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數天下英雄,項羽必當其一!所謂英雄,那就要豪氣沖天,光明磊落,渾身是膽,一往無前。生,要名動天下;死,要萬古流芳!
項羽出生於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其祖父項燕本是楚國將軍,奈何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破楚,楚王被俘,楚國滅亡。項燕逃走後,起兵反秦,結果兵敗身亡。項羽有著貴族的血統,繼承了項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之氣,從小過的卻是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
項羽的英雄氣,小時候便非常突出。《史記》記載項羽「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身負血海深仇,沒點本事如何報仇雪恨,又有何資格傳承貴族的血統。項羽的叔叔項梁對項羽不學無術非常惱火,責備他到底想幹嘛。項羽回答說,學書只能寫個名字;學劍只能打敗一個人,這有什麼用呢,要學就要學萬人敵的本事。這種豪氣,豈是平庸之輩?
項梁很欣慰,於是開始教他兵法。項羽兵法也只學了一半。像項羽這樣驕傲的人,又怎肯全盤接受別人的思想,保留自己獨有的個性,這才是真英雄。項梁很無奈,只得隨他自由發展。而項羽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只有最後一次悲壯落幕,其餘皆所向披靡。
不愛學習,通常來看是個缺點。但是在當時那個時代,項羽的不愛學習,反倒讓他少了些書生的懦弱,多了些打破陳規陋習的勇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只有陳勝這種不受書本約束的人才能生出這種思想。
秦始皇遊會稽山時,項梁帶著項羽去看熱鬧。項羽一看,脫口而出道:「彼可取而代也!」項羽此語,真是充滿了英雄氣概。千古一帝又算得了什麼,我項羽要是想,取而代之又有何難。項羽可能沒有想過怎麼「取而代」,也沒有想過「取而代」之後該怎麼辦。他只是認為他也可以做到。沒有理由的自信,甚至有點盲目。但此刻,整個宇宙,都在圍著項羽轉動。
他在乎的不是那個位子,他在乎的是政府全天下最有權勢的人的那種成就!。
英雄自古鬥不過小人。英雄重過程,重道義,重名聲,這些束縛讓他往往無法不擇手段。公元前206年。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和他的妻子,在陣前架起油鍋,把這兩人放在案板上,對劉邦說:「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把你的父親和妻子殺了炸來吃。」劉邦嘿嘿一笑,說:「我們曾經結拜為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既然這麼不孝順,那我也沒啥好說的了。別忘了給我留一份就行。」
在親情和王位面前,劉邦選擇了王位;在道義和王位面前,項羽選擇了道義。這就是英雄的艱難。
項羽對劉邦說:「天下不得安寧這麼多年,不就是因為我們兩個人在爭鬥嗎,不如我們兩個打一架,誰贏了,天下就是誰的。」多麼豪氣幹雲,又是多麼幼稚可笑啊!在項羽眼裡,天下也不過是一場可以拿來打賭的東西而已;在天下人眼裡,天下是無所不用其極也要奪取的最珍貴之物。單就這份氣度,誰可與項羽相提並論?天下人也明白不了項羽的那種英雄邏輯!
項羽兵敗垓下,他牽掛的是寶馬和美人。什麼君臨天下,敗了就敗了吧,只是那寶馬和美人沒了他的庇護可怎麼辦呢?沒有考慮怎麼樣突出重圍,沒有考慮怎麼樣東山再起,他考慮的只有眼前的快意恩仇。最後是不是要君臨天下,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不斷地勝利,不斷地徵服。
項羽最後幹了一件非常瘋狂的事情。他率領八百鐵騎殺出重圍,卻在陰陵迷了路。他沒有朝著劉邦駐軍的反方向跑,而是引兵向東,帶著僅存的精兵,向劉邦做一次自殺式地衝鋒,只為那快意恩仇的一戰。敗也要像英雄一樣,敗得轟轟烈烈!
項羽從來不會認為自己不會打仗,儘管他這一次敗了,還敗得那麼徹底。勝,天意;敗,天意!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天意。而天意又怎可違拗(ào)。
韓信說項羽是匹夫之勇,打仗要身先士卒,遇到危險敢破釜沉舟,缺少智慧和謀略。殊不知這才是一個英雄該有的豪氣與膽識。韓信一生窩囊,又怎麼體會得到英雄世界的快樂。
項羽就是項羽,連自刎也是那麼項羽。管他世人怎麼評說,項羽只做英雄的事情。何必用凡人的成功學說來評價他?他已然超脫世俗之外,怎會在乎爾等膚淺的議論,夏蟲不可語冰。
英雄,怎可留人褻瀆的把柄,項羽自刎烏江,難道不是英雄最好的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