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是漢高祖劉邦的夫人,她從一個名不經轉的村姑到後來享受皇帝的殊榮,在歷史上女人成為政治權力的核心她算是第一人。當我們想起呂后,覺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她專權殘酷,狠毒陰險,因為呂后給後人留下的印象,比較多的是整治戚姬,害死韓信等,都是爭權奪利的事情。
如果我們站在她的角度試想,你會發現呂后的性格變化主要是源自她沒有安全感,極度在危機當中過日子。總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安全、太平的環境。所以她在這種心理壓力之下,導至她的行為接近瘋狂甚至變態。如果從人的本性出發其實她是正常的。
為什麼呂后有這種藏在骨子裡的危機感?這得從她的出身說起,她的父親是當時江蘇沛縣的一個旺族,有點勢力,跟沛縣縣令關係很好,呂后的父親有一天大辦生日,邀請縣令等名流參加,劉邦當時是一個與無賴差不多的人,維持地方治安的一個小亭長。他很窮沒多少錢,又想巴結縣令,就去參加呂后父親的生日。沒錢買禮物就大著膽子不要臉的開一個虛擬的禮單,珍珠瑪瑙項鍊一堆。其實,什麼都沒有。呂后父親看著這麼重的禮單,就一定要見他。當呂父見到劉邦時,覺得劉邦有帝王氣象(呂父精通相面術),當下就決定把小女兒嫁給劉邦。小女兒叫呂雉就是後來的呂后。
婚後劉邦遊手好閒,伺候老人、生兒育女照顧孩子這些事就全推給了呂后,他自己在外面遊山玩水,吃喝玩樂。後來他趕上天下大亂,便開始造反打進沛縣。呂后跟著他可遭罪了,尤其是跟項羽打仗,劉邦開始打不過項羽,被打的丟盔卸甲,結果全家人都被俘虜過去。呂后長期成了項羽的俘虜,在項羽的軍營裡受盡凌辱和奚落。項羽常在兩軍陣前威脅劉邦要殺呂后,而劉邦總是一幅無所畏的態度,你殺就殺吧!呂后知道自己在劉邦心裡根本沒她。
還有一件事,當年項羽火燒阿房宮,項羽為救虞姬衝進火海,呂后就問劉邦如果是她你會救嗎?劉邦當時沒有回答她,呂后心裡冰涼到極點,其實劉邦當時有很多相好的,也就沒怎麼拿呂后當回事,你死就死吧,無所謂。呂后長期處在戰爭的氛圍中,在敵軍裡面呆著產生強烈的危機感,性格發生很大變化,總覺得自己的命朝不保夕,在這種環境下很長時間。直到劉邦打敗了項羽奪得天下,在呂后的心理留下了非常多的陰影。當項羽兵敗垓下,四面楚歌的時候呂后向劉邦跪說:「項羽曾饒我性命,一直沒殺我,你能否也饒項羽一命」?劉邦卻沒有那麼做。說實在的,在當時事情逼到那種程度,她內心的決絕,人性己經發生轉變。
後來漢高祖登基天下太平了,呂后有更強烈的不安全感,為什麼呢?劉邦有個寵愛的妃子叫戚姬,劉邦和她情投意合。戚姬給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劉邦很是喜歡曾揚言要立其為太子,當時呂后嚇壞了。你想那個年代母以子貴,孩子要被廢了你就完蛋了。所以在這個時候呂后果斷出手。因為她殺了韓信,朝臣都懼怕她,所以當時呂后有了勢力,羽翼己豐。她不動生色,第一步先把戚姬的兒子從邯鄲調回京城,就要害他。太子劉楹是個忠厚人,不想讓母后幹這些不好的事,處處護著自己的同父異母的兄弟與他同吃同住。可有一天沒照顧到,即被呂后用毒酒害死了,接下來就把威姬殘忍地也害死了。在殘酷的後宮政權爭奪過程當中,呂后不那樣對待戚姬的話,戚姬就會像呂后對她那樣反過來對待呂后,可能她的下場和戚姬一樣慘。
呂后時期,漢朝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役,是在休養生息,迎來了寶貴的喘息時期,才有文景之治和漢武帝時代的發展,漢朝走向繁榮興盛。所以說呂后從政治角度來講,她對漢朝的發展是有貢獻的。一個人的性格,跟他後來幹的事情和所處的環境是有必然聯繫的,導至呂后的這種性格變化應該只怪劉邦沒有照顧好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