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歷史雜談說啊小編)下面為大家介紹的是
項羽一世光明磊落重情重義,卻敗在自己剛愎自用的性格,讓人遺憾
中國歷史五千年的長河中,不乏誕生過許許多多著名的具有裡程碑一般意義的人物。而秦朝末年出現的兩位軍事家,戰略家項羽與劉邦的故事更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今天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跟項羽有關的故事。
對於項羽的評價有很多,從古至今各種各樣的人對他們產生了不一的評價和看法。南宋李清照曾經寫下的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就是用以歌頌項羽的。但即使如此,也有人作詩作詞或者寫文章來貶低項羽。作為一個軍事方面的天才,但是項羽在政治方面卻並不是那麼擅長。在兩千二百多年前的安徽省靈璧縣東南的沱河北岸,有整整六十萬大軍將僅有十萬的軍隊給包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垓下之戰。率領三十萬大軍的韓信對陣率領十萬軍隊的項羽,而劉邦則率領三十萬軍隊跟隨在韓信之後。項羽軍隊雖然勇猛,但是被四面夾擊,節節敗退。
項羽的戰無不勝的神話,至此被韓信所打敗。整場戰爭中,並不是項羽並不夠強而失敗,我相信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會和項羽一樣 難以反敗為勝。因為項羽不僅僅要面對劉邦,張良,韓信等這些大將,同時還面對著缺糧缺兵的情況。不得不說的是,張良韓信的「四面楚歌」之計更是給整部戰爭畫上了一個楚軍必敗的句號。項羽所面對的都是對自己不利的條件,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他和他的士兵們都要承受極大的壓力。 如果因為項羽的失敗就說他是弱者,顯然是不對的,同時也是對劉邦,韓信,張良等一代大將們能力的貶低。項羽敵對著天下那麼多有勇有謀的將士,能走到哪一步究竟靠的是什麼?項羽不僅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壯士,他也是勇猛善戰並且懂得謀略的人,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留下了偉大不朽的功績。
項羽從小就胸懷大志,起義之後更是身先士卒,不僅有英勇善戰的特性,更有破釜沉舟的氣概。項羽英雄一世,敢作敢為,光明磊落,重情重義。可是項羽他還是敗了,敗給的不是劉邦,而是他自己剛愎自用的性格。他沒有政治遠見,不懂的虛心採納別人的意見。我相信如果張良韓信等人是在項羽的麾下,歷史一定會改寫,可惜的是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即使如此,項羽最後雖然自刎,仍讓是我心中的英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項羽是有缺點,但縱觀古今,像他那樣富有英雄氣概的人又能有幾個?項羽的一生都是重情義的,他起義抗秦是為了救天下蒼生,他優待將士更是體現了他江湖的義氣,就連他最後的不肯過江東,也洋溢著悲壯英雄氣息。他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男子漢,但也同時是一個歷史上集大成與大敗於一身的人物。
直到走到生命盡頭的項羽,也是值得我們去敬佩的,雖死猶榮。 垓下之戰的項羽被包圍,不僅糧食缺乏,兵力缺乏,更經受著精神上的折磨——四面楚歌,這樣情景下的項羽決定趁著夜色突圍。他率領八百將士邊跑邊戰,到淮河的時候就僅剩了一百多人了。而當他們到達陰陵卻迷路了。項羽找到一個農民問他,農民告訴他要往左走,項羽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這樣一來項羽他們就耽誤了很長時間,此時的項羽被追擊的漢軍追上不得不再與他們交戰,最後項羽逃到了東邊的一座山上,此時的項羽身邊只有二十幾人,而他們的身後有足足幾千人追著他們。項羽再逃,一路殺到了烏江邊。
項羽選擇了下馬步戰,殺了數百名漢兵之後,自己也受了許多的傷,然後自刎在了烏江邊。 一代英雄就此隕落,留給後代的是仰慕與欽佩的同時,項羽一世光明磊落重情重義,卻敗在自己剛愎自用的性格,讓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