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檔案從項羽失敗的性格原因看人生修養

2021-02-13 孔子樂學堂

邊聽邊看

   

      大家都知道一句成語「自暴自棄」,這四個字就是從《孟子》裡來的。自暴的人,就是我慢,有偏見,剛愎自用,我見很強的人。換句話說,自暴就是狂妄,每個人都容易犯這種心理的毛病,有時候道理上知道,但當情緒高漲修養又不夠的時候,不應該講的話就衝出來了。譬如我們看到有些人,有時候脾氣一來,天不怕地不怕,老子什麼都不怕;真到那個時候啊,什麼都怕了,這個是修養的問題。

      自棄,就是有很強烈自卑感的一種人。常常聽到年輕人講,老師啊,我是沒有希望的了,我不行了,我是白痴啊;或講我是笨蛋啊,我永遠沒辦法。這些都是自棄的話,不過這些還算是客氣話,真正自棄的人,有些是灰心到極點,想走自殺的路,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們人,當情緒高漲的時候,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我崇高,自我英雄;當情緒低落的時候,覺得自己一無所能,活不下去,所謂「壯不如人老可知」,這是古人的一句詩,年輕都不如人,等到老了,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啊,經常在這兩種心理之間搖擺不定。借用學佛的比喻,說一個人不能得定,原因不是散亂、思想亂跑,就是昏沉、想睡眠,那是講修養工夫,是指打坐修定的一個景象,不散亂就昏沉,這是講普通人一般的心理狀況,包括身心兩方面。其實我們檢查自己,真做學問修養工夫的話,我們每天隨時隨地的情緒思想也是這樣,不是狂妄自我崇高,就是自卑感來了,都是在這兩種狀況中翻來覆去。

      我們看到歷史上項羽和劉邦對立的時候,項羽當時很得意,說話狂妄。歷史上記載,項羽年輕的時候,讀書不成,去學劍。可見他功課不好,書讀不好,所以不讀書了,去學劍術武功。學劍又不成,可見他很沒有耐性,然後就讀兵書,因為學劍是一個打一個的,沒有意思,他要學萬人敵。看見叔叔在那裡讀兵書研究軍事,他就想學,可是項羽萬人敵也沒有學好。歷史上描寫他的這幾句話,就是自暴,最後失敗了,八千子弟都打光了。一個撐渡船的老頭勸他過江回家去,家鄉還有年輕人會跟你出來;但他說無顏見江東父老,沒有臉回去。還有人說項羽曉得不能上當,只有一條船,這個老船家,你曉得是不是敵人?萬一渡江一半,把他丟下水,那就完蛋了,他寧可乾脆自刎。這是後人的猜想,實際上,他到失敗的時候無顏見江東父老是真話,那個心理已經低落到自棄的程度了。

       所以我們特別強調一點,希望青年同學們注意,我們一般人的心理,隨時隨地不是走入「自暴」就是走入「自棄」的境界。要能夠既不自暴,又不自棄,非常平穩,也很平凡,那就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最高的學問。


    「列子曰:色盛者驕,力盛者奮」,色就是顏色,顏色盛就是年輕,年輕人臉上的顏色很旺盛,很漂亮。你看現在年輕人個個翹頭翹腦,因為色盛他自然驕。到老了的人啊!看起來彬彬有禮,實際上是驕不起來啦!

     「力盛者奮」,一個體力好的人坐不住的,就想動一下,奮鬥一下,所以孔子也說,年輕「戒之在鬥」,年輕人喜歡打架,其實戒不掉的。年輕人學拳,剛剛學了三天,覺得無比的英雄,在公共汽車上,這個手也要動兩下,表示是學武的;到了功夫深了,反而動都不敢動,怕出手傷到人。所以力氣很盛的人,奮,這個奮代表一個原則,非常奮發,好像不可一世。年輕人體力好、聰明有知識,但是人生經驗不夠。

       「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所以一個人不要驕傲,不要自奮,自奮就是主觀非常強。譬如歷史上項羽跟劉邦二人,項羽的失敗就是因為自奮。項羽失敗的時候不過二十八九,自刎烏江。而劉邦那個時候四十多歲,是斑白之人。清末民初,湖南有一個詩人易實甫先生,有詩講項羽:

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無命欲從龍。
鹹陽宮闕須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二十有才能逐鹿」,二十多一點就起來打天下了。「八千無命欲從龍」,項羽有八千子弟,最後在烏江失敗了,命運不好,這是講項羽英雄失敗的悲慘。「鹹陽宮闕須臾火」,你看鹹陽秦始皇修的宮殿,修了那麼多年,假使現在還留著,那賣門票不知道收多少錢啊!結果項羽點一把火燒了三個月。「天下侯王一手封」,漢高祖也是被他封為漢王的。所以你們青年翹頭翹腦,要自尊嘛!你學學項羽,有這個本事的可以學,沒有這個本事自奮不起來啊!易實甫的這首詩有味道,歷代的人吊項羽的詩,恭維項羽的詩,罵項羽的詩,反正很多,我還是覺得易實甫的四句話有味道。不管如何,他把項羽自奮的那個味道寫出來了。

      劉邦有張良、陳平、蕭何三個人幫忙他,對他們言聽計從,所以可以統一中國。項羽只有範增這老頭子幫忙他,但他雖有個軍師也不聽,自己認為聰明,變成別人沒有辦法把意見提供給他,所以永遠沒有輔助,就失敗了。項羽就是犯了自奮的錯誤。

       讀《史記》,劉邦和項羽兩個人,分別看到秦始皇出巡的那種威風與排場。項羽看後,對朋友說「彼可取而代之。」用白話說是「老子可以把他拿下來,我來幹!」劉邦看後則說「大丈夫當如是也。」用白話來說:「一個大丈夫,應該做到這樣,才夠味道。」根據行為心理,同樣一個觀念,但兩個人表達的氣度,就完全不同。一個是非常粗獷的,好比你坐在椅子上,一個人走進來,把你拉下來:「你下來!我要坐。」而另外一個人說:「這個位子,可讓我坐坐吧?」然後坐下來。氣量就不同。所以我們讀歷史,這些文字上的要點,應該特別注意。

       我們再將偏好個人武勇,與能任大勇的人,在對立之下,作個比較。歷史上對這兩個人,記載得很詳盡。一個是項羽,有拔山扛鼎之勇,作戰時單槍匹馬,闖到敵人的陣中,縱橫馳騁,誰也不敢阻擋。當漢高祖和他最後一次會戰,用了許多兵力,圍困他許久,雖然楚軍已敗,可是誰都不敢接近項羽。在這之前的另一次戰役中,項羽和漢高祖在陣前見了面。項羽說,天下這多年來的戰亂,就只是你我雙方打來打去,今天你我見面了,我們雙方下令,所有的部下都不許動手,你我兩人出來單打獨鬥,作一死戰,來決定勝負,免得再打下去,傷了許多無辜的生命。漢高祖說,對不住,我絕不和你單打獨鬥,我是鬥智不鬥力的。這就是漢高祖與楚霸王不同之處。

      所以孔子說「勇而無禮則亂」,有些人有勇氣、有衝勁,容易下決心,有事情就幹了,這就是勇。如果內在沒有好的修養,就容易出亂子,把事情搞壞。「直而無禮則絞」,有些人個性直率、坦白,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當長官的或當長輩的,有時候遇到這種人,實在難受,常叫你下不了臺。老實說這種陽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誠。但是學問上要經過磨練、修養,否則就絞,絞得太過分了就斷,誤了事情。

勇、直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個性。但必須要經過文化教育來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為偏激了,也成了大毛病,並不一定對。太勇敢了,容易決斷,成為衝動,有時誤了事情。太直了,有時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僨事。項羽的個性就是太勇太直這兩個反面的缺點。清代詩人王曇說他「誤讀兵書負項梁」,很有道理。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曉得中和,懂得了就是每一個人反省自己個性的標準。

       你看歷史上的人物,失敗的英雄都很聰明,因為太聰明,遭遇太好,寵壞了,結果都變成失敗英雄。所以我們常講劉邦跟項羽兩個人,項羽又年輕又漂亮,力能拔山抗鼎,那個本事多大啊!力氣多大啊!二十八歲統一了天下。漢高祖都已經四十了,站在他面前還要聽命令,受封為王。

       可以說項羽是位大少爺,起來圖謀霸業處處表現出他的公子少爺脾氣,正如小姐們有小姐脾氣一樣。這類公子少爺脾氣,永遠不能成事;縱然偶爾開花,但也無法結果。所謂公子少爺脾氣,並不一定易怒,而是衝動,沒有中心思想,性格不穩定,可是有時又很仁慈。比如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表示自己是大丈夫,好像很仁慈,這也是公子少爺脾氣。項羽脾氣壞,太自我,太傲慢,他的這種脾氣,當從事於大功業或用人時,就會產生問題,所以最後失敗了。在作人方面,項羽有時候比劉邦可愛,要講處事,那又須另當別論了。

      歷史上楚漢之爭,劉邦的長處,是聽從別人的話,他的所以成功,是對於別人的好意見馬上接受。如果我們研究歷史上一些成功和失敗人物的性格,會發現很有趣的對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歡接受別人更好的意見;不過,能立刻改變,馬上收回自己的意見,改用別人更好意見的人太少。劉邦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而項羽對於自己的主意就絕對不會改變,絕對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對於這一點,在個人修養上是要注意的,尤其作為一個單位主管,往往容易犯一種心理上的毛病,明明知道別人的意見更對,更高明,可是為了「面子」,為了「下不了臺」而不接受。這種心理,大而言之是修養不夠,小而言之是個性問題,自己轉不過彎來。

      漢高祖劉邦,只從表面看來,他是漫不在乎、大而化之的人物。但當他統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寶座以後,很坦白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真能用世而成不朽的功業,正因能善於運用眾智而成功其大智。

      而那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年紀輕輕,逐鹿中原,徵服群雄,登上楚霸王的寶座時才二十多歲,就「天下侯王一手封」了。後來的漢高祖,當時還只是他手下所封的一名漢王。我們看看項羽在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決定:當項羽打到鹹陽的時候,有人(據《楚漢春秋》的記載是蔡生,而《漢書》的記載是韓生。)對他說:「關中險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勸他定都鹹陽,天下就可大定。項羽對這個定都的建議不採用。他有一句答話很有趣,也是他的名言,這位霸王得意非凡地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就憑了這句話,他和漢高祖兩人之間器度的差別,就完全表現出來了。項羽的胸襟,只在富貴以後,給江東故鄉的人們看看他的威風,否則等於穿了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走路,給誰看?他這樣的思想,豈不完蛋!所以項羽註定了要失敗的。

      而同樣的事發生在劉邦的身上又是怎樣呢?劉邦大定天下以後,他自己的意思要定都在洛陽。但齊人婁敬去看他,問他定都洛陽,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漢高祖說是呀!婁敬說,洛陽是天下的中心,有德者,在這裡定都易於王;無德則易被攻擊。周朝自后稷封邰,到文王、武王,中間經過了十幾世積德累善,所以可在這裡定都。現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來的,戰後餘災,瘡夷滿目,情形完全兩樣,怎麼可與周朝相比?不如定都關中。當然有一番理由,張良也同意,劉邦立即收回自己的意見,採納婁敬的建議,並賞給五百斤黃金,封他的官,賜姓劉。

      以這一件強烈對比的史實,清代嘉道年間,有個與龔定庵齊名的文人王曇,寫了四首悼項羽的名詩,其中有一首還說道:「秦人天下楚人弓,枉把頭顱贈馬童。天意何曾袒劉季,大王失計戀江東。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鹹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這是王曇悼項羽有名的四首詩之一。「秦人天下楚人弓」,典故出在春秋戰國時,楚王的一張寶弓遺失了的時候,人家向他報告,這位皇帝說:「楚人失之,楚人得之。」意思是說皇家保存與百姓拿到,都是一樣,不要太追究。王曇引用這個典故,說秦始皇死了以後,中國人的天下,凡是中國人都可以出來統治。「枉把頭顱贈馬童」,指項羽在垓下最後一仗,被漢軍將領四面圍困的時候,他回頭看見追殺他的,正是他一個投降了劉邦的老部下,名叫馬童。馬童見他回頭,側過臉去。項羽說,你不要怕,你不是我的故人馬童嗎?聽說劉邦下令,凡得我頭顱的可賞千金、封萬戶侯。你既是我的故人,就把這顆頭送給你。於是項羽自刎了,這也就是項羽的氣魄。「天意何曾袒劉季?」劉季是劉邦的名字,這是說項羽「非戰之罪,天亡項羽」那句話的錯誤,而項羽的錯在哪裡呢?「大王失計戀江東。早摧函谷稱西帝,何必鴻門殺沛公?徒縱鹹陽三月火,讓他婁敬說關中。」這就是項羽失敗的關鍵。

      這裡再插一段閒話。說到歷史很妙,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燒書,對中國文化來說,是一個大罪行。但是他的罪過,也只能負責一半。因為秦始皇不準民間有書看,把全國的書籍集中起來了,放在鹹陽宮,後來項羽放一把火燒鹹陽宮,這把火連續不斷地燒了三個月,有多少書籍、多少國家的財富,由他這把火燒掉了。所以嚴格說來,中國文化根基的中斷,這位項老兄負有很大的責任。但後世卻把這一責任,全往前面秦始皇的身上推了。至於項羽的責任,由於對失敗英雄的同情,就少提了。

大家都喜歡讀《史記》的劉邦和項羽的「本紀」。我也曾經說過,你只要看他們兩個,都親自見到秦始皇出巡的排場。但項羽便說「彼可取而代之(可以把他拿下來,由我來替他吧)!」劉邦也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做人應當做到這樣,才算是大丈夫呢)!」同樣的心思,同樣的話,兩個人的語氣所代表的「心理行為」形態,完全不同。結果,項羽的事業,畢竟還是被劉邦「取而代之」了!

        所以項羽這個「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就是大動心,志得意滿,不知道居安思危。所以儘管他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高強武功,但卻不能成大事,天下一手得之,又一手失之。其實富貴歸故鄉,充其量聽那些老太婆、老頭兒們指指點點地說,項羽啊!你這個小子真了不起!但是,這又怎樣呢?現在我們看歷史,批評別人容易,一旦自己身臨其境,要做到富貴不動心,功蓋天下而不動心,真是談何容易!

媽媽們,長按以上二維碼,加入我們!一起聊聊天,喝喝茶,看看書,打個卡,過一種規律、溫情、美好的生活。

相關焦點

  • 項羽一世光明磊落重情重義,卻敗在自己剛愎自用的性格,讓人遺憾
    我是(歷史雜談說啊小編)下面為大家介紹的是項羽一世光明磊落重情重義,卻敗在自己剛愎自用的性格,讓人遺憾中國歷史五千年的長河中,不乏誕生過許許多多著名的具有裡程碑一般意義的人物。而秦朝末年出現的兩位軍事家,戰略家項羽與劉邦的故事更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今天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跟項羽有關的故事。
  • 揭項羽的霸王冢在哪裡?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至於安徽和曲阜的「霸王墓」、「霸王冢」,與當時項羽自刎烏江、魯城(曲阜)難下有關,已有先人指出其兩墓地為項羽「衣冠冢」,非項羽真實墓葬。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性格說站不住腳關於兇殘好狠,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項羽確實表現出了大開殺戮兇狠殘忍的一面,但這並不能說是項羽性格使然。一方面古代戰爭本身就比較殘忍,集體坑殺戰俘的事情在先秦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只要有人勸解,並且道理中肯,項羽一般也不會大開殺戒。
  • 項羽的性格弱點,即便再給他十次機會仍是必敗無疑|百家故事
    題/項羽這一性格弱點,即便再給他重來的機會仍舊是必敗無疑文/土老帽文章聲明:本文章屬於「不易君子」原創內容,請您尊重原創,轉載請聯繫本號。#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 舉止得體、友善待人是修養,沉默寡言、獨來獨往是性格
    待人友善是修養有人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有修養的人,待人非常友善,做任何事情都是合乎禮儀的,把禮儀看得很重;而另一種是沒有修養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的隨意,他們把禮儀這件事情看得很輕,認為這不過是縟禮煩儀,不需要理會,這看似豪爽,實則會令人生厭
  • 劉邦的幼子為何那麼像項羽?不僅力能扛鼎,性格也像,這不是偶然
    劉長的相貌如何,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劉長在性格和身體素質上非常像項羽,這是毋庸置疑的。先說身體素質。劉長和項羽一樣,也是力大無窮,力能扛鼎。在歷史上,力能扛鼎被視為大力士的象徵,史書上記載的力能扛鼎者寥寥無幾,而秦漢之際力能扛鼎者,只有項羽和劉長兩人。再說性格方面。
  • 性格決定命運:劉邦和項羽的為人處世之道
    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後來項羽也進入了鹹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
  • 從男人改變女人的角度,分析呂雉性格蛻變原因?磨難造就鐵血性格
    導語:曾經溫存的呂雉為何變成鐵血性格?從男人改變女人的角度,分析呂雉性格蛻變的原因?我們在看宮鬥劇的時候,總是覺得劇情過於的誇大,可是事實上,真實的宮鬥遠比電視劇裡要來的殘忍來的血腥,歷史不斷的循環往復的發展,一代又一代的人,從生到死,一個又一個在絕境當中反擊的故事不斷的上演,或許呂雉只不過是這諸多故事當中的一個小小的女子,她的悲哀又有幾人能知呢?
  • 心理學:「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性格與成功人生的3大關係
    不過命運多變,誰也不能肯定良好的性格必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畢竟命運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不是人為可以掌控的。但是擁有一個良好的性格確實可以給自己增加有好命運的機會。那麼,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良好的性格與成功人生的關係吧。
  • 性格決定命運,註定職場失敗的9種性格,現在改還來得及
    除了掌握技能,不同的性格在職場中前進的路程也不盡相同。所謂: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職場當中容易過早止步的10種性格,對照自檢,有則改之無則加勉。【1】自足小富即安,追求安逸,是很多職場人的願望和心態。按理說,能夠自給自足,隨遇而安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境界。
  • 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八大失敗英雄排行榜,呂布未上榜,項羽排第八,誰...
    NO.8 項羽項羽出身在楚國名將之家,戰績無數,英勇無比,在著名的巨鹿之戰中,消滅了秦國的大部分軍力,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建立了西楚政權,項羽在秦後被稱為西楚霸王。在史記中,《項羽本紀》記錄了項羽的輝煌功績可是回顧項羽的一生,他的失敗,並不是單單在鴻門宴中,不聽取謀士範增的勸諫對劉邦下殺手,而是放劉邦離開;也不只在楚漢之爭中,落敗後無臉面對父老鄉親,在烏江自刎。
  • 楚霸王不自知:人為而非天意,深入解讀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引言楚漢相爭是許多歷史愛好者非常熟悉的一段歷史,漢勝楚敗的原因也是讓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其實,歷史的當事人對這個問題也早已給出了他們自己的答案,項羽在垓下突圍戰中曾對自己的部下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認為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上天要讓自己失敗,而不是自己有何過錯。
  • 周總理說項羽是造時勢之英雄,一段喑嗚叱吒之雄的傳奇人生
    比如,明代學者郝敬說:「項羽與高帝並起,滅秦之功略相當,而羽以霸王主盟,尤一時之雄也。」比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本紀》記敘了項羽一生的事跡,從年少學書、劍和兵法的經歷,到將兵滅秦,到楚漢相爭,直到最後烏江自刎。司馬遷通過詳略得當的事例刻畫了這位具有複雜性格的悲劇英雄,展現了他性格的矛盾性與完整性。
  • 人的性格和修養類型 作者:孔德祿
    人的性格和修養類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芸芸眾生,性格不同,千人千面目,萬人萬修養。根據筆者的觀察,把現實生活中的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及其修養粗略歸納為各17類,並用文字進行了簡單的描述,供讀者鑑賞。與夫同心力更強,破疑解惑奔向前,屢遭失敗不灰心,不到黃河心不甘。動腦筋,想辦法,吃苦受累不算啥,憑著一股堅強勁,硬拼硬打闖天涯。·賢惠型: 世事洞明,通情達理,尊老愛幼,不嫌不棄。雙方父母,同樣孝敬,不偏不向,遵循人倫。苦活累事,一手包攬,每遇享受,老幼讓先。利益面前,不爭不搶,困難當頭,一馬當先。
  • 失敗是怎麼煉成的:道德缺陷、性格缺陷與頭腦缺陷之間的因果律
    失敗是怎麼煉成的:道德缺陷、性格缺陷與頭腦缺陷之間的因果律作者:轅固小生 成功是人人渴望的,但失敗無法避免。有時候獲得成功是偶然的,但走向失敗卻是必然的。總體來說,失敗的人總有一些特徵,具體表現為三項缺陷,就是在道德、性格與頭腦方面。大家對很容易發現頭腦的問題,對道德的探究也容易覺察,不過對性格的了解,或許就沒那麼多了。其實作為一個過渡階段,性格就是連接道德與頭腦之間的橋梁,當走到這個岔路口,沒有及時調整的話,便會走向失敗的不歸路。有些人是由於道德缺陷,在性格上發生了逆變,然後表現在頭腦上,漏洞百出,自取滅亡。
  • 是什麼原因導致呂后的性格發生巨變
    如果我們站在她的角度試想,你會發現呂后的性格變化主要是源自她沒有安全感,極度在危機當中過日子。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安全、太平的環境。所以她在這種心理壓力之下,導至她的行為接近瘋狂甚至變態。如果從人的本性出發其實她是正常的。
  • 《史記·項羽本紀贊》
    我猜想,你現在一定正御風飛行在遙遠的星河中,笑看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吧!都說「勝者王敗者寇」,但在我心中,你也屬於勝利者。雖然你沒有像你的老對手劉邦那樣創建新的朝代,但是你的勇猛、你的彪悍、你的不畏強權,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獨一無二的存在。但另一方面,我也認為意氣用事、暴虐、不聽勸是你致命的弱點,它們最終讓你走進了人生的「死胡同」。
  • 人生苦短。如何培養孩子的樂觀性格?
    人生苦短,人只在世上活一回,沒有來生,相對宇宙來說是那麼的短暫。有的人鬱鬱寡歡一生。有的人開朗積極,樂享人生。這和性格有一定的關係。我們期望看到孩子積極樂觀地對待學習生活 。這就需要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那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樂觀性格呢? 一、你營造在一個和諧的家庭。
  • 每天一個心理學小測試丨性格檔案
    性格決定命運,命運影響終身,消除了性格中的缺陷,也就改變了自己背負的命運,同時也就可能改變我們的一生。不如先讓我們做一個小測試,了解自己的內在性格,填寫這一份屬於自己的性格檔案。你性格的矛盾和痛苦點,經常透過感情和與家人的互動展現出來。經常為他人犧牲,但未了又會心不甘情不願,這樣的人生是浪費能量且毫無意義的。對於酒精、咖啡因、尼古丁和藥物的攝取量要節制,否則會受制於這些有害物質。性的壓抑會衍生成對很多事物的不滿。學會用「減法」過日子,才能真正領悟有「舍」才有「得」的道。
  •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勢不逝——項羽的矛盾人生
    項羽是一位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他的性格豪爽既造就了他的成功,也註定了他的失敗。在幾千年來,不少古人對項羽的評說也各不相同,李清照就曾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了對於項羽這位豪傑的讚美之情,而毛澤東卻以"以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致辭一語道破項羽弱勢的另一面。
  • 曾國藩:性格,決定人生的成敗!
    每個人成長環境不同,這就導致了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不相同。性格對每個人來說各有不同,有的人熱情奔放,有的人含蓄內斂。不同的性格,對相同的事有不同的看法。這種不同就會影響到選擇。有人說,人生就是做選擇題。性格直接決定著答案,所以就像走分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