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看中陳平,陳平順應呂后,不忘拐彎抹角地耍個小聰明

2021-01-09 三悟頻道

張良的兒子叫張闢疆,15歲那年,他向丞相陳平問道:「孝惠帝死了,他是呂后唯一的兒子,但是,呂后只哭不流淚,你知道是什麼緣故嗎?」

陳平一聽,心中未免一驚,自己還真沒有觀察到這個問題,更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遂問道:「你說說是什麼緣故?」

「是因為呂后擔心你們這些大臣圖謀不軌,你想想,高祖皇帝(劉邦)沒有成年的兒子,呂后唯一的兒子孝惠帝也駕崩了,今後,誰來掌控大漢江山?你們這些大臣會不會聽從呂后的旨意?」,張闢疆開門見山地說道。

陳平非常聰明,心中暗想:看來呂后將要把矛頭瞄向自己了,這個女人是何等殘酷啊,從誅殺韓信到屠戮彭越,從懲罰戚夫人到誘殺劉如意,再到毒殺長子劉肥,無不透出一個歹毒女人的慘無人道和心狠手辣。

想到這裡,陳平背後發麻,甚為恐慌,於是,向張闢疆請教道:「賢侄,可有良策?」

「陳丞相,你別急,你現在就去請求呂后,拜她的侄子呂臺、呂產和呂祿為將軍,分掌南北兩軍,等到呂氏一族進入朝廷,掌握實權後,你們這些大臣自然就會免去殺身之禍」,張闢疆答道。

陳平聽後,心中未免不佩服眼前這名15歲的年輕人,沒想到有乃父之風啊。

於是,陳平採取了張闢疆的建議,向呂后提議拜呂臺、呂產和呂祿為將軍,結果就像張闢疆預料的那樣,呂后非常高興,當場應允了陳平的請求。

此後,在孝惠帝的葬禮上,呂后開始放聲痛哭起來。可是,國不可一日無主,縱然呂后想執掌漢室,但是在當時的男權社會,一個女人家也萬萬不能登基稱帝,弄不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甚至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罵名,於是,呂后想起來一個萬全之策,他立年幼的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發號施令,這也讓她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太后專政的第一人。

而此時,前文提到的張闢疆已經不知所終,有人說,他改姓良氏,在今天的山西長治一帶隱居起來。

後來,呂后又想封呂氏子弟為王,便召集大臣召開研討會,她先問右丞相王陵:「王丞相,我看我娘家的那幾個侄子表現還不錯,我想封他們為王,你看怎麼樣?」

王陵這個人忠厚正直,聽到呂后的提議,直接說道:「不可以,高祖曾經說過,非劉氏子弟不可以稱王,否則,天下人得而誅之!」

其實,呂后心中主意已定,只不過想徵得王陵的支持,既然王陵反對這件事情,那就再尋求其他支持者吧。

於是,呂后又問左丞相陳平和絳侯周勃,這兩人答道:「這事可行,雖然高祖說過非劉氏子弟不可稱王,不過,現在是太后臨朝稱制,封呂氏子弟為王,完全可行。」

太后聽後非常高興,既然大家同意了這種做法,那就散會吧。

散會後,王陵就責備陳平和周勃:「當初高祖說非劉氏不可稱王時,你們不在現場嗎?如今你們阿諛奉承、背信棄義,同意呂后封呂氏子弟為王,你們有何臉面去見九泉之下的高祖?」

可是,陳平和周勃不以為然,他們對王陵說:「在太后面前據理力爭,我們不如你;但是,保全漢室,安定劉氏後代的君王地位,你不如我們!」

王陵聽後,氣得說不出來話。

在那個年代,得罪呂后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即使王陵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右丞相也不行,這不,呂后要對王陵動手了。

呂后罷免了王陵的右丞相,給他安排了一個虛職,讓他去做了皇帝的師傅,然後,提拔陳平為右丞相、審視其為左丞相。對此,王陵心有不滿,便謊稱有病,退休回家了。

再看陳平,雖然當上了右丞相,但是,日子也不好過。

陳平當上右丞相後,非常支持呂后立呂氏子弟為王,甚至,還曾建議呂后立侄子呂祿為趙王,可以說,陳平對呂后非常順從。

但是,呂后死後,就不一樣了,陳平與周勃合謀誅殺了呂氏宗族,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為皇帝,同時,罷免了審視其的右丞相一職。

不得不說,在保全漢室,擁立劉氏後代方面,陳平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了極致,如果沒有當時的順從和忍氣吞聲,或許自己也會像韓信、彭越那樣,被呂后給殺害了,抑呂尊劉更無從談起,不知道,此時辭官歸隱的王陵,心中是什麼滋味?九泉之下的劉邦和呂后,心中又是什麼滋味?

這段故事出自《史記·呂后傳》,太史公司馬遷曾這樣評價陳平:他志向遠大,足智多謀,妙計連出,常常為劉邦及漢室解決一些繁雜的難題,消除國家的禍患,到了呂后臨朝稱制時期,一切事情充滿了變數,也充滿了危機,但是,陳平總能巧妙地倖免於禍,安定漢室,被稱為賢相,到死也保持著榮耀的名望。假如陳平沒有才智和謀略,誰能做到這一步呢?

相關焦點

  • 劉邦如何評價陳平?為什麼說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南陽、嶢關、武關這三個戰略要地,各自有秦軍5萬左右,並且相互距離較遠,很難短時間相互支援。張良根據孫子兵法:「以迂為直、避實擊虛」的原則,向劉邦建議放棄正面進攻,掉頭南下迂迴關中的建議,張良的這個建議是戰略性質的,劉邦的3萬兵完全可以各個擊破南陽、嶢關、武關,然後率先攻入關中滅秦。
  • 陳平暗中與張良較勁了一輩子,死前才發現,小聰明終究不敵大智慧
    直到呂后欲保太子之位,求助到張良這裡,他也並不願出手。但呂澤強迫張良一定要幫個忙。呂后乃使周呂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要曰:「為我畫計。」張良為啥決定幫忙了?因為這涉及到所有臣子的佔隊問題。
  • 你說陳平為人處世圓滑,我卻說是明哲保身大智慧
    劉邦招陳平來見,陳平獻了一計,劉邦就派周勃和陳平立馬趕到燕地,當時樊噲在燕地平叛。劉邦告訴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看見樊噲,立即殺了他,讓周勃代替樊噲平叛。陳平押送樊噲回京,走到半道上,劉邦死了,這把陳平嚇壞了,就不管樊噲了,自己一個人趕回京城。這個時候,漢惠帝的詔書來了,讓陳平別回京城了,和灌嬰兩個人駐守滎陽。陳平接到詔書也不管,直接就回京城了。回到京城之後,陳平直接跑到劉邦的靈堂前面放聲大哭,真是聞者傷心見者落淚,而且還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呂后,說殺樊噲是皇上的意思,自己違背了皇命沒有殺樊噲,把呂后都給哭傷心了。
  • 「名人百科」六出奇計定社稷的謀臣良相——陳平
    一個擺渡的艄公見黃河裡濁浪排空,岸上樹搖影暗,估計不會有過客了,正準備躲進小艙喝壺熱酒,忽聽岸上有人高喊:「艄公,行個好吧,快將我渡過去。」聲音很急。艄公抬頭一望,黑影中只見來人身軀魁偉,氣宇軒昂,像個將軍。少時,客人走到船邊,揖手行禮,道:「行個方便吧,艄公,我多給你些銀兩。」艄公心裡琢磨,這人儀表非凡,黑夜獨行,必是私逃的將官,腰裡頭準纏著金銀細軟,待船到江心,敲他一竹槓。
  • 23歲漢惠帝暴斃,丞相陳平痛哭流涕,旁人提醒:再哭你腦袋保不住
    陳平心想:「這孩子可不是一般人,他老爹張良在劉邦父子和呂后心中的分量,可著大漢朝也找不出第二個人。而且這孩子人小鬼大,聰慧伶俐,否則呂后也不會選他照顧愛子。」越想越害怕,陳平一把拉住張闢疆,忙問:「賢侄,此話怎講?你可別嚇唬陳叔。」
  • 面對大禍臨頭,陳平和諸葛亮雖然方式不同,但都取得了想要的結果
    返回的途中,陳平接到了劉邦駕崩的消息,心中大是幸慶,幸好自己沒有草率的把樊噲給砍了,即便這樣,他還是怕呂后找他算帳,趕緊讓手下押著囚車先回長安,自己則在後面放慢行程看風景,觀察呂后見到樊噲後會有什麼舉動。不久,呂后派來了使者,讓陳平和灌嬰去駐守榮陽,想是呂后見到自己的妹夫平安歸來,也就沒有再找陳平的麻煩,把他打發到一邊去。
  • 漢初宰相陳平:如何審時度勢從一介布衣走上人生巔峰的
    陳平在戰亂時期能擇明主而侍,運籌帷幄立下赫赫功勞,在和平時期能獨善其身左右逢源,最終壽終正寢,他跳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規律,歷任惠帝、呂后、文帝三朝宰相,比漢初三傑的蕭何、韓信、張良等任何大臣的結局都完美,可稱為人生大贏家。那麼陳平是怎樣走向人生巔峰的呢?
  • 呂氏亂政是藉口,劉邦提議周勃為太尉另有深意,只能說呂后不夠狠
    關於秦說漢(302)呂氏亂政,呂氏亂政是藉口,而劉邦又推心置腹地建議周勃為太尉,只能說呂后不夠狠劉邦臨終時,與呂后交談時,不但提到丞相的人選就是陳平,而且還提到讓周勃協助陳平。離開了呂氏,劉邦不可能建立漢朝,如果劉邦敢殺了呂后,那麼兵權在手的呂氏也許會立即率兵出徵。呂氏奪取劉氏天下,令劉邦憂慮劉邦無法取代太子,也無法避免他崩壞後的外戚幹政。就這樣想方設法,和大臣們搞了個「白馬之盟」,約定非劉氏所為,天下皆知。但是他更加明白,天子和諸侯,呂后掌權之後,未必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任命朝廷的核心官員。
  • 冒頓單于要在劉邦去世之後,給呂后寫情書,呂后是什麼反應?
    項羽被消滅之後,劉邦依舊將韓王信封為韓王,以洛陽北部等地為封國,可是劉邦後來認為,此地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封給韓王信,的確不放心。故而,劉邦將韓王信的韓國來了個乾坤大挪移,調整到了馬邑、大同一帶,故而,韓王信叛變大漢,也是有著這一原因,當時,得知韓王信在匈奴的支持下叛亂,劉邦立即決定,出兵消滅韓王信並且順帶對陣一下強大的不可一世的匈奴人。
  • 呂后死後,家族勢力瓦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周勃挾持了一個老人
    為什麼呂后生前這些暴行,周勃、陳平之流不聞不問,當呂后死後,看似堅不可摧的呂氏家族瞬間瓦解。殘暴但是有章法、無害西漢江山「子為王,母為虜。意思就是說,當面和呂后爭論,我們不如你,但是保全江山安定,保護劉氏後人,你不如我們啊。這段話是在高祖劉邦死後,呂后想要冊立呂氏的人為王和大臣商定的時候。因為周勃、陳平同意冊立呂氏為王,而丞相王陵不同意的時候呂氏封王。
  • 不吹不黑,陳平和張良誰厲害,誰才是劉邦的第一謀士?
    陳平則是農民出身,和張良比,他就是個屌絲。和劉邦有點像,他也不喜歡種地,喜歡結交好友。沒錢怎麼出遊交友,史書上沒說,但陳平必定對錢財善於鑽營。直到陳平娶了剋死五個丈夫的富家女兒,他的交友的範圍才廣泛。張良和陳平的出身不同,決定了二者對待問題的方法和角度會有所不同,所求回報自然也不盡相同。劉邦對待二人的感覺也不相同,對於張良,劉邦一向是敬重。
  • 天不怕地不怕的呂后卻怕這個男人
    劉邦的長子劉肥雖然不是呂后親生,但是在呂后膝下養育多年,但是呂后差點用毒酒毒殺他,毫無母性可言。對幾個沒有養在膝下的兒子就更狠了,被呂后活活毒死的、活活餓死的、嚇到自殺的。呂后執政十幾年間,殺人無數,為人處世說一不二,比劉邦更加剛愎自用,可就是這樣一位鐵腕手段的獨裁者在面對這個強敵時也不得不低頭。
  • 張良奇計不如陳平多,為何劉邦高看張良而不是陳平,因為格局
    陳平的計策----損人利己不是君子所為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在滎陽被圍困,眼瞅著滎陽城就要被攻破了,劉邦就要被項羽殺了,這個關鍵時刻陳平站出來了。陳平告訴劉邦,為今之計。大王若是想要逃命,只有找一個跟你相似的人,假裝你乘車逃亡,逃亡的時候還要帶2000個少女。
  • 魏無知一句話陳平命運大反轉
    更讓人佩服的是,他竟然侍奉四主(高帝、惠帝、呂后和文帝)而不倒。其實,他也遭遇過信任危機,讓他平安度過危機的是魏無知。魏無知是何許人也?據說他是信陵君公子無忌的孫子。關於他的記載不多,三次提到他,都和陳平有關,一次是他向劉邦推薦陳平,一次是幫陳平度過危機,一次是陳平封侯後,感恩他,受劉邦賞賜。
  • 呂后殺了許多劉家皇族,唯獨漏殺一個,後來,這人誅滅呂氏全族
    在司馬遷的《史記·十二本紀》當中,就九章就是《呂太后本紀第九》,呂后被司馬遷記錄在皇帝政事的本紀,無疑是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先河。劉邦去世以後,雖說劉盈繼位,掌權的確是呂后。劉盈去世以後,劉恭被立為皇帝。司馬遷只用了四個字:「太后稱制」,這裡的「制」代表皇帝的命令。
  • 陸賈看望陳平後,平送500金給周勃,送500萬與陸賈,嘆:大漢可保
    呂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執意要冊立父兄為異姓王,為此朝廷諸多大臣與呂后發生爭議。陸賈見呂氏一派在朝廷的勢頭日益漸盛,自己不願意得罪呂后,也不想在朝廷上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乾脆就告病辭職,回家做個富貴田舍翁。辭官回家的陸賈,首先把自己的財產做了分配,從南越獲得的千金之資分給五個兒子,每個人獲得二百金的啟動資金,作為養家餬口的安家費。
  • 曹參本身並沒多大能力,為何劉邦、蕭何、呂后都推薦他當宰相
    劉邦去世前,呂后到劉邦的病床前問劉邦,蕭何去世後,應該選誰當宰相(指右丞相)?劉邦說曹參。呂后又問曹參去世後呢?劉邦說王凌。(呂后劇照)蕭何去世的時候,劉盈問他,該選誰來接替他當宰相呢?蕭何也只是推薦了曹參一人。其實,說起來,陳平顯然更有智謀,水平更高。
  • 呂后為何如此殘忍?當媽的不容易,你不懂
    劉邦逝世後,呂后對戚夫人進行全方位的、斬草除根式的打擊和報復,製造了華夏歷史上最殘忍的「人彘事件」,並讓兒子去「觀賞」。呂后到底是出於什麼心理呢?震懾劉盈劉盈是呂后的兒子,但他性情仁厚、寬厚仁慈,他並不贊同母親過於酷烈的報復手段,在心理上是極其牴觸呂后的。劉盈登基之後,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弟弟劉如意面臨巨大的風險,所以他把這個弟弟時時刻刻帶在身邊,同吃同住,絕不給呂后一絲機會。
  • 陳平多次獻上「毒計」,助劉邦成事,被稱史上第一是否浪得虛名?
    等到陳平年長該娶妻子了,有個張負的富人家看中他的才華,不嫌棄他貧窮把女兒嫁給他,陳平也因此資產逐漸寬裕,交友變得廣泛。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陳平辭別家人前去投奔。後來,陳平轉投項羽,跟隨項羽進入關內擊敗秦國,於是項羽賞賜給他爵位。陳平出席鴻門宴之後,遇到劉邦,認定他一定會成大器,在心中埋下了打算投奔的種子。
  • 漢文帝想重用周勃,陳平稱病主動讓位;周勃卻嚇得汗溼衣裳
    加上呂祿、呂產想要再次重複呂后之路,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小皇帝為後,控制軍權、繼續把持西漢政權。為此,以陳平、周勃、灌嬰等為首的元老級功臣集團和劉氏宗親聯手,一方面用計謀奪取了呂祿手裡的軍權,借著在宮裡截殺呂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