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俗話說得好:哪有冤家不聚頭。這蕭何和曹參本是一對冤家,但卻彼此欣賞,蕭何臨死前還力薦曹參繼任丞相一職。曹參和蕭何其實都是漢高祖劉邦在沛縣的老部下,追隨劉邦作戰,平定天下,英勇善戰,居功至偉。論戰功曹參絕對是在蕭何之上的。所以,在漢高祖平定天下以後,許多將領都以為曹參該居功首位,但是漢高祖卻把蕭何的位置排在曹參上面。曹參心裡很不是味道,極不情願地去當了齊相,同時也記恨上了蕭何。但他聽到蕭何去世的消息後,就開始讓手下的人製作新衣服,收拾好行李。手下的人對他的行為很是費解,他卻自信的說:「我即將要到京城當丞相去了。」但手下的人都不太相信,因為人人都知道,蕭何和曹參不和。但手下的人又不敢不為他準備。果然沒過多久,朝廷就派人來了,大家在驚異曹參料事如神的同時,也被蕭何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恩怨所折服。
曹參早在擔任齊相時,就把齊地打理得井井有條,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非常善於吸取建議的人,他曾召集齊地許多儒生,詢問他們對治理國家的看法,結果七嘴八舌的,叫他大傷腦筋。後來他聽說在膠西,有個叫蓋公的老先生專門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非常的聰明,於是曹參差人備了一份厚禮去請蓋公。他認為治國要釆用黃老學說,以清靜無為,不擾百姓為原則。曹參對蓋公非常的佩服,把家中的正房大廳讓給蓋公住,自己退到一旁的廂房,凡大小事都找蓋公商量。果然,他做了九年的齊相,個個都誇他是賢相。這會兒他要接任蕭何的職位,還是準備採用黃老之學。當時朝臣們都惶惶不安,因為蕭何、曹參有前怨,他們害怕曹參上任,會在人事上有大變動,會換上一些他自己的心腹。但沒想到曹參上任後,所有的職位一點兒也沒動,而且還大張旗鼓的說:「一切照舊。」朝臣們都寬心不了少,都說曹參大度。
可是沒過多久,曹參就把一些人免職,調派老成持重的人擔任,他自己卻一天到晚喝酒作樂不理政事。有幾個部下看不順眼,想提出建議,曹參就讓他們融入自己,拉著他們喝酒,把他們灌醉,只要他們一提到治理的問題,他就巧妙地避開話題,不肯再談下去,時間一久,朝中大臣們也學他的樣兒,成天飲酒作樂,喝得大醉,又跳又唱,嘻嘻哈哈的。
從那以後,曹參府裡的後花園每日都會傳出陣陣的酒香。對這種情況曹參非但不禁止,還帶頭喝酒。漢惠帝知道了這件事,氣得不得了。他正因為母親呂后幹涉過多,凡事不能作主而悶悶不樂,便對曹參的兒子曹穹說:「你父親天天飲酒作樂,是不是在諷刺我這個做皇帝的無能,天天只曉得喝酒。你今天回去問問你父親,他成天喝的半醉半醒的,如何處理國家大事?但是可別說是我要你問的!」曹穹問了曹參之後,曹參大發雷霆,拿起板子就是對曹穹一頓好打。還說:「你問什麼?要你多嘴?」曹穹挨打了,立刻跑去報告漢惠帝,惠帝氣急敗壞,對曹參說:「你為什麼打曹穹?是我叫他問的。」曹參跪在地上一再謝罪,然後仰起臉問:「陛下自己覺得自己比得上先帝嗎?」漢惠帝說:「我哪兒敢比?」曹參又問:「陛下看我和蕭何哪一個更強啊?」漢惠帝說:「你比蕭何差遠了!」曹參接著說:「既然如此,我們只要依照前人的規章去做就可以啦!何必想其他的花樣呢?」漢惠帝這才了解曹參的用心。一個有為的部門,絕不可存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消極態度,正如一個有出息的人也要時時求進步。漢朝初年,戰亂剛平息,百姓們久經戰亂之苦很想過平安無事的生活,只要不找麻煩,便千謝萬謝感恩不盡了。
所以,曹參任職三年,儘管沒有絲毫建樹,民眾卻很稱讚他,這成語「蕭規曹隨」的出典,但這可不能作為我們做事的態度哦!忠厚老實、謹言慎行沒有錯,但墨守成規,不知變通就會導致不好的後果。創意是一種天賦,恰到適宜的創意會令原本的想法增色。所以適時而動才是良策。大家知道「蕭規曹隨」的來源了嗎?