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功行賞蕭何功勞最大,大臣們都不服,劉邦:他給我立下五個大功

2020-12-18 歪史

西漢王朝之所以能夠建立,離不開韓信、張良、蕭何等人的大力輔佐。這三人也被稱為漢初三傑。在劉邦眼中蕭何的功勞最大,所以稱呼他為功人,而其他的功臣將領都是功狗:

《史記·蕭相國世家》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餘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 蕭何 ,發蹤指示,功人也。」

這段記載很明顯地說明,當時劉邦平定天下之後,論功行賞,因為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第一遭,以前從來沒有像劉邦這樣的以貧民身份奪去天下的人,他的將領也大多是草莽出身。

當論功行賞的時候,文臣武將們爭論不休,都覺得自己的功勞最大,給他的封邑最大最後,很多人都憤憤不平,覺得劉邦不公平,一個個抱怨不休。

他們有依有據:披堅執銳,抱著腦袋拼命,大小數十戰,一不小心就拋頭顱灑熱血,而蕭何啥事情都沒有幹,別人打仗的時候他在關中除了看書就是看書,有什麼資格

這時候,劉邦的統領能力展露無遺,他語出驚人,對諸人說:你們別爭了,我可沒有什麼私心,而是很公平的,打個比方,如同狩獵,追逐野兔走獸的肯定是狗,而法號施令的肯定是人,現在你們能夠擁立戰功,和哪一些功狗一樣,而蕭何呢就是對你們發號施令的人,他是功人,所以功勞最大,獎勵最多。

從山大王變成義軍

救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10年,創立大秦帝國的秦始皇意外病死沙丘,隨後趙高和裡斯聯和矯詔殺死扶蘇、擁立胡亥繼位。次年,是為二世元年,大澤鄉的一場大雨拉開了秦王朝崩潰的序幕。

秦始皇的死意外的導致天下大亂,本來秦滅六國留下諸多矛盾突然間爆發出來,原來的六國貴族都蠢蠢欲動。而東方六國也紛紛復國,秦王朝一夜之間回到戰國時期。

原來非秦國的土地都揭竿而起,劉邦的老家沛縣也不例外,縣令想其事,於是蕭何和曹參建議請劉邦來增加實力,這個契機使得劉邦從山大王蛻變為一路諸侯,而蕭何的大功從這裡就開始了。這是其他人比不上的。

這時候的劉邦還在沛縣不遠處的一處山上做山大王,因為原來他作為亭長負責押送服勞役的人,結果半路都跑了,心大的劉邦就地落草為山大王。

擁立劉邦為沛公

在劉邦進入沛縣以後,因為當時縣令被殺,剩下的主事的是蕭何和曹參兩個文官,害怕秦朝嚴刑峻法,於是都縮首,共同推舉劉邦為頭領,尊稱為沛公。劉邦這時候正式有了自己的隊伍,完成了從零到一的蛻變。這是第二次大功。

劉邦於是依靠蕭何、曹參四處攻城略地,但是後來雍齒叛變,導致劉邦的根據地都丟失,最後不得不投靠項梁。

給劉邦推薦韓信

韓信因為項羽不重用他,於是加入劉邦的隊伍,結果劉邦也看他不順眼,後來只好逃走,但是慧眼識人的蕭何覺得這傢伙是個人才,於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然後大力推薦韓信,最後劉邦拜將,伺候韓信一人幾乎殲滅六國。

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韓信,未來的局勢如何恐怕還是未知數,韓信彌補了劉邦軍事能力的不足,使得劉邦短時間內扭轉局勢。而後來韓信一樣是漢初三傑之一,沒有蕭何,那三傑只剩一個張良,劉邦能翻起多大風浪?

坐鎮關中維持後勤

在古代,打仗所依靠的就是士兵、糧草、軍餉,籠統地說就是後勤供給。當劉邦一次的率領軍隊和項羽殊死決鬥的時候,一次次的全軍覆沒。

這時候的蕭何,不厭其煩的組織關中的人力物力,輸送兵員、運輸糧草、供給軍餉,協助劉邦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如果沒有蕭何坐鎮關中,劉邦根本沒有資本和項羽爭雄。別說爭天下了。

協助劉邦剪滅異姓王

趙匡胤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所有的帝王都一樣,容不得他人分享權力,當初為了對方項羽,劉邦分封了好幾個異姓王,當天下姓劉之後,這一些人突然礙眼起來,劉邦想方設法的想廢除。

這時候,蕭何又不辭辛苦地充當劉邦的賢內助,忙前忙後地為劉邦剪滅異姓王出力,其中彭越、韓信都是蕭何的協助之下才順利剪滅的。所以韓信留下了,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的輓聯。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也是形容這個事件,這件事情,對劉邦的說也是非常大的功勞。不過,這個已經是論功行賞之後的事情了。

功臣的後續

尷尬的是,劉邦剪滅異姓王之後,開始懷疑其蕭何來,懷疑的罪名是當時蕭何一直在替老百姓謀福利,所以把他抓起來,估計當時蕭何腸子都悔青了,沒想到你是這樣的劉三,好事壞事我都替你做了,你反過來懷疑我。

幸好當時,一個姓王的衛尉侍從劉邦,他對劉邦說,當初你和項王爭天下的時候蕭何稍有一點非分之想,現在天下沒你的份,現在天下都是你得了,你怎麼又會懷疑他有非分之想呢?劉邦恍然大悟,於是赦免了蕭何。

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蕭何繼續做丞相,兩年後也病死。

相關焦點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將蕭何擺在第一,是否真的合理呢?
    劉邦打敗楚霸王項羽後,當上了漢朝皇帝,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劉邦一直認為蕭何論功勞應該排第一位,就把蕭何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這一下捅了馬蜂窩,武將紛紛向劉邦表示不滿,說:「蕭何沒有上過戰場,不過是在家舞文弄墨,發表意見;我們在戰場上拼殺,時刻面對生死考驗,經歷戰事百餘場,為你攻城掠地,立下功勞無數,怎麼現在他的官反而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什麼呢?」劉邦想了想說:「你們知道獵狗嗎?」眾臣沒明白劉邦想說什麼,回答道:「知道。」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所以劉邦在封賞的時候,從謀略、政治、軍事三個遞次的方面來評價,也是他認為自己能夠贏得項羽的地方,畢竟在軍事水平上,項羽集團能夠甩劉邦集團好幾條街啊!為什麼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呢?劉邦在分封是功臣的時候,心裡將蕭何定為第一,所以給蕭何封的食邑最多,達到了八千戶,雖然依然沒有超過曹參,但是曹參的一萬多戶,是歷次軍功封賞的總和,高祖六年的論功封賞,是少於蕭何的。在這次封賞的時候,將領們就提出了異議,將領認為,他們跟隨劉邦披堅執銳,攻城拔寨,而蕭何一直在後方,沒有立下軍功,不能比他們封得多。
  •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
    論功行賞《韓非子·八說》:「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論功行賞」指按功勞的大小給予獎賞。論,按照。在消滅項羽以後,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為皇帝。面對曾經幫助他打拼天下的功臣,劉邦準備封賞他們。可是如何封賞才能做到最公平,這個問題一時難住了劉邦。想了半天,劉邦決定依照每個人的功勞來分封獎勵。劉邦把頭等功分給蕭何。有的大臣表示不服氣,不滿地說:「我認為頭功當屬曹參,他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攻下諸多城池,身上更有七十多處傷口,論功勞應該排在第一位。」
  • 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功勞排序,劉邦是否做到了公道?
    這是一種謬論,恐怕連韓信自己都不會認同這種說法,否則他也不會甘心自己在"漢初三傑"中敬陪末位。劉邦得天下後論功行賞,蕭何功封第一,那些行軍打仗的將軍們不服,於是劉邦拋出了一番「功人功狗論」,也認定蕭何就是那個貢獻最大的「功人」。而對張良,劉邦對他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本來給他開出了萬戶侯的封賞支票。
  • 分配的三種類型:賞罰分明、論功行賞、坐地分贓
    分配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關係到每個人的話題;企業的分配,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賞罰分明型僖負羈是曹國人,救過晉文公的命。晉文公在攻下曹國時,向軍隊下令,不準侵擾僖負羈的家,否則要處死刑。大將魏平和顛頡卻不服從命令,想把僖負羈殺死。晉文公知道後,十分氣憤,決定依照命令處罰。
  • 今日成語-論功行賞
    【成語】論功行賞 【拼音】lùn gōng xíng shǎng 【近義詞】賞罰分明按功勞的大小給於獎賞。 【出處】《韓非子·八說》:「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 【例句】他的功勞最大,~,也該他是先進。
  • 劉邦給大臣封賞,張良獻計:先賞最討厭的人!結果發現此計真高明
    公元前二零二年,劉邦在各位兄弟的幫助下喜獲龍椅一把,從劉亭長變成了劉皇帝。領導的位置坐穩後,自然要輪到給下面的論功兄弟們分紅了。在劉邦眼中,蕭何、張良等人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因為他們的決策以及後勤供給,是劉邦得到天下的根本原因。於是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所受的食邑應該最多。
  • 曹參本身並沒多大能力,為何劉邦、蕭何、呂后都推薦他當宰相
    但是無論是劉邦,還是蕭何,卻都只是推薦曹參當宰相。而且,呂后最後竟然也真的就讓曹參當宰相了,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我為什麼會說呂后讓曹參當宰相,是一件奇怪的事呢?要知道,當劉邦把韓信遷封到楚地,把齊地給了他的長子劉肥以後,就封曹參為齊地的宰相(先叫相國,後來叫丞相),曹參跟著齊王劉肥多年,與劉肥的感情非常深。也就是說,曹參是劉肥的人。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劉邦之所以能在與楚霸王項羽的交鋒中,取得最後的勝利,並且還在之後成功的建立西漢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劉邦的禮賢下士和善於用人,使得很多的人才,都到了劉邦這一邊,這些人才也幫助了劉邦建立了天下。不過劉邦成為皇帝之後,也免不了有了皇帝的多疑。為了防止跟隨自己打下的功臣們日後功高震主,造成無法收拾的局面。劉邦在登上皇位不久後,開始集中精力剷除一些功勞較高的功臣。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歷史上的蕭何到底是什麼樣的人?_劉邦
    你是賺了不少錢,可你想都揣兜裡,或者想多分點,老闆就不高興了。自己掙了自己花,還要我這個老闆幹嘛呢?!韓信在攻下趙魏等地之後,按兵不動,不急於進攻齊國,想跟老闆講價錢。攻下齊國以後,派人向劉邦討封「假齊王」。劉邦那個氣啊,當時就想辦他。張良陳平一腳就把劉邦踹醒醒啦,立馬說要封就封真的,看你這點出息吧!老闆翻臉比翻書快啊!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老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劉邦對韓信三人下手,自然有他本人猜忌過重的原因在,但他們自己的許多作法也的確招人猜忌。韓信、彭越、英布,都是劉邦所封的異姓諸侯王。漢朝實行「郡國制」,即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的政體。分封制下,各路諸侯王不僅有獨立的行政權,更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
  • 蕭何把韓信推薦給劉邦,韓信是如何向劉邦證明可以擔任大將軍的?
    劉邦接著道:「那你把他給我叫過來,我封他為大將軍就是了。」蕭何答道:「你這樣是不行的,你是在封三軍主帥的大將軍,不是阿貓阿狗的隨便叫過來說說就可以的。」劉邦道:「那還要我怎麼樣?」蕭何道:「你要把這個事當做一個大事件來對待。
  • 劉邦最痛恨的人是雍齒,論功行賞時,為什麼第一個封賞雍齒為侯?
    自古以來,一個新朝代的建立,開國第一件事就是對有功之臣進行論功行賞,這是新生政權最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畢竟眾人追隨著你打江山,沒有苦勞也有功勞。而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劉邦當皇帝後,是如何封賞開國功臣的,為何這人可以封侯,其中依據是什麼?
  • 劉邦論功行賞時,名不見經傳的張敖排第三,為何他比張良名次還高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平定天下之後劉邦論功封賞大臣,通過《史記索隱記載》,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敖第三,可是張良只排在第六十二,為何排名第三的張敖,他的名次要比張良還高,其中到底有何隱情呢?(姚氏雲「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
  • 張良能夠運籌帷幄,為劉邦決勝千裡之外,是一個非常足智多謀的人
    張良、蕭何、韓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畢竟都是當世奇才,張良能夠運籌帷幄,為劉邦決勝千裡之外,是一個非常足智多謀的人。而韓信的能力很強,在戰場上可以說是戰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幫劉邦打下了大半江山。而這最重要的一位,也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蕭何,他沒有張良和韓信那麼出眾,也沒有多具有傳奇性。
  • 蕭何的繼任者曹參為什麼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
    西漢建立後,論功行賞,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先封蕭何為酇侯,並給他八千戶的賦稅收入作為衣食之用。群臣們不服氣,劉邦對他們說,你們就像追捕獵物的獵狗,而蕭何則是發現目標並指令你們追捕的人,所以蕭何的功勞比你們大。自此以後,群臣不再與蕭何爭功了。但群臣們又認為平陽侯曹參攻城略地,奮勇當先,身被七十多處傷痕,戰功最多,應當功居第一。
  • 【名人百科】榮立一等功的「後勤部長」——蕭何
    賞析:秦朝末年,蕭何幫助劉邦保存秦朝時期的各種文獻和檔案,還為劉邦提供新兵和軍糧,並引薦了大將韓信。在漢朝建立後劉邦論功行賞時,說蕭何功勞最大,是發蹤指示的獵人。續孽海花》第四十五回:「不過是要小翁發蹤指示,我們自然協力同心。」
  • 漢初三傑,蕭何結局與其他兩位迥然不同,他做了什麼?
    後來的大將軍韓信正是蕭何的功勞,還留下了「月下追韓信」的歷史美談。但那時候韓信應該想不到,這是他走向輝煌的開始,也是他走向悲劇的伏筆。正如韓信所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功臣亡」。劉邦得天下後,對曾經有功的大臣心有猜忌,開始了對他們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