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創建的制度到底有多好?讓曹參屢試不爽!

2020-12-13 百家號

這俗話說得好:哪有冤家不聚頭。這蕭何和曹參本是一對冤家,但卻彼此欣賞,蕭何臨死前還力薦曹參繼任丞相一職。曹參和蕭何其實都是漢高祖劉邦在沛縣的老部下,追隨劉邦作戰,平定天下,英勇善戰,居功至偉。論戰功曹參絕對是在蕭何之上的。所以,在漢高祖平定天下以後,許多將領都以為曹參該居功首位,但是漢高祖卻把蕭何的位置排在曹參上面。曹參心裡很不是味道,極不情願地去當了齊相,同時也記恨上了蕭何。但他聽到蕭何去世的消息後,就開始讓手下的人製作新衣服,收拾好行李。手下的人對他的行為很是費解,他卻自信的說:「我即將要到京城當丞相去了。」但手下的人都不太相信,因為人人都知道,蕭何和曹參不和。但手下的人又不敢不為他準備。果然沒過多久,朝廷就派人來了,大家在驚異曹參料事如神的同時,也被蕭何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恩怨所折服。

曹參早在擔任齊相時,就把齊地打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非常善於吸取建議的人,他曾召集齊地許多儒生,詢問他們對治理國家的看法,結果七嘴八舌的,叫他大傷腦筋。後來他聽說在膠西,有個叫蓋公的老先生專門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非常的聰明,於是曹參差人備了一份厚禮去請蓋公。他認為治國要釆用黃老學說,以清靜無為,不擾百姓為原則。曹參對蓋公非常的佩服,把家中的正房大廳讓給蓋公住,自己退到一旁的廂房,凡大小事都找蓋公商量。果然,他做了九年的齊相,個個都誇他是賢相。這會兒他要接任蕭何的職位,還是準備採用黃老之學。當時朝臣們都惶惶不安,因為蕭何、曹參有前怨,他們害怕曹參上任,會在人事上有大變動,會換上一些他自己的心腹。但沒想到曹參上任後,所有的職位一點兒也沒動,而且還大張旗鼓的說:「一切照舊。」朝臣們都寬心不了少,都說曹參大度。

可是沒過多久,曹參就把一些人免職,調派老成持重的人擔任,他自己卻一天到晚喝酒作樂不理政事。有幾個部下看不順眼,想提出建議,曹參就讓他們融入自己,拉著他們喝酒,把他們灌醉,只要他們一提到治理的問題,他就巧妙地避開話題,不肯再談下去,時間一久,朝中大臣們也學他的樣兒,成天飲酒作樂,喝得大醉,又跳又唱,嘻嘻哈哈的。

從那以後,曹參府裡的後花園每日都會傳出陣陣的酒香。對這種情況曹參非但不禁止,還帶頭喝酒。漢惠帝知道了這件事,氣得不得了。他正因為母親呂后幹涉過多,凡事不能作主而悶悶不樂,便對曹參的兒子曹穹說:「你父親天天飲酒作樂,是不是在諷刺我這個做皇帝的無能,天天只曉得喝酒。你今天回去問問你父親,他成天喝的半醉半醒的,如何處理國家大事?但是可別說是我要你問的!」曹穹問了曹參之後,曹參大發雷霆,拿起板子就是對曹穹一頓好打。還說:「你問什麼?要你多嘴?」曹穹挨打了,立刻跑去報告漢惠帝,惠帝氣急敗壞,對曹參說:「你為什麼打曹穹?是我叫他問的。」曹參跪在地上一再謝罪,然後仰起臉問:「陛下自己覺得自己比得上先帝嗎?」漢惠帝說:「我哪兒敢比?」曹參又問:「陛下看我和蕭何哪一個更強啊?」漢惠帝說:「你比蕭何差遠了!」曹參接著說:「既然如此,我們只要依照前人的規章去做就可以啦!何必想其他的花樣呢?」漢惠帝這才了解曹參的用心。一個有為的部門,絕不可存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消極態度,正如一個有出息的人也要時時求進步。漢朝初年,戰亂剛平息,百姓們久經戰亂之苦很想過平安無事的生活,只要不找麻煩,便千謝萬謝感恩不盡了。

所以,曹參任職三年,儘管沒有絲毫建樹,民眾卻很稱讚他,這成語「蕭規曹隨」的出典,但這可不能作為我們做事的態度哦!忠厚老實、謹言慎行沒有錯,但墨守成規,不知變通就會導致不好的後果。創意是一種天賦,恰到適宜的創意會令原本的想法增色。所以適時而動才是良策。大家知道「蕭規曹隨」的來源了嗎?

相關焦點

  • 蕭何的繼任者曹參為什麼不搞新官上任三把火?
    西漢初年,蕭何為相國,他結合漢初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實際的政策法規和制度,把西漢王朝引向了正確的發展軌道。其繼任者曹參,沒有搞新官上任三把火,沒有別出心裁、另起爐灶,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採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延用蕭何制定的政策法規,保持了國家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使漢初社會得以長期穩定發展,奠定了「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的基礎。這段佳話,被稱為「蕭規曹隨」。
  • 為什麼小小的沛縣居然擁有蕭何曹參樊噲這麼多優質人才?
    我認為在秦末,小小的沛縣之所以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人才,最主要的有個好的帶頭大哥劉邦,是他的人格魅力團結了駕車的、賣狗肉的、縣裡小吏等各色人等,在他的帶領下茁壯成長,逐步成為國家棟梁。項羽幾乎打勝了所有正面戰爭,可是身邊的人越來越少,直到垓下眾叛親離含恨自盡。
  • 曹參本身並沒多大能力,為何劉邦、蕭何、呂后都推薦他當宰相
    (呂后劇照)蕭何去世的時候,劉盈問他,該選誰來接替他當宰相呢?蕭何也只是推薦了曹參一人。其實,說起來,陳平顯然更有智謀,水平更高。曹參為什麼會成為劉邦的不二人選呢?一是曹參沒野心。他不會像韓信、英布那些人那樣,會奪劉盈的權。二是曹參有威望。曹參在朝中是擁有巨大威望的。當劉邦建國後,他讓大臣們商量誰的功勞最大?大家都說曹參的功勞最大,應該排第一。不過劉邦卻說蕭何的功勞最大,他把蕭何排在第一。
  • 蕭規曹隨,其實是曹參的無奈
    一 大將曹參蕭何是古代賢相的傑出代表,他自沛縣起兵時就跟隨劉邦。在劉邦和項羽在中原展開拉鋸戰的四年中,蕭何一直坐鎮關中,給劉邦提供了一個穩定而充實的後方。漢朝建立以後,蕭何協助劉邦制定了這個王朝最初的政治經濟制度,為長達四百年的基業奠定了穩固的根基。蕭何一生,功不可沒,位列漢初三傑。
  • 蕭規曹隨:適用的制度就是好的制度,應當得到延續
    蕭規曹隨,意思是說蕭何和曹參在西漢初期先後任丞相。蕭何創立了規章制度,死後,曹參做了宰相,仍照著實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規辦事。在今天看來,蕭規曹隨這一成語往往多用於貶義語境。但是,在《史記·曹相國世家》的記載中曹參這一做法是贏得當時的百姓們的歌頌的。即: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顯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無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翻譯成現代的語言是,百姓們歌頌曹參的事跡說:「蕭何制定法令,明確劃一;曹參接替蕭何為相,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變。曹參施行他那清靜無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寧不亂。」
  • 曹參短短幾句話,透露出清靜無為的大智慧
    可是,曹參確實是有才能的。公元前194年,漢惠帝任命曹參為齊國丞相,輔佐齊王劉肥管理齊國70座城邑,在位期間採用黃老學說治理齊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定,由此,在人們眼裡,曹參就是一個賢明的丞相。因此,在蕭何臨終前,向漢惠皇帝劉盈推薦的賢臣只有曹參一人,曹參便接替蕭何做上了大漢的相國,這也是大漢朝第二任相國。
  • 「蕭規曹隨」的曹參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曹參是西漢的第二任宰相,他的前任就是蕭何。「蕭規曹隨」的意思就是,蕭何定下的規矩,曹參依然實行蕭何的規矩。換句話來說,就是後任按照前任留下的規矩辦事。這麼說來,曹參的能力似乎有些強差人意。其實不然,曹參的「蕭規曹隨」才是他真正智慧的體現。
  • 曹參:搭便車的名將?不折騰的名臣(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史記·曹相國世家》譯文: 太史公說:曹相國曹參的戰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為他跟淮陰侯韓信一起共事的緣故。等到韓信被消滅,列侯成就的戰功,唯獨曹參據有其名。曹參作為漢朝相國,極力主張清淨無為,這完全合於道家的學說。
  • 文武雙全者曹參:上馬提劍上陣平天下,下馬執筆拜相安天下
    自古至今,我泱泱華夏人才濟濟,有文能治國者無數,武能安邦者不計,然而若論文武皆備者卻是如鳳毛麟角般稀缺,在秦末漢初那個盪氣迴腸英雄無數的年代,湧現出了一大批梟雄豪傑,但有這麼一個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他就是西漢開國功臣曹參。
  • 蕭何,人傑出「少年」 | 劉三解
    那麼,蕭何到底有什麼不同?答案很簡單,蕭何雖然和劉邦、夏侯嬰一樣都是「縣吏」,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縣吏」。劉邦、夏侯嬰走的入仕路線是「除佐」。掾、主吏蕭何、曹參乃曰:……如果不深入了解秦朝的制度,這段記載乏善可陳,也不可能對認識蕭何的年齡有任何的幫助,但是,其中本就藏有玄機。
  • 蕭何是如何從老大混到老二的?
    全文共6310字 | 閱讀需12分鐘蕭何,漢初三傑之首,是劉邦成就帝業不可或缺之人。後世對他的定位,也多將其視為劉邦集團中的二號人物,忠心於老大劉邦,是如何做好一個副手的模範典型。但當我們細察蕭何生平,卻發現有不少疑點,令人感覺那一片忠君之色下,似有其他隱情。
  • 劉邦論功行賞的時候,將蕭何擺在第一,是否真的合理呢?
    劉邦說:「打獵,追殺野獸的是獵狗,而發號施令,指明野獸位置的是人,你們所做的是抓捕野獸,所做的和獵狗類似,蕭何發號施令,他的功勞和獵人是一樣的,而且蕭何全族幾十個人都跟在我身邊,你們不過一人跟隨我,蕭何的功勞是不能忘記的。」劉邦的這一說法眾人聽了不敢在說什麼了。
  • 【名人百科】榮立一等功的「後勤部長」——蕭何
    蕭何聽了,竟掙紮起病體,向惠帝叩頭,道:「陛下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恨了!」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一切公務悉照舊章,照例而行,清靜治民,樂在其中。長此以往,一些朝臣便在惠帝面前參奏他因循苟且,惠帝也疑心他倚老賣老,便召見曹參問其緣故。曹參反問惠帝道:「陛下自思聖叨英武,能及先帝嗎?」
  • 《資治通鑑》之家教之鑑9:曹參為什麼要鞭笞兒子曹窋
    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資治通鑑》卷十二漢紀四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曹參的兒子曹窋任中大夫之職,惠帝向他埋怨曹參不理政事,認為「難道是因為我年紀輕嗎」?讓曹窋回家時,以私親身分探問曹參。曹參大怒,鞭笞曹窋二百下,喝斥:「快回宮去侍候,國家大事不是你該說的!」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歷史上的蕭何到底是什麼樣的人?_劉邦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原標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歷史上的蕭何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 漢惠帝:曹參忽悠我,司馬遷看不起我
    作為大漢皇帝,劉盈的地位卻極為尷尬,首先是他的母親呂太后在政治上完全當他不存在,把他當做擺設;其次是曹參也在糊弄他,給他來了個「蕭規曹隨」的政治方針,讓他一邊涼涼去;最尷尬的是死後連《史記》作者司馬遷都看不起他,始終不為他設本紀,卻設「呂太后本紀」,這對劉盈來說可不是一般的藐視。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不過劉邦成為皇帝之後,也免不了有了皇帝的多疑。為了防止跟隨自己打下的功臣們日後功高震主,造成無法收拾的局面。劉邦在登上皇位不久後,開始集中精力剷除一些功勞較高的功臣。因此臧荼和張敖以及韓信等多位功臣先後被處死,英布也是因為看到之前的一些功臣被處死,受到刺激,決心起兵反叛,不過最終英布還是失敗了,英布在兵敗後,選擇了逃往番陽,在番陽被他人所殺,就此英布的叛亂正式得以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