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推出的《寒風中這一幕讓網友感慨:一堆廢品裡,藏著個高貴的靈魂》報導刷屏,網友被山東濟南76歲的錢玉田老人善舉感動。連續幾年,老人在廢品回收點挑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且品相好的圖書,捐贈愛心書屋助力鄉村孩童閱讀,累計捐了一萬多本。積小善如江流到海,老人用一次次的善舉,轉為助力教育後一代的具體行動,可謂是「潤物細無聲」。「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力所能及的為「小善」,匯集在一起定能迸發撼人力量。
小善人人可為,其可貴恰恰在於廣參與性和可持續性。新華社曾報導浙江寧波寧海縣前童鎮童姓家族,為過往行人提供免費茶水,十代人接力為善,300多年沒有間斷,在當地傳為佳話。童家十代燒茶樂善好施,不僅讓好的家風持續傳承,福澤後代,同樣也讓整個鎮文明新風浸潤百姓心田。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樂見於善樂感於善,真正需要重點關注的是樂為小善,養成好的為善習慣。
作為普通人,在生活中有驚人善舉固然難能可貴,但細小的善舉更動人心弦。還記得在抗疫期間,一群環衛工人因在醫院做保潔,出來後在單位安排的酒店隔離14天。離店之前,環衛工們把所住的房間打掃得完全不像曾經有人住過的整潔,酒店經理查房時感動落淚。這看似一件小事,卻讓宅家抗疫的人們看到普通人可貴的品格,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愛的傳遞,這無聲的善舉就像是一束光,給無數人溫暖和力量。
捫心自問,這些感動我們的小善我們難以做到麼?非也!很多時候是一個意識問題,以及「以善小而不為」在作怪,感覺「為小善」難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建設文明社會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靠的就是「細水長流」,靠的就是「人人為善」。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助推上坡困難的三輪車;下班路上,買走菜販子最後一點菜;看到他人傷心落淚時默默遞上紙巾,傳遞無聲的理解;對別人的成績發自內心的認可與稱讚......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卻在無形中散發著溫暖與力量。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所有人的一善一舉都會影響身邊人,哪怕遇到風雨,也無所畏懼,因為總有人在我們不知道的角落默默守護。
社會是由無數個體組成,雖無法要求人人做到烹茶以濟行人,購書以贈農村孩童,但盡己所能發出光亮,在照亮他人的同時,也同樣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和溫暖。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從每一件微不足道的小善做起,積善播福,為創造和諧社會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相信在每一個善良之人的努力下,我們的社會定會越來越好。
稿源:荊楚網
作者:程志丹
【來源:荊楚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