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為項羽自刎烏江而惋惜的人,體會不了「英雄」落幕的快意!

2020-12-25 半拙文史

若數天下英雄,項羽必當其一!所謂英雄,那就要豪氣沖天,光明磊落,渾身是膽,一往無前。生,要名動天下;死,要萬古流芳!

項羽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其祖父項燕本是楚國將軍,奈何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破楚,楚王被俘,楚國滅亡。項燕逃走後,起兵反秦,結果兵敗身亡。項羽有著貴族的血統,繼承了項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之氣,從小過的卻是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

項羽的英雄氣,小時候便非常突出。《史記》記載項羽「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身負血海深仇,沒點本事如何報仇雪恨,又有何資格傳承貴族的血統。項羽的叔叔項梁對項羽不學無術非常惱火,責備他到底想幹嘛。項羽回答說,學書只能寫個名字;學劍只能打敗一個人,這有什麼用呢,要學就要學萬人敵的本事。這種豪氣,豈是平庸之輩?

項梁很欣慰,於是開始教他兵法。項羽兵法也只學了一半。像項羽這樣驕傲的人,又怎肯全盤接受別人的思想,保留自己獨有的個性,這才是真英雄。項梁很無奈,只得隨他自由發展。而項羽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只有最後一次悲壯落幕,其餘皆所向披靡。

不愛學習,通常來看是個缺點。但是在當時那個時代,項羽的不愛學習,反倒讓他少了些書生的懦弱,多了些打破陳規陋習的勇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只有陳勝這種不受書本約束的人才能生出這種思想。

秦始皇遊會稽山時,項梁帶著項羽去看熱鬧。項羽一看,脫口而出道:「彼可取而代也!」項羽此語,真是充滿了英雄氣概。千古一帝又算得了什麼,我項羽要是想,取而代之又有何難。項羽可能沒有想過怎麼「取而代」,也沒有想過「取而代」之後該怎麼辦。他只是認為他也可以做到。沒有理由的自信,甚至有點盲目。但此刻,整個宇宙,都在圍著項羽轉動。

他在乎的不是那個位子,他在乎的是政府全天下最有權勢的人的那種成就!。

英雄自古鬥不過小人。英雄重過程,重道義,重名聲,這些束縛讓他往往無法不擇手段。公元前206年。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和他的妻子,在陣前架起油鍋,把這兩人放在案板上,對劉邦說:「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親和妻子殺了炸來吃。」劉邦嘿嘿一笑,說:「我們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既然這麼不孝順,那我也沒啥好說的了。別忘了給我留一份就行。」

在親情和王位面前,劉邦選擇了王位;在道義和王位面前,項羽選擇了道義。這就是英雄的艱難。

項羽對劉邦說:「天下不得安寧這麼多年,不就是因為我們兩個人在爭鬥嗎,不如我們兩個打一架,誰贏了,天下就是誰的。」多麼豪氣幹雲,又是多麼幼稚可笑啊!在項羽眼裡,天下也不過是一場可以拿來打賭的東西而已;在天下人眼裡,天下是無所不用其極也要奪取的最珍貴之物。單就這份氣度,誰可與項羽相提並論?天下人也明白不了項羽的那種英雄邏輯!

項羽兵敗垓下,他牽掛的是寶馬和美人。什麼君臨天下,敗了就敗了吧,只是那寶馬和美人沒了他的庇護可怎麼辦呢?沒有考慮怎麼樣突出重圍,沒有考慮怎麼樣東山再起,他考慮的只有眼前的快意恩仇。最後是不是要君臨天下,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不斷地勝利,不斷地徵服。

項羽最後幹了一件非常瘋狂的事情。他率領八百鐵騎殺出重圍,卻在陰陵迷了路。他沒有朝著劉邦駐軍的反方向跑,而是引兵向東,帶著僅存的精兵,向劉邦做一次自殺式地衝鋒,只為那快意恩仇的一戰。敗也要像英雄一樣,敗得轟轟烈烈!

項羽從來不會認為自己不會打仗,儘管他這一次敗了,還敗得那麼徹底。勝,天意;敗,天意!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天意。而天意又怎可違拗(ào)。

韓信說項羽是匹夫之勇,打仗要身先士卒,遇到危險敢破釜沉舟,缺少智慧和謀略。殊不知這才是一個英雄該有的豪氣與膽識。韓信一生窩囊,又怎麼體會得到英雄世界的快樂。

項羽就是項羽,連自刎也是那麼項羽。管他世人怎麼評說,項羽只做英雄的事情。何必用凡人的成功學說來評價他?他已然超脫世俗之外,怎會在乎爾等膚淺的議論,夏蟲不可語冰。

英雄,怎可留人褻瀆的把柄,項羽自刎烏江,難道不是英雄最好的謝幕?

相關焦點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其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 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項羽當年為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
  • 項羽寧可自刎也不過烏江,不是因為傻,而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項羽是後人一直歌頌的英雄,真漢子,真性情,他的性格和劉邦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曾經寫過這樣的一句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至今仍為世人所熟知。而項羽在烏江自刎之事,也成了世人所不解的謎團。那麼項羽為什麼寧可自殺,也不願過江回到江東呢?
  • 霸王為什麼沒有渡烏江,重整旗鼓卷土再來,而是選擇自刎?
    ,這一英雄壯舉,值得後人稱讚,然而更有許多人為之感慨!這也是項羽原先的計劃,他已經安排好江東的人前來接應他,可惜迎接項羽的卻是一人一舟!項羽傻眼了,夢想一下子破滅了,甚至作為英雄的他感覺到了羞愧!因為,項羽失去了東渡烏江的可以重整旗鼓的信心,他的信念一下子被眼前的現實所擊垮。他甚至會聯想到,江東也許已經成為劉邦的天下了,或者說,他感覺自己失去江東民心了,如果不是這樣,為什麼江東沒有部隊前來接應他!
  • 項羽烏江自刎後,屍首被五人瓜分,那麼這五人最後結局怎麼樣?
    垓下之戰輸了江山也輸了自己。誰曾想當初那個威風凜凜的將軍會有一日自刎江邊?項羽自己也很清楚,他在軍事方面有著極好的天賦,所以被逼烏江之時他更願意相信是『天要亡我』,既然如此,又何故捲土重來?再者,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縱然是死,項羽也想保存著自己身為將士的尊嚴,不願苟且偷生。自刎烏江至少還死得體面,死得其所。可是在項羽看不到的地方,他的屍首卻飽受摧殘。
  • 項羽發現了這個秘密,所以他寧死也不過烏江
    西楚霸王項羽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的許多英雄事跡至今被後人所銘記。當初破釜沉舟,打破鹹陽城,又設下鴻門宴邀請劉邦,把劉邦嚇破了膽,可以說項羽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失敗者。不過就是這個失敗者,其實還有機會成功的,因為當初在烏江,他原本有機會乘船渡江,回到江東捲土重來的,那是什麼原因讓他放棄了再一次成功的機會呢?
  • 項羽為什麼寧死也不過烏江,不是他不想,只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項羽為什麼寧死也不過烏江,不是他不想,只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楚漢之爭,劉邦大敗,項羽自刎烏江之岸,這是廣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可是我們並沒有親眼見過,對於其中的細節也是知之甚少。項羽是敢作敢當的人,他寧死也不願意過烏江,於是自刎烏江岸,是時事之英雄,自古人們對他評價都很高。又有諸多軼事典故見證了歷史,耳熟能詳的就數霸王別姬、四面楚歌、作壁上觀等等,這些都在訴說著項羽傳奇的一生。為什麼項羽至死都不願意過烏江,這中間有沒有我們不知道的原因,又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那麼就和小編一起來探索一下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吧。
  • 項羽: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悽然唱出一首詩,然後拔劍自刎
    多年以後,張國榮主演的《霸王別姬》又被搬上螢屏,劇中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以及人性的思考,令無數觀影者觸動。英雄美人的故事,無論是幸福的結局,還是悲壯的落幕,都會令許許多多的痴男怨女嚮往,說到底,這其中,還是愛情的力量在驅使著、在映照著。
  • 項羽一世英雄,為什麼會落到眾叛親離的下場
    說到項羽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他,是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少年立下大志,一定能立不世之功。暴秦年間,率領八千江東男兒席捲天下,推翻了秦朝,20多歲就成為西楚霸王,被世人所敬仰,那麼究竟為什麼在與劉邦爭天下的時候會導致眾叛親離的下場,英布、季布 這些曾經出生入死的手下為何紛紛投靠劉邦,一代英雄為什麼落到烏江自刎的下場呢?第一:項羽的殘暴不仁。
  • 西楚霸王項羽,歷史上英勇無畏的大將士,卻兵敗烏江
    千百年來對於項羽的評價是許許多多的。贊但是在其中最有名的應該要數南宋的女詞人李清照吧。在李清照的眼裡,項羽活著的時候是人中的龍與鳳。就算是項羽死了。他也是那些鬼魂中的大英雄。這對項羽的評價是非常的高了。
  • 項羽寧死也不願過烏江,不是因為他傻,而是他發現了一個秘密
    霸王與虞姬之間的情感糾纏,也感慨一代霸王,曾經的英雄颯爽,最後卻也烏江自刎。項羽的英雄事跡為世人所欣賞。翻開歷史的篇章,你會發現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用自己質樸而直白的話語隱藏著對項羽的喜愛,在歷史上歌頌項羽的文學作品,更是數之不盡。
  •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英雄的輓歌
    相信看到標題的朋友們都猜到了我要寫的英雄是何人,他就是項羽,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那個生猛的楚人。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把他刻畫成了一個十足的悲劇形象,在我心中他同樣也是以為悲劇英雄。此後戰章邯,殺蘇角,俘王離,就站糾結,巨鹿一戰,眾諸侯不敢仰視,跪著參見項羽,尊他為上將軍,他成了聯軍的領袖。
  • 周總理說項羽是造時勢之英雄,一段喑嗚叱吒之雄的傳奇人生
    比如,明代學者郝敬說:「項羽與高帝並起,滅秦之功略相當,而羽以霸王主盟,尤一時之雄也。」比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本紀》記敘了項羽一生的事跡,從年少學書、劍和兵法的經歷,到將兵滅秦,到楚漢相爭,直到最後烏江自刎。司馬遷通過詳略得當的事例刻畫了這位具有複雜性格的悲劇英雄,展現了他性格的矛盾性與完整性。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出身高貴、武力值爆表的項羽,脫穎而出。差一點就做到皇帝,可是沒想到,急轉直下。短短幾年,堂堂的西楚霸王卻敗在出生低微、武力值遠不如他的劉邦手下,最後落了個走投無路,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劉邦由此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
  • 家長:我孩子絕不能學項羽
    這首古詩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跟隨丈夫逃亡路過烏江時,所寫的一首借古諷今詩,藉由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烏江自殺的典故,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以及自己丈夫不思進取、苟且偷生的無恥行徑。面對外來入侵者,南宋最需要的就是如項羽一般誓死捍衛主權與尊嚴的英雄氣概。詩人雖為女子,但所寫詩句壯懷激烈、勢如千鈞,愛國之情噴湧而出,震撼人心。
  • 霸氣帝王詩,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
    這是宋朝宰相王安石的一首疊題《烏江亭》,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為依據,冷靜分析,對項羽能否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可以說這首詩議論精警,獨具慧眼。 以上兩首古詩都是描寫古代帝王的功過是非,而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兩首帝王詩,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
  • 項羽死後,拿了他屍首的5人最後結局如何?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項羽垓下之戰,戰敗之後便逃到烏江。若是渡了河便有機會東山再起,但是他卻選擇了自刎。項羽成功是因為他的英雄氣概,失敗亦然。說他項羽不識人,可是在他兵敗之時無一人投降。因為手下的兵遲遲不投降,漢王劉邦便用重金懸賞項羽的人頭。
  •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出這句千古名句
    在烏江旁邊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發,從而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前兩句來看,身為女流的李清照無疑具有項羽般的英雄情節,用''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高度概括了西楚霸王項羽的一生。
  • 楚漢爭霸的最後時期,處於劣勢的劉邦,如何將項羽逼死於烏江
    導語:楚漢爭霸的最後時期,劉邦身處劣勢一方,但他卻將一代英豪項羽逼死於烏江。劉邦平定三秦後致書項羽,表示只是要如約取關中之地,不敢繼續東進。項羽為這一假象所迷惑,並不以劉邦為主要敵手,首先部署在齊地用兵。
  • 為何項羽寧願死也不願過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為何項羽寧願死也不願過河?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相信大多數人都是知道項羽的吧,他和劉邦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英雄。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之後,兩人繼續自己的反抗,領導農民反抗秦王朝的殘暴統治,並且最後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