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噁心外賣日銷 40萬份」的視頻在網上盛傳。目前,該視頻真偽還有待認定。涉事地食藥監部門現場檢查稱,未發現過期食品原料和成品,但餓了麼、美團已經宣布——第一時間將使用該品牌「速食包」的商家全部下線。
隨著人們餐飲習慣的改變,以外賣形式解決吃飯問題的人群日益擴大。外賣作為餐飲服務的新業態,近幾年以快捷、實惠等特點受到很多人的青睞,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根據有關機構的調查,2017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達2000多億元。然而,這巨大潛力背後也暗藏著安全隱患。
此次被曝光的外賣「速食包」廠,雖然生產條件髒亂差,食品原料也不合格,但仍然能夠達到「速食包」日銷售量40萬份的規模,並且主要用於外賣行業。這足以說明外賣商家對外賣「速食包」需求之大,也足以看到涉事外賣「速食包」波及範圍之廣。
問題外賣「速食包」的出現,暴露了外賣行業蘊藏著食品安全風險。對於商家應如何保障供應商的「速食包」質量問題,恐怕時下諸多「小本經營」的外賣商家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也恰恰說明外賣行業這種經營模式下「一條龍式」服務的經營者的不負責任。
今年4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餐飲服務明廚亮灶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鼓勵餐飲服務提供者實施明廚亮灶。筆者認為,明廚亮灶不應該僅僅限於線下的餐飲業態,也應同樣適用於線上的外賣行業。相對於實體店的消費,外賣行業更缺乏消費者的直接監督,因而,也更應該推行明廚亮灶。
透明公開是食品安全最好的保障。如果消費者通過外賣軟體看到店家後廚的情況,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再說,相比現場製作,「速食包」增加了食品受到汙染的可能,因此更需要遵守食品安全相關法規。《食品安全法》規定,對於使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原料,或者生產經營腐敗變質、汙穢不潔等食品的企業,貨值金額1萬元以上的,可處貨值金額10倍以上、20倍以下罰款。所以,唯有嚴格監管,才能有效打擊食品安全違法行為,保證外賣行業的健康發展。
□廖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