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盈繼位時16歲,按前朝慣例,他在20歲的加冠禮之後便可親政,但實際當時呂后依舊執掌朝政,他卻縱情酒色,虛度光陰,以碌碌無為結束了短暫的一生。因此,劉盈懦弱的人格一覽無餘,相比較13歲時登上秦國王位便籌劃奪回王權的嬴政來說,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顯然,如果沒有呂后,漢朝極有可能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轍。當然,漢朝同秦朝的國情不同,秦朝亡於二世胡亥的德不配位以及荒廢政務,而漢朝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元老功臣集團,也就是同劉邦打天下的那幫異群諸侯及豐沛弟兄。劉盈能制衡這幫人嗎?顯然不可能。所以,事到臨頭只能有呂后出馬,一來她殺伐果斷,二來家族勢力強大。
其實,通常古代初建的王朝最為糾結的恰是功臣集團的「去留」問題,如果這些處理不好,那麼江山易手猶如走馬燈般容易,「五代十國」就是一個垂範歷史的例子。
因此,針對上述棘手的現實問題,每個王朝的開國皇后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唐高祖李淵需要均衡以關隴貴族及山東士族為代表的各方利益;宋太祖趙匡胤委婉地去玩「懷酒釋兵權」的遊戲;明太祖朱元璋則豪橫的「砍瓜切菜」。
反觀劉邦,他生前制定或實施了共計四套方案:
一、對異姓諸侯王毫不手軟,秋風掃落葉般清除。如楚王韓信、燕王臧荼、韓王信、趙王張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王相繼灰飛煙滅。
二、同元老重臣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也有人認為此盟誓針對的是呂后,實則對呂后根本沒有約束力,真正受制的還是功臣集團。
三、將兄弟子侄封為諸侯王,以扶持宗室勢力來制衡功臣集團。比如封長子劉肥為齊王、三子劉如意為趙王、四子劉恆代王、五子劉恢梁王、六子劉友淮陽王、七子劉長淮南王、八子劉建燕王、弟劉交楚王、侄劉濞吳王等等。
四、寄希望於呂后。呂后代表的是「外戚集團」,起總攬全局的作用。
但由於當時宗室力量還很弱,所以真正對抗功臣集團的還是外戚集團。那麼呂后如何應對?她有兩套方案:一是全部誅殺,二是強勢震懾。
呂后首先實施第一套方案,所以劉邦駕崩後,她沒有立即發喪,而是同審食其晝夜謀劃如何除掉功臣集團。但最終這套方案行不通,因為面臨的問題太複雜,何況當時周勃在燕地平叛,手中握有重兵,所以四天後呂后詔告天下,為劉邦治喪。
既然第一套方案告吹,那麼只能震懾。因此,劉邦駕崩後直接傳位於次子劉盈,但「皇帝」的寶座落到了呂后之手。其實這個結果劉邦是有預料的,要不然他當初就立劉如意為太子了。
劉盈去世之後,呂后又活了八年。在這八年時間裡,她先後擁立了劉盈的兩個兒子,即前少帝劉恭與後少帝劉弘。
然而兩位少帝在歷史上並沒有存在感可言,甚至即不為人知,也不被人認可。因此,每當談起漢朝皇帝,多數人直接從劉邦翻頁到了漢文帝劉恆,而劉盈也不過如天空中一顆若隱若現的星星。
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文帝劉恆,歷時15年。顯然在這15年裡,是呂后讓草創的漢室江山度過了「瓶頸期」。所以,呂后之所以成為「不倒翁」,實際上是由漢朝國情所決定。
到了漢文帝時期,宗室的力量開始強大起來,所朝廷又面臨地方威脅中央的難題。而正是宗室實力的強大,所以元老重臣將諸呂剷除之後才將皇權乖乖交到劉姓皇族手中。因此,呂后對漢朝的延續功不可沒,只可惜舉族做了「嫁妝」。但是從另一角度也印證了「功臣集團」的可怕。
感謝朋友們點讚、關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