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本身並沒多大能力,為何劉邦、蕭何、呂后都推薦他當宰相

2020-12-11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去世前,呂后到劉邦的病床前問劉邦,蕭何去世後,應該選誰當宰相(指右丞相)?劉邦說曹參。呂后又問曹參去世後呢?劉邦說王凌。

(呂后劇照)

蕭何去世的時候,劉盈問他,該選誰來接替他當宰相呢?蕭何也只是推薦了曹參一人。

其實,說起來,陳平顯然更有智謀,水平更高。但是無論是劉邦,還是蕭何,卻都只是推薦曹參當宰相。而且,呂后最後竟然也真的就讓曹參當宰相了,這是一件奇怪的事。

我為什麼會說呂后讓曹參當宰相,是一件奇怪的事呢?要知道,當劉邦把韓信遷封到楚地,把齊地給了他的長子劉肥以後,就封曹參為齊地的宰相(先叫相國,後來叫丞相),曹參跟著齊王劉肥多年,與劉肥的感情非常深。也就是說,曹參是劉肥的人。呂后用劉肥的人為宰相,她竟然沒有意見,這難道還不奇怪嗎?

再一點不太容易讓人理解的是,曹參當了宰相以後,竟然什麼事也不做,「不作為」。但是朝堂上下的人,包括呂后,對他都還很滿意。

明明曹參「不作為」,為何大家對他還那麼滿意,還對他一致稱讚呢?

我認為,曹參之所以能夠獲得各方肯定,恰好在於他「不作為」這一點上。

(劉邦劇照)

一、為什麼劉邦要選擇曹參?

劉邦最擔心的是什麼?最擔心的是他死後,國家會亂,他劉家的江山會像大秦江山一樣滅亡。因為他的兒子劉盈太仁弱,狠不下心來,不敢殺人,也鎮不住功臣們。為此,劉邦為了江山永固,還一度想撤換劉盈。但是最終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他沒能撤換成功。沒能撤換成功,並不表示他就對兒子放心了。事實上,他更加不放心。因此,為兒子選擇一個恰當的宰相來輔佐,就是劉邦最大的心願。

曹參為什麼會成為劉邦的不二人選呢?

一是曹參沒野心。他不會像韓信、英布那些人那樣,會奪劉盈的權。

二是曹參有威望。曹參在朝中是擁有巨大威望的。當劉邦建國後,他讓大臣們商量誰的功勞最大?大家都說曹參的功勞最大,應該排第一。不過劉邦卻說蕭何的功勞最大,他把蕭何排在第一。由此可見,曹參是很有威望的。他沒有野心又有威望,因此能幫劉盈鎮住朝中大臣。

三是不折騰。不折騰,就不會給劉盈亂出主意。不給劉盈亂出主意,劉盈就不會亂政,因此國家就不會亂。陳平可就不行,他太有智謀。一個太有智謀的人,讓他一點兒主意也不出,是會讓他憋得難受的。

四是曹參是齊相。曹參當過齊國宰相這一點,也是劉邦選他為漢朝宰相的重要原因。當年胡亥當了皇帝以後,就殺光了他的兄弟們。劉邦當然不願意這樣的悲劇重演。所以,他把劉肥的宰相提拔為漢朝的宰相,就是有著這樣的考慮。

(蕭何劇照)

二、為什麼蕭何要選擇曹參?

有人可能會說,蕭何之所以選擇曹參,是因為之前劉邦去世前提過這個話,因此蕭何順水推舟。

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劉邦在臨終前和呂后說過的話,肯定是不會流傳出來的。儘管當時有史官做記載,但是史官也不會把這話流出來。畢竟如果劉邦說的「蕭何過了是曹參,曹參過了是王凌」這話讓曹參、王凌知道了,可不是什麼好事。而且從蕭何死後,曹參立刻對家人說,你們趕緊給我做準備,我要進京當宰相了,而當時他的家人都不相信這件事來看,也說明劉邦的話,確實沒有流出去過。

如果蕭何並不知道劉邦說過那樣的話,他為什麼要選擇曹參呢?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參能夠延續他的政策。

我們知道,每一任領導下課前,都想要選個合適的接班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希望接班人能夠延續他的政策。而曹參肯定是能夠延續他政策的人,因此,他才選曹參。

而事實上,蕭何的眼光是對的,「蕭規曹隨」的故事,就發生在曹參身上。

(曹參劇照)

三、為什麼呂后會選擇曹參?

有人可能又會說,因為劉邦去世前,給呂后交代過這個話。

但是要知道,劉邦給呂后交代的話多著呢,但呂后上臺後,基本上都反對了。劉邦的愛妾戚夫人,劉邦的兒子們,呂后相想殺就殺,她怎麼還會顧忌劉邦?何況,曹參當過劉肥的宰相,她難道不擔心她去世後,曹參會幫助劉肥欺負劉盈嗎?(她也不知道劉盈會死在她前面啊!)

我覺得,呂后之所以也選擇曹參,恰好是因為曹參不多做事。說曹參是懶也好,說他是沒能力也好,說他是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也好,說他是大智若愚也好。總之,曹參「不作為」這一點,非常符合呂后的調性。呂后因此可以放手一搏,為所欲為。所以最後她才實現了把權力從劉家,轉移到呂家手裡。

曹參上任後,劉盈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想讓他和自己一起,有所作為。但是曹參一句「我不如蕭何,你不如高祖」的話,就破了他所有的夢想,最後只得自暴自棄,過早掏空身子去世。

曹參的「不作為」,雖然讓劉邦的愛妾和兒子被殺,沒能幫到劉盈。但是,他休養生息的政策,對老百姓是有用的,最歷史是有貢獻的。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相關焦點

  • 蕭規曹隨,其實是曹參的無奈
    孝惠帝二年,蕭何死於相國任上,臨終前,向惠帝推薦曹參來接替自己。曹參是誰呢?因為「蕭規曹隨」這句成語,定格了曹參的文臣身份,但他之前是一位出色的武將。有多出色呢?韓信出山之前,曹參是劉邦帳下頭號得力戰將,東徵西討,攻城拔寨,十分出色。彭城一戰後,劉邦陣營大潰敗,韓信從此獨立帶兵,外線作戰,收復北方諸國。
  •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從長遠來看,劉邦的一輪輪清洗,消除了可能存在的隱患,保障了初生的漢朝能傳承下去,不至於像秦朝二世而亡。但具體到被殺的將領們,那可就滿腹悲憤了。神奇的是,劉邦連樊噲都想殺,卻沒想過殺蕭何。樊噲是誰?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算是連襟,還曾在鴻門宴中救過劉邦,對劉邦忠心耿耿。可劉邦擔心他串通呂后作亂,臨死前安排陳平殺他。
  • 呂后唯一一次的手下留情,只因他跟劉邦說了一番話!
    呂后在獨掌大權之後,對於得到劉邦寵幸侍寢的那些妃子可謂是恨之入骨,其中最恨便是戚夫人。   在表格的最右列,有一個「侯第」,明確為次序,也就是說,在一個表格裡,有兩個次序排列,前者以蕭何居首,應為高祖始封十八侯,而後者則以曹參居首,應為漢惠帝在位時,曹參為相國時的重排
  • 蕭何創建的制度到底有多好?讓曹參屢試不爽!
    這蕭何和曹參本是一對冤家,但卻彼此欣賞,蕭何臨死前還力薦曹參繼任丞相一職。曹參和蕭何其實都是漢高祖劉邦在沛縣的老部下,追隨劉邦作戰,平定天下,英勇善戰,居功至偉。論戰功曹參絕對是在蕭何之上的。所以,在漢高祖平定天下以後,許多將領都以為曹參該居功首位,但是漢高祖卻把蕭何的位置排在曹參上面。曹參心裡很不是味道,極不情願地去當了齊相,同時也記恨上了蕭何。
  • 漢惠帝:曹參忽悠我,司馬遷看不起我
    劉邦死前怎麼也沒料到自己的兒子是一個缺乏魄力、碌碌無為的人,甚至連帝國權利都掌控在自己老婆呂后手裡。他更無法料到他與大臣規定的「非劉氏不得為王」的條約被呂后撕個粉碎,最後呂氏家族大肆封王。呂后成了整個帝國的實際掌門人,而漢家天下成為呂家天下,而劉盈卻成為一個傀儡。這樣的人,司馬遷怎麼看得起?
  • 蕭何的繼任者曹參為什麼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
    雖然劉邦意欲讓蕭何功居第一,但面對曹參如此多的戰功,也很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正在劉邦為難之際,謁者鄂千秋說:「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但這都是一時之功。蕭何安撫百姓,建立了穩定的後方,使陛下進可攻、退可守,這是萬世之功,怎麼能用一時之功與萬世之功相比呢?應當蕭何功居第一,曹參第二。」劉邦採納了鄂千秋的意見,最終確定蕭何功居第一。此後,蕭何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漢朝的第一位相國。
  • 論功行賞蕭何功勞最大,大臣們都不服,劉邦:他給我立下五個大功
    這時候的劉邦還在沛縣不遠處的一處山上做山大王,因為原來他作為亭長負責押送服勞役的人,結果半路都跑了,心大的劉邦就地落草為山大王。擁立劉邦為沛公在劉邦進入沛縣以後,因為當時縣令被殺,剩下的主事的是蕭何和曹參兩個文官,害怕秦朝嚴刑峻法,於是都縮首,共同推舉劉邦為頭領,尊稱為沛公。
  • 曹參:搭便車的名將?不折騰的名臣(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2《史記高祖本紀》中,劉邦在彌留之際,呂后問劉邦,「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劉邦說:「曹參可。」可曹參是個武將啊?劉邦是不是腦子糊塗了?想當年,蕭何算是縣一級的幹部,曹參則是縣裡看守所的所長,算是上下級關係,私交很不錯,都屬於一開始就跟著劉邦外出打工的兄弟。 以後,曹參往軍界發展,蕭何主持後勤工作,交流溝通不多,關係就慢慢淡了。
  • 此人當宰相後整天飲酒作樂,皇帝聽他解釋後說:你繼續吧
    歷史上曾經就有一個宰相,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無為而治反而被後人讚賞,此人叫曹參,漢朝第二任宰相,因他還誕生了一個成語:蕭規曹隨。因司馬遷的原因,漢朝開國的故事比其他朝代似乎更為精彩。漢高祖劉邦從一個亭長到開創漢朝,歷史上第一個屌絲逆襲的大英雄,跟他一起創業的兄弟中,蕭何、曹參、樊噲、周勃、夏侯嬰這幾個都來自沛縣,蕭何官是最大的,為沛縣主吏掾(相當於縣組織部長),其次是曹參,任沛縣獄掾(相當於縣監獄典獄長),劉邦只是一個亭長(五戶為鄰,五鄰為裡,十裡為亭,也就是說劉邦是負責250戶人家約1000多人的安保工作,相當於今天村裡的一個民兵連長),樊噲是屠夫,周勃是吹鼓手,夏侯嬰是車夫
  • 呂氏亂政是藉口,劉邦提議周勃為太尉另有深意,只能說呂后不夠狠
    關於秦說漢(302)呂氏亂政,呂氏亂政是藉口,而劉邦又推心置腹地建議周勃為太尉,只能說呂后不夠狠劉邦臨終時,與呂后交談時,不但提到丞相的人選就是陳平,而且還提到讓周勃協助陳平。劉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為王,天下共擊之'也許有人說,既然劉邦在他生前就已知道呂后不好,為什麼不早殺呂后呢?實際上,劉邦並不是不想,真的做不到。有一次,劉邦想要廢除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帝,當時朝廷大多數大臣都不贊成,呂雉甚至請出「商山四皓」為帝。最初蕭何、曹參等都是呂家的座上賓,都是呂系的人。
  • 韓信從被劉邦賞識,到被呂后斬殺,為何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大概也是心灰意冷,再次開溜,於是就引出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名場面。 劉邦帶來的人馬多有思念家鄉而逃走者,劉邦也管不了,索性放任去留。可當他聽說連蕭何都走了,當場氣得罵娘。結果一兩天後,蕭何回來了,說自己只是去追逃走的人,劉邦才感到心安。 為什麼劉邦這麼看重蕭何呢?
  • 文武雙全者曹參:上馬提劍上陣平天下,下馬執筆拜相安天下
    曹參的名聲雖不如漢初三傑那般響亮,但他的能力與之相比卻是毫不遜色,蕭何的治理能力有目共睹,韓信的領兵打仗的本事也毋庸置疑,他們都是在一個領域達到了巔峰,曹參雖不如他們專精,但卻能做到兩者兼得,並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實屬不易,曹參在劉邦集團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有人可能會說楚漢時期那麼多英雄豪傑,為何獨獨說曹參是真正的文武雙全呢?
  • 都說虎父無犬子,雄才大略的劉邦,為何有個懦弱短命的兒子
    雖然劉盈上任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在任期間從善如流、施行仁政,對蕭何與曹參特別信任,蕭規曹隨之下,使得國泰民安。若漢惠帝劉盈在位時間長一些,那麼肯定會出現一個盛世。可惜,劉盈在父母的雙重「折磨」之下,二十三歲便鬱鬱而終,實在令人感到惋惜。
  • 劉邦誅殺開國功臣時,為何不殺蕭何?劉邦:我找不到藉口
    起蕭何,大家都知道,當年正是他輔佐著劉邦,才最終奪取了天下。其實還有人考證,當初從沛縣起家的時候,有段時間蕭何甚至還排在劉邦之前。
  • 「蕭規曹隨」的曹參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曹參是西漢的第二任宰相,他的前任就是蕭何。「蕭規曹隨」的意思就是,蕭何定下的規矩,曹參依然實行蕭何的規矩。換句話來說,就是後任按照前任留下的規矩辦事。這麼說來,曹參的能力似乎有些強差人意。其實不然,曹參的「蕭規曹隨」才是他真正智慧的體現。
  • 劉邦晚年懷疑蕭何,為何看到蕭何「貪汙」後,決定不殺他了
    劉邦這個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的存在感很高,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草根逆襲成皇帝的人,同時,他也是當了皇帝之後,殺功臣最多的一個人。當然了劉邦殺的功臣都是異姓王,之所以殺這些異姓王,是因為他們手裡擁有兵權,劉邦怕後代壓制不住他們,他們會造反,顛覆自己的江山。所以,就把他們全部給除去以免後患。
  • 為什麼有劉邦的寵幸,戚姬還是鬥不過呂后|思想食堂
    口述/姜鵬 整理/思想食堂劉邦生命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女人,一個是呂后,生了個兒子叫劉盈,被立為太子;一個是戚姬,生了個兒子叫劉如意。後來劉邦因為寵愛戚姬,想廢了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但沒成功。戚姫以為自己是可以搞定的。但人敗就敗在這裡,缺乏自知之明。一旦你興衝衝地認為自己肯定搞得定,往往就是一個糟糕的開始。劉邦有很多女人,只有戚姫受到呂雉這麼殘酷的壓迫和打擊,其他都沒有。為什麼?從這個故事看,其實是戚姫因為最先挑戰了呂雉。
  • 劉邦論功行賞時,名不見經傳的張敖排第三,為何他比張良名次還高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平定天下之後劉邦論功封賞大臣,通過《史記索隱記載》,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敖第三,可是張良只排在第六十二,為何排名第三的張敖,他的名次要比張良還高,其中到底有何隱情呢?(姚氏雲「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
  • 「安劉必勃」的周勃為何會迎立代王劉恆為帝?
    然而就是在劉邦平叛英布大軍的時候,劉邦被一支流矢射中,然後在回來的途中患了重病,就在劉邦彌留之際,呂后跟劉邦有過一番交談,大致意思就是,劉邦死後,丞相蕭何也去世以後,誰能夠擔任丞相,劉邦說曹參。呂后問,曹參死後,誰又可以代替他,劉邦說王陵,但是王陵忠厚,需要由陳平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