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E要跟大家分享國外網站上非常火爆的一組漫畫。
爸爸媽媽們都聽過「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這句話,而這6張漫畫更清楚地告訴家長,其實孩子身上很多不當的行為,都能從家庭和父母身上找到問題的根源。
只是很多爸爸媽媽當下意識不到這一點。
1
如果孩子總是撒謊,
是因為家長過去對他們的錯誤反應過度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說: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會挨罵,而尋求的一個避難所。所以,當孩子逐漸長大,能分辨清楚自己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後果時,說謊似乎就成為了一種可以保護自己的手段。
父母應該是孩子在世界上最親密、最值得信賴的人,當孩子出現錯誤、面對困惑不知所措的時候,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信任度的高低。
2
如果孩子經常嫉妒別人,
可能是因為你常拿他和別人比較
每個孩子從小都有一個天敵,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爸爸媽媽是想激勵鞭策孩子,變得更好,但事實上,經常拿比孩子強的人刺激他,這類語言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
時間長了,孩子會逐漸失去自信心,覺得自己事事不如別人,產生嫉妒或是自暴自棄的心理。
3
如果你覺得孩子已經有了很多玩具,
但他仍愛搶別人的來玩,
那說明你沒有給他選擇權
其實,在1歲半以後,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逐漸開始萌芽,但往往很多爸爸媽媽在潛意識裡都有著很強的控制欲,典型的權威式教育方式。
穿什麼衣服,買什麼玩具,上什麼興趣班……選擇權都不肯給孩子自己。
父母控制欲過強會導致孩子兩個極端:一種會造成孩子性格懦弱無主見,凡事都要問家長意見,成為巨嬰;另外一種是孩子會特別叛逆,甚至和父母對著幹。
給予孩子選項是給予他們尊重的重要表現。一旦孩子做了選擇,他就會覺得這是他自己做的決定而不是父母強加給他的。獲得了家長的認可和肯定後,獨立自主的人格也就慢慢形成了。
4
孩子沒主見、很害羞,
那可能是爸媽幫他做得太多
「孩子膽子特別小,上小學了還不敢一個人去超市」;
「在學校孩子很少主動和同學們說話,我特別擔心」
……
出於「我這是為你好」的考慮,爸爸媽媽習慣性地包辦、代替孩子做了很多事。但長期這樣,孩子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認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漸漸失去主觀意願,自然就慢慢沒有主見了。
「我也想自己去超市買東西,但媽媽說她不放心我一個人,只好算了咯。」
時間長了,在爸爸媽媽一次次的「保護」中,孩子會連最基本的想法都懶得表述。
5
愛發脾氣的孩子,
只是想要你的關注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的表現。
但其實兒童心理學家發現,孩子發脾氣的背後,其實是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從中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6
長期被命令的孩子,
也學不會尊重別人
「別哭了,這有什麼好哭的!」、「大人說話,小孩兒別插嘴!」
有沒有覺得這幾句話超耳熟?爸爸媽媽們一不小心就會用命令的口吻來強制孩子做一些事,對孩子來說,這樣其實是不尊重的表現。長期接收這樣的語句,孩子會慢慢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視,從而降低自尊,更可怕的是有樣學樣。
沒有從家長的身上學會尊重,自然不能明白如何尊重別人。
都說家長是世界上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工作,誰都可以做,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好。
而養娃就是個升級打怪的過程,需要爸爸媽媽們不斷修煉,才能闖關成功!你在雞娃的過程中產生過什麼樣的困擾和疑惑,歡迎來和小E嘮嘮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