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駱胤成的692篇扶貧日記感動網絡,這些文字不僅記錄了小涼山翻天覆地的變化,定格了老百姓擺脫困頓生活後的張張笑臉,更為外界了解大山新貌打開了一扇窗口。通讀日記,裡面關於他通過「微課堂」的小窗口,讓山裡的孩子們看到更大的世界,讓人看到夢想與力量。也正如駱胤成感悟的一樣,教育才是讓當地拔掉窮根的根本之策。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但我們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鬆,擼起袖子加油幹,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在實現這個偉大目標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強教育投入,讓更多的農村兒童獲得良好的教育,走出大山,學成歸來後反哺家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扶貧,重在扶智,用智慧點亮孩子們的人生夢想,讓他們自信自立自強,從長遠來看就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譬如,時代楷模張桂梅已幫助1800多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女孩命運;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得者、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白洋教學點教師支月英,堅守在偏遠山區40年,先後資助了20多名貧困家庭學生完成學業,教育培養了1000餘名貧困山區孩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老師的默默堅守,才讓一個個山裡的孩子,越過崎嶇小路,走出蔥鬱大山,追逐夢想。這也正是我們所有人期盼看到的動人畫面。
任何時候,都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如今家喻戶曉的寒門女孩劉媛媛,正是用知識逆襲成北大學霸,成為福布斯女性、超級演說家。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開展教育扶智的新起點。各地可通過發動志願者團隊,善聚身邊力量,為剛剛脫貧地區的孩子們,不斷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比如,送一本書、開展一次研學活動等,讓孩子們看看外面的世界,從小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個奮鬥的目標。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教育不單是體力和腦力的付出,更需要用愛去長久呵護。
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教育扶貧的背後,凝結著國家實打實的投入,也凝結著無數「駱胤成們」的奮鬥。全社會應該時刻準備著,成為貧困地區孩子們的夢想點燈人,照亮孩子們前行的路,照亮孩子所在家庭的幸福路。相信有了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這些沐浴在國家精準扶貧陽光下的孩子們,定能乘風破浪,成長為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才。
稿源:荊楚網
作者:王藝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