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鋒平城 積極備戰
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人在單于冒頓的率領下進攻大漢北部馬邑、大同一帶的封國韓國,韓國之王韓王信因心存畏懼,最終聯絡匈奴,反叛大漢。
這個韓王信並非兵仙淮陰侯韓信,而是韓國王族之後,為了加以區分,史料上延續的稱呼是韓王信,此人也算是勇武有為。
在滎陽、成皋對峙之前,深受劉邦的賞識,可是,成皋、滎陽被攻破之後,御史大夫周苛以及紀信等人全部悲慘殉國,可唯有韓王信投降了項羽。
後來劉邦重整旗鼓殺回來,韓王信再次歸順劉邦,因此,此事過後,劉邦對韓王信便是有了隔閡。
項羽被消滅之後,劉邦依舊將韓王信封為韓王,以洛陽北部等地為封國,可是劉邦後來認為,此地乃是兵家必爭之地,封給韓王信,的確不放心。
故而,劉邦將韓王信的韓國來了個乾坤大挪移,調整到了馬邑、大同一帶,故而,韓王信叛變大漢,也是有著這一原因,當時,得知韓王信在匈奴的支持下叛亂,劉邦立即決定,出兵消滅韓王信並且順帶對陣一下強大的不可一世的匈奴人。
因此,劉邦親自為統帥,陳平為謀主,周勃、樊噲、灌嬰、夏侯嬰等大漢開國文物精銳並三十二萬漢軍迅速行動,很快便是在銅輥、婁煩一帶將韓王信所部數萬大軍殲滅,而後又擊敗了匈奴左右賢王兩部的數萬精騎!
此後,劉邦將大軍分為騎兵十餘萬,步兵二十餘萬,劉邦與陳平灌嬰親自率領十餘萬騎兵越過勾注山,進至大同東部白登山一帶時,遭遇匈奴冒頓四十萬騎兵精銳,一番交戰後,劉邦大軍被圍,而平城外圍漢軍二十餘萬步兵先後趕來,雙方對峙七天後,最終沒有交戰。
此戰後,劉邦深切感受到匈奴實力的強大,因此開始隱忍發展,始終將匈奴視為巨大的威脅,劉邦駕崩後,嫡長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
(二)隱忍待發 恢復實力
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2年),當時的冒頓單于給實際掌權的太后呂雉寫了一封信,信裡說道:
「孤僨之君,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大概意思就是,聽聞你丈夫去世,而我老婆也不在了,不如咱倆一起,湊合著過怎麼樣?
這是一封急劇侮辱性的信,堂堂大漢太后,被人家如此羞辱,任誰都是無法忍受,呂后當時也是相當的憤怒,當即召集諸將大臣準備教訓一下匈奴!
其妹夫樊噲更是覺得應該率軍十萬,親自前往教訓一下匈奴人!可是此時,季布卻說,樊噲該斬!這牛皮吹的震天響!
因為當年高皇帝親自帥軍三十二萬,尚且被匈奴包圍,現在區區樊噲率領十萬人,怎麼可能掃滅匈奴呢?
此時,呂雉也是冷靜了下來,她明白季布的話是正確的,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以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整個中華大地經歷了秦末紛亂、楚漢相爭以及劉邦平定臧荼、韓王信、黥布等人的叛亂等一系列徵戰,國家千瘡百孔,百廢待興。
不管是軍事實力還是內部安穩程度來說,當時的大漢朝廷,面對匈奴的威脅,的確是力有不逮,因此,呂后決定,忍得一時屈辱,後世再行復仇!因此,呂后給冒頓回信,說道自己年齡太大了,當嫁大漢宗室之女給大單于,再行和親之策。
而這樣的舉措後,也的確暫緩了這次危機,但是任誰都知道,這只不過是權益屈辱之方法,想要真的抵禦外辱,唯有實力強大。
因此,漢惠帝劉盈七年、呂后自己執政七年總計十四年的時間裡,在恢復漢朝經濟、軍事實力,增加人口、穩定社會、安穩邊疆方面,作為真正執政的呂后來說,的確是有著相當的建樹。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將不是帝王的呂后寫入了帝王的本紀裡,也是對呂后地位與能力的一種認可,因此,呂后稱之為一帶女中豪傑,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