精簡版內容。雜誌最終成為全美最暢銷的消費刊物,被稱為大蕭條時期美國人最珍貴的心靈雞湯。上世紀70年代,《讀者文摘》曾經擁有1700萬發行量,以19種語言在世界60多個國家發行,風頭之勁,一時無二。
  • 臺媒:常青讀物《讀者文摘》正反映美國的困境
    臺灣《中國時報》5日則稱,昔日《讀者文摘》飽含使命感,奮力張揚的成功信念、保守道德、自由經濟以及樂觀主義等等所謂的正面價值,隨著美國的國力衰退,多少已經降值為「片面價值」。《讀者文摘》現在遭逢的難處,正反映了美國今日的困境。
  • 「讀者文摘中國業務不受任何影響」
    《普知》員工不知情當地時間17日,《讀者文摘》所屬的美國讀者文摘有限公司宣布,因發行量和廣告收入大幅下挫,集團將按照美國《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以削減當前22億美元的債務,爭取還債寬限期並進行重組。上述新聞發布特別強調,讀者文摘公司非美國業務沒有申請破產保護。
  • 美國老牌雜誌《讀者文摘》正轉型自救
    隨著數位技術搶佔傳統印刷產品的訂閱量和報亭銷量,以及年輕人閱讀習慣和休閒方式的改變,和其他印刷刊物一樣,《讀者文摘》發行量大跌,利潤江河日下。20世紀70年代,《讀者文摘》曾擁有1700萬的發行量,到2008年,其發行量已經萎縮至820萬。伴隨著發行萎縮的是廣告收入的下滑,《讀者文摘》雜誌廣告收入2008年下降了18.4%。
  • 美《讀者文摘》再申請破產 重蹈覆轍還是再創新生
    而在中國的甘肅蘭州,另一份也曾叫《讀者文摘》的雜誌——《讀者》依然保持著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的地位,並積極做著上市前的準備工作。儘管一個日漸衰落,一個仍生機勃勃,但同為文摘類期刊,前者的命運引起了它的中國同行的高度重視。   1922年,美國《讀者文摘》創刊。
  • 讀者文摘德國——向消防員致敬
    2009年9月29日,讀者文摘德國地區又一次向消防員致敬,消防員榮獲這個國家最受信任的職業,捧走「飛馬獎」。Hans-Peter Kroeger,德國消防協會主席,在柏林頒獎典禮上領獎時受到了諸多媒體的關注和讚譽。
  • 胡亞權:我就是《讀者》的一個老編輯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 文/圖  「你的糊糊快好了沒?」  「我的糊糊應該快好了。」  《讀者》創刊時期的胡亞權(前)和鄭元緒(後)(胡亞權供圖)。  「當時的甘肅已經有了幾本雜誌,如《飛天》《甘肅婦女》《甘肅青年》等等,主要還是受當時甘肅經濟發展、交通制約等影響,發行量都不是很大。我們就考慮,是不是辦一個綜合性的文摘類雜誌,而不是純文藝性的文摘。」胡亞權笑著說:「當時確定要辦一份綜合性的文摘類雜誌,主要是因為我倆都是『愛讀書的理科生』,覺得我們要辦的文摘就應以文藝為主,同時不排除其他自然學科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